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教父三國

正文 第一百二十九章 東萊太史慈 文 / 北方三哥

    卻說陶謙與曹操在徐州城下大戰一番,突然狂風大作,這陶謙便趁勢收兵回城,與眾人商議道,「曹操兵多將廣,恐難取勝,不若我親自縛住往送曹營,任其殺剮,以救下徐州百姓!」。

    陶謙言猶未絕便有一人諫道,「大人久鎮徐州,人民感恩,如今雖然曹操勢大,未能即可破城,某雖然不才,願意獻策,卻叫曹操退兵!」。

    陶謙看出,卻原來是獻計之人乃是糜竺,為徐州的別駕從事。

    糜竺諫道,「某願意前往北海郡,求孔融起兵救援徐州;再有一人前往青州田楷處求援,若是兩處兵馬齊來,曹操必畏懼,到時候必會退兵,則徐州無事矣!」。

    陶謙允諾其言,遂寫下書信兩封,問帳下遊說敢去青州求援,一人應聲願往,乃是廣陵人,姓陳名登,字元龍。

    陶謙先讓陳登出得城門,往青州而去,然後命令糜竺攜帶書信前往北海,自己率眾守城,以防備曹操偷襲。

    北海太守孔融,就是那個小時候讓梨那個哥們,乃是魯國曲阜人,正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從小聰穎,知書達理,學問五車,後來被朝廷委任為北海太守,及其好宴賓客,常常誰別人說到,「座上客常滿,杯中酒不空,吾之所願也!」,在北海數年,頗得民心。

    這孔融正在與客人喝酒,報曰徐州糜竺至,孔融便辭退客人,來見糜竺,問其來意,糜竺拿出陶謙寫的書信遞與孔融,說道,「曹操攻圍徐州,危在旦夕,請大人援手!」。

    孔融看過書信之後,對糜竺說道,「吾與陶謙交好,此番有難,怎能不救,只不過是我與那曹操遠日無怨近日無仇,當先遣人送一封書信解和,若其不從,當起兵相助!」。

    糜竺說道,「那曹操依仗軍威,必然不肯講和,若是遲疑,恐怕徐州不保矣!」。

    孔融思慮再三,以為可行,便一面點兵,一面送書信,趕赴徐州,卻不想此時,忽然有人來報孔融,說是黃巾餘孽又起,須臾間,已經奔赴北海而來。

    當初在董卓對決張角的時候,張角手下便有一將,名為張曼成,敵不過華雄,便跑了開去,後來見到黃巾兵敗,這張曼成也撒開了腳丫子……跑的挺快,後來隱姓埋名,算是保全性命,青州黃巾又起的時候,這張曼成也坐立不住了,便拉起了一桿子人馬,重新做回黃巾軍了,一路燒殺搶掠,直接跑到了這北海郡。

    當時孔融聽聞此消息,大驚,便急點本部人馬,出城與賊人交戰。

    張曼成在馬上曰,「我知道北海地界,人多糧廣,可借我一萬石糧草,即可便可退兵,否則的話,攻破城池,老幼不留!」。

    孔融叱吒道,「吾乃大漢之臣子,守大漢之土地,豈有糧米與賊人之道理!」。

    張曼成大怒,拍馬舞刀,直取孔融而來,孔融部將喚作宗寶,挺馬而出,與張曼成交手不到十個回合,便被張曼成一刀砍做兩段。

    孔融之兵馬,見此情景,當下大亂,孔融無法,只得逃回城中,而張曼成兵分四路,圍住北海郡四面,攻城不止。

    孔融逃回城中,鬱悶非常,而糜竺見到此種狀況,更是憂心不已,思慮到,「救兵沒有叫來,反而此刻被人困在北海之地,為之奈何?」。

    這糜竺簡直是有苦說不說啊,且待第二日,孔融登城遙望城下黃巾賊人,只賊人氣勢浩大,倍添煩惱,忽見城外一人立於馬上,挺槍殺入賊人陣營之中,左衝右撞,有如入無人之境,直到城門下,大聲叫道,「開門!」。

    孔融在城上看的心驚,以為奇人,但是並不相識,不敢打開城門。

    黃巾數千賊人,蜂擁而至北海郡城門下,那人回身使槍,接連殺死了數十人,眾多賊人見其勇猛,不敢靠近,孔融見到城下危急,便急命人開城門,迎那人進城。

    一人手中使槍,殺人無數,而見到身後城門打開,便轉身入城,而後復又大關城門,賊人不復得進。

    那人下馬棄槍,到了城牆之上,拜見孔融,孔融問其性命,其人說道,「某乃東萊人士,複姓太史名慈,字子義,太史慈素來外出遊歷,承蒙大人照顧老母,某昨日自遼東回家省親,知道賊寇來犯北海,老母對我言說,『屢受府君恩惠,汝當往救』,這才單槍匹馬而來!」。

    孔融大喜,原來孔融與這太史慈並不相識,但卻曉得此人乃是英雄人物,因他遠出,有老母住在離城外二十里之地,孔融經常派人以糧食相贈,其母感恩戴德,便差事太史慈前來。

    當時孔融重謝太史慈,贈送衣甲鞍馬。太史慈曰,「某願借精兵一千,出城殺賊,必能退敵!」。

    孔融說道,「君雖然英勇,然賊人勢大,不可輕出矣!」。

    太史慈跪地說道,「老母感恩,特意遣慈來,如若不能解了北海之圍,哪裡有面目回見老母,願意為府君與賊人決一死戰!」。

    孔融見太史慈忠義,佩服不已,當下想出一計,說道,「這北海郡之北不遠處,乃是平原縣,劉備居於其間,也是當世的英雄人物,若是能夠請得他來相救,必然能夠解了北海之圍,只是無人可以衝出賊人陣營,以做使者!」。

    太史慈見到有門路,便自薦道,「府君修書,某當急往,以解圍城!」。

    孔融大喜,便休書一封交給太史慈,而太史慈帶甲騎馬,攜帶弓箭長槍,待到城門打開,一騎飛出,無人攔得住。

    黃巾賊人見得城門開處,有一人闖出,便圍起而攻之,太史慈見得人來,長槍在前,橫掃四方,一時間殺死重傷近百人,而坐下一匹快馬飛奔而出,賊眾不能阻攔,而張曼成得知有人闖出,料定必是求救之信使,哪裡肯放行,便親自引著一千精銳,前去阻攔太史慈。

    太史慈見得身後人頭攢動,便知是賊人來追,當下以槍尖插地,從身後拿出一柄長弓,拈弓搭箭,雙箭齊射,復而四箭齊射,八箭齊射,最後搭箭十六支,皆精準瞄住對方人頭,「颼颼……」,破羽之聲齊發,箭矢過處,對方應聲倒下數人,皆中面門,當場斃命,張曼成見對方善射,便不敢追趕,放太史慈走脫掉了。

    卻說這陶謙被曹操圍城,向北海孔融求救,這北海孔融卻被黃巾張曼成圍城,向平原縣劉備求救,真是一圈圍著一圈,卻也有趣,最後竟然轉到劉備這裡,也算是天意使然。

    太史慈擺脫了黃巾賊人的追擊,便星夜投奔平原縣而去。

    平原縣縣令劉備見得太史慈,得知到了北海孔融被圍以及求救之事,竟然欣喜說道,「孔北海竟然還知道世間有劉備乎?」。

    太史慈啞然,不知這劉備是何意,而劉備也意識到言語有失,便改口道,「足下何人?」。

    太史慈以實情答之,並說,「某與孔融非親非故,乃是鄉黨之誼,以氣相投,分憂共患,今張曼成暴亂,北海被圍,危在旦夕,無他之法,孔融大人聞君仁義著稱,能救人危急,故派遣太史慈冒險突圍前來,萬望施以援手!」。

    劉備收斂笑容,正色說道,「孔融求救,某必施援手,當與君前往!」,遂同關羽關雲長、張飛張翼德、並著太史慈四人,點兵五千,往北海郡救援。

    半日不到,這張曼成見見援軍來到,親自引兵迎敵,卻見到對方只有幾千人,將少兵更少,便不以為意,「來者何人,休要送死,速速歸去罷!」。

    劉備不屑與賊人喊話,便說道,「誰看力斬此人?」,當時太史慈便欲出馬,卻被一旁的關羽搶了先,馬匹嘶叫,便與那張曼成兵馬交接。

    張曼成見對方陣營之中走出一個臉紅的漢子,便哈哈大笑,「汝軍中無人矣,竟然派遣如此之人前來迎敵!」。

    未及張曼成笑聲出口,關羽得一柄青龍偃月刀便斬下了張曼成的頭顱,跌落馬下,一時間,黃巾賊人大驚。

    此時在關羽身後的張飛張翼德卻也哈哈大笑,「你這個老匹夫,連我二哥的名號也不知道,該當找死啊!」,隨即便使著一柄丈八蛇矛衝入賊陣之中,大肆砍殺,有如切菜砍瓜一般,倒是驚煞了黃巾賊人,紛紛竄逃,而劉備也領兵殺敵,太史慈也不甘落後,拉滿一張大弓,朝著賊人陣中射去,瞬間便有數人落馬,皆是賊人之首領。

    張曼成一死,三軍無帥,首領一亡,軍隊無主,黃巾賊軍大亂,而城上孔融見得此景,便從城中揮軍殺出,與那劉備做夾擊之勢,黃巾賊人哪裡抵抗的住,須臾之後,投降者紛紛,其餘者盡皆逃竄,北海郡之圍解矣!

    大敗張曼成之後,這孔融把劉備請進城中,設宴款待,席間的時候,正有一人闖了過來,這孔融見得其人,方才大驚道,「徐州陶謙向我求救,此番差點忘矣!」。

    卻說來者何人,正是自薦到北海求援的糜竺,未知這孔融肯援救徐州否?且看下章。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