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教父三國

正文 第一百三十章 一讓徐州 文 / 北方三哥

    北海郡之圍解矣,孔融在府中大宴劉備兄弟三人,卻在席間闖進一人,正是前來求援的糜竺,孔融見其人,方才想起陶謙求救之事,便把此事說與劉備。

    劉備驚訝道,「徐州陶謙乃是恭順君子,曹操安能犯徐州之境?」。

    糜竺再旁,言說張聞殺掉曹操之父曹嵩之事,曹操遷怒於徐州百姓,揚言屠城,最後悲切說道,「如今曹操兵圍徐州,旦夕可破徐州,還請兩位府君大人施救!」。

    孔融在一旁對劉備說道,「君乃是皇室宗親,此番曹操殘害百姓,恃強凌弱,何不與孔融一起去救徐州?」。

    劉備面露難色,本來前來搭救孔融,實在是應為張曼成乃是無名之輩,所以才做了一個順水人情,而圍徐州者曹操,手下兵多將廣,劉備倒是不願意與曹操正面交鋒,只能勉強說道,「不是玄德不肯去救徐州,實在是應為手下兵微將寡,恐怕無益!」。

    孔融見到這劉備的兩個兄弟都是厲害人物,所以才想著拉上劉備一起去徐州,便說道,「這也好辦,聽聞府君與公孫瓚相熟識,不如前去公孫瓚那裡借來些人馬,與我同往徐州!」。

    感情這孔融也不是什麼好鳥,非要拉著劉備下水,而孔融的這一番說辭,劉備也沒有拒絕的理由,只能勉強應下此事,說道,「既然如此,孔融大人先前往徐州,某去公孫瓚處借兵,隨後便來!」。

    孔融拉著劉備的手,說道,「公切勿失信!」。

    劉備面露難色,「孔融大人以為劉備乃是何人也,大丈夫無信不立,劉備借來軍馬或者借不來軍馬,都必定趕赴徐州!」,其實劉備本意是不想要摻和這個渾水的,但是架不住孔融的墨跡,而且政治感敏銳的劉備察覺到這徐州必然會有利可圖,所以便欣然往之,而且還要適當的拿著架子,不可輕動。

    劉備前往公孫瓚處借兵,孔融也點齊一萬兵馬前去徐州,卻讓糜竺先行回徐州稟報陶謙。

    本來這孔融見得太史慈本事,有意收留,不想這太史慈卻說道,「子義奉老母之命前來相助,保北海無虞,乃是報答府君之恩德,卻不敢久留此地,數日之前,有揚州刺史劉繇寫信喚太史慈歸去,念與其情誼,不敢推脫,今當速去!」。

    太史慈言辭鑿鑿,孔融雖然愛其才,卻也挽留不住,只能送太史慈歸去,這太史慈出了北海地界,轉而往南,奔赴揚州去了。

    這劉備趕赴公孫瓚之處,揚言懇請兄長借兵,公孫瓚知道劉備要去救徐州,便問道,「你與那曹操也無仇怨,與那陶謙也無恩德,何故出手?」。

    劉備倒是沒有把真實的想法說出,只是說到,「某已經許諾前去,不敢失信!」。

    劉備之旁的張飛卻大叫道,「你這廝,恁的小氣,到你這裡借點兵馬而已,還要把洒家昨天晚上拉的屎打聽清楚嗎?」。

    劉備嗔怪張飛無理,公孫瓚倒是不以為意,這個莽漢子也沒少駁掉他的面子,「既然兄弟要去救徐州,我便借與兄弟五千人馬前去!」。

    劉備本有五千人馬,公孫瓚又借了五千,正好湊成一萬之數,浩浩蕩盪開往徐州。

    卻說糜竺回報陶謙,說是北海孔融來救,又請來平原縣劉玄德出兵;此刻陳登也從青州趕回,言說田楷也領兵來救。

    當時陶謙方才心安,以為徐州有救矣,卻不想這個孔融和田楷兩路救兵都懼怕曹操兵勢威猛,遠遠的徐州之外下寨,不敢輕進,而曹操得知兩路軍馬前來,疑心有失,也把軍隊分成數隊,不敢向前攻城。

    正在此時,劉備劉玄德引兵一萬,來到徐州境內,見到孔融的隊伍,離曹操甚遠,便問道孔融何意,孔融說道,「曹操兵多勢大,其人又善於用兵,不可輕戰,恐怕有失,如今之計,宜先靜觀曹軍動靜,然後方可進兵!」。

    劉備既然來了徐州,肯定是要在此地漁利的,如果就在城外與曹操硬拚,劉備壓根就討不了任何好處,而這孔融之計顯然就是龜縮之法,劉備當然不敢苟同,便說道,「懼怕徐州城中無糧,難以持久,我派遣二弟關羽關雲長領五千兵馬,協助府君佯攻曹操,而我帶領三弟張飛張翼德穿過曹軍包圍,潛入城中,再做打算,如何?」。

    孔融允諾,匯合田楷之兵,並著關羽,互成犄角之勢,兩廂掩映,而關羽馳騁著一柄青龍偃月刀,兩邊接應。

    孔融之兵先出,襲擊曹操大軍左翼,曹軍有一隊伍乃出;田楷之兵後出,攻擊曹操大軍右翼,曹軍之中也有一隊相迎,而劉備看準時機,便遣張飛在前,帶領著三千人馬,直奔曹軍大寨,兵馬交接之時,曹營之中突然閃出了一將,騎著一匹黑漆駿馬,乃是於禁,勒馬大叫道,「哪裡來的狂徒,竟然敢闖曹營大帳!豈不是尋死?」。

    張飛見眼前有一人擋住去路,口中吱呀有聲,卻並不回話,雙手耍起一柄丈八蛇矛,有如風雲捲動,直取於禁。

    張飛與於禁兩馬相交,武器碰撞,鬥不到十個回合,立在張飛身後的劉備坐立不住,馳馬舞劍也來助陣,於禁見眼前的莽漢勢不可擋,而身後又來了幫手,哪裡肯再戀戰,賣了一個破綻,便轉身而回,張飛欲追,卻被劉備止住,「首要之任務乃是進城!」。

    當時張飛便不去追於禁,而是護在劉備身旁,直砍殺到徐州城下。

    徐州城上糜竺望見城下有一塊旗幟,乃書「平原劉玄德」,更見得一人面闊耳長,身邊還有一個莽漢子,便知道真是劉備前來,便令人開城門,迎劉備入城。

    糜竺一面命人開城門,一面令人稟報陶謙,說是平原劉備來援。

    當時陶謙聽得此消息,喜不自勝,親自趕來迎接劉備入城,邀到府衙之中,詢問城外諸事,之後便宴飲款待劉備。

    劉備並未推辭,在酒宴之上對陶謙說道,「大人不必憂慮,曹操來犯徐州,雖然聲勢浩大,但終究是不義之兵,兼有北海孔融、青州田楷來救,徐州定然無虞亦!」。

    陶謙聽得此話,喜憂參半,「某年老無力,本欲獻好於曹操,卻不想給徐州百姓惹來如此大禍,某失職矣!」,這陶謙又詢問劉備身世,劉備言說到,「某乃中山靖王之後,現居平原縣縣令!」。

    陶謙見這劉備儀表軒昂,語言豁達,便露出笑意,劉備倒是察覺,說道,「某雖然為皇室宗親,奈何漢室衰落,某只能暫居一縣之地,恨不能重振朝綱,倒是讓大人見笑了!」。

    陶謙聽得此話,倒是笑意更甚,說道,「我看玄德並非常人,自從董卓亂政之後,漢室天下千瘡百孔,老夫老邁無能為力也,但是使君可以為之,奈何無一州之地,供使君施展抱負,某陶謙願意讓賢,把徐州之地交給使君!」,隨即便讓人拿出徐州的官印,要交給劉備。

    政治的敏銳性讓劉備嗅到了些許的味道,所以他便跑到了徐州之內,沒想到這裡還真有一個大餡餅等著劉備,不過劉備倒是並未接下陶謙遞過來的徐州大印,反而推辭道,「劉備何德何能,安敢取君之徐州,若是外人說道此事,乃不是以為我劉備為圖徐州而來,某不敢接下!」。

    陶謙見到劉備決絕,斷定此人品行更佳,更符合他的心意,便道,「此番天下大亂,獻帝被困長安,曹操乃是閹人之後,也敢兵加諸侯,可見人心不古,都唯恐天下不亂,好坐收漁翁之利,老夫今年已經六旬之齡,雖然有心匡正天下,奈何年老無能,此時正是使君作為之時,老夫願意將徐州相讓,請勿推辭,陶謙當自寫表文,表奏朝廷,為使君討來一個徐州牧!」。

    酒宴之上,劉備陪在陶謙身邊,坐下皆是徐州的文武之臣,除了一個黑漢子張飛,眾人聽得陶謙要以徐州相讓劉備,皆面有疑色,當下有一武將卻站立出來,厲聲道,「大人此舉卻是不對,劉備遠道而來,怎可以徐州相托?」。

    陶謙看其人,乃是城中校尉曹豹,劉備倒是把曹豹的話聽的真切,「此位將軍說的對,某遠道而來,怎可以州郡相托,大人未免兒戲,不可當真!」。

    張飛本在吃酒吃肉,忽然聽得對面的桌子上,有一個漢子阻礙他哥哥的好事,便怒氣大發,站將起來,厲聲道,「你是哪個雜種,竟然干預你們家大人的事情,討打?」。

    一時間氣氛頗為詭異,本來劉備想要推辭一番的,當然不是真推辭,不過現在這曹豹的一番話倒是把劉備堵的啞口無言,看來此事還有懸念!

    劉備怒喝張飛無理,陶謙也斥責曹豹亂言,當時宴席之間另有一人站立起來,說道,「如今曹操兵臨城下,還是思慮退敵之策為妙,待事情平定之後,大人再與使君商討州郡之事也不遲!」。

    說話之人劉備相識,正是在北海郡所見之人,徐州糜竺,而劉備也說道,「此言甚對,還是退敵曹操為要緊!」。

    陶謙見劉備如此決絕,也便不提此事,只言與劉備飲酒,而張飛被劉備罰站身後,不能飲酒不准吃肉!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