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三國奇跡之輪迴

正文 第三十三章 棉花引發的血案 文 / 無翼蝙蝠

    棉花帶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孫邵、董和這兩位內政巨頭更是因此而喜上眉梢。柔軟、溫暖的棉布對益州、荊州、江東三地的市場產生了極大的衝擊,一度令三地富商、士族紛紛棄絲綢等物於不顧,皆以身著棉布服侍為榮。

    孫邵、董和俱是高手,那眼光是沒得說,他們在為『棉花帶來的收益』感到慶幸的同時,都第一時間上書給了殷丞,以幾乎相同的方式向殷丞表示了內心的擔憂。

    在三國時期,雖然已經有了相對比較成熟的貨幣體系,但由於時局的動盪,錢幣的使用價值被無形中削減了不少。而絹帛、布匹以及少數貴重金屬,作為一種補充形式,替代了不少貨幣的作用。換句話說,絹帛等物是可以當錢用的。現在棉布在一定程度上奪取了部分絹帛絲綢的市場,不就代表棉布也將成為一種變相的貨幣嘛。這樣一來,如果沒個心理準備,很可能是要出亂子的。

    首先,棉花的種植規模要有一個合理的規劃。棉花的產量和絲綢不可同日而語,如果大力推廣的話,其增長速度是相當恐怖的。巨量的棉布生產出來,相當於大量發行貨幣,這對整個市場來說,會是一個極大的隱患。

    另一個問題是棉花種植技術該如何保密。現在殷丞擁有三個半州的資源(馬騰的涼州勉強算半個),可實際控制的區域依然只有益州和江東,是不是需要把棉花的種植限定在益州和江東?如果是,那又該採取哪些措施來確保技術不會洩露?

    殷丞引進棉花加以種植,最初的目的是想改善治下民眾的生活質量,想要達成這一目標,棉花的種植範圍就不能太小,不然的話棉布勢必成為另一種奢侈品,和殷丞的初衷不相符合。可要是大面積種植棉花,不但市場會受到很大衝擊,同時也難以保證該技術不被外洩、不被其他諸侯盜取。

    遇到問題,殷丞最常採用的辦法就是集思廣益,換句話說就是,開會。可惜,這次遇到的問題,一連開了四五天會議,也沒能想出一個最好的辦法。棉花肯定是要大規模種植的,費了那麼大勁才搞來的東西,要是只種幾塊自留地瞎鬧騰一番,實在太沒意思了。

    關於棉布衝擊市場的問題還比較好解決,只需發佈一項政令,規定棉布只可以當作商品進行銷售,不能用以替代貨幣進行流通,基本能把可能產生的『動亂』遏制住。三國時期的商人一點都不傻,這條政令意味著什麼,他們絕對一清二楚,只要這些商家不趁機混水摸魚,應該不會有不可控制的局面出現。

    然而保密的問題依然無法解決。李嚴曾經提出找一些地勢險要的山谷,將棉花的種植全部放置在那些山谷裡,同時派兵把守住谷口和能夠通行的小道,這樣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技術的洩露。不過他的意見被殷丞否定了,保密不單單是常起來的問題,秘密往往是從內部洩露的,而不是外人探聽出來的。

    誠然,殷丞實行了軍屯,可以用屯田的軍隊來種植棉花,避免普通百姓接觸到這些秘密。不過,大面積種植棉花,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需要的人手是極其龐大的一個數字,殷丞有那麼多軍隊嗎?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即便有這些人馬,誰又能保證這些人不會被他人所收買?!

    棉花的種植並沒有太多的技術含量,只要是實際操作過的人員,都有可能把這一秘密洩露出去。想要幾十、甚至幾百萬人同時保守住一個秘密,這連fbi或kgb都做不到,殷丞自然也是無能為力的。如果按照李嚴的建議行事的話,最多只能把洩密的時間延後幾個月,甚至可能只有幾天,花了那麼大精力,效果卻只有這些,顯然不符合殷丞的行事標準。

    議來議去沒個結果,殷丞實在是煩了,乾脆就破罐子破摔。既然保密保不住,那就不保了,沒什麼大不了的。儘管坑、蒙、拐、騙的手段用過不少,可本質上殷丞還是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現代青年,不至於為了自己的利益,冷血到無視他人生死的程度。人類生存必要的兩點就是吃飽和穿暖,棉布的出現,對實現『穿暖』這一目標,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如果把棉花的種植技術公佈於眾,能在全國範圍內進行種植,殷丞自身的利益當然是會有一定的損失,可普通民眾所能得到的好處,那也是不言而喻的。既然無法保住秘密而獨享其利,那就乾脆讓大家同受其惠,起碼還能替自己多爭取到一點民心。

    殷丞的計劃很簡單,他想把棉花的種植技術和棉籽,以進貢的形式分別給少帝朝廷和獻帝朝廷各送一份。一來呢,讓朝廷出面推廣棉花,相對來說比較有效;二來呢,也是期望朝廷看在自己『忠心』的份上,能給些實質性的獎勵,也好多撈回一些成本。手下眾臣聽了殷丞的設想後反應各不相同,那些武將堅決反對,負責政務的眾人則一臉茫然,而以陳宮、徐庶為代表的謀士們,則是恍然大悟的表情。隨後,謀士們異口同聲盛讚殷丞高瞻遠矚、奇謀妙斷,聽得殷丞一頭霧水。

    除了殷丞,那些武將也很不理解,陳宮作為殷丞的『發言人』,為他們做了一番解釋,不過他的解釋令殷丞感到哭笑不得。

    棉花的技術是必需要保密的,可眼下看來他們做不到這點,因此殷丞想出了這個出人意料的辦法。上貢朝廷只是表面現象,事實上無論是少帝還是獻帝,他二人都只是傀儡,政令的執行必需通過劉備和曹操才有可能完成。劉備、曹操都是人精,常言道無事獻慇勤非奸即盜,殷丞上貢的東西他們能不防著嗎?只要他們心有疑慮,棉花就不可能在他們的治下廣泛種植,也就變相地替殷丞保守住了秘密,效果肯定比在山谷中種棉花要好許多。

    殷丞囧了,看來他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實在不咋地。為了維護自己的光輝形象,殷丞不得不把自己的真實想法對眾人袒露,而且一次次重申自己只是想替那些老百姓謀些福利。儘管眾人難以接受殷丞的解釋,甚至覺得有些欲蓋彌彰的嫌疑,可既然自己的主公想做一些『大仁大義』的事,作為下屬也不好反對,不是嗎!

    並不是所有的人都不理解殷丞的想法,有一個人就極力贊同殷丞的作法,殷丞實在沒料到滿腦子壞點子的賈詡居然會是自己唯一的知音,甚至還提出了一個更合理的實施方案。陳宮等人的看法不是沒有道理,殷丞把棉花上貢給朝廷,還真有可能被劉備和曹操給扣壓下來,而賈詡的辦法恰恰相反,他建議殷丞由下往上進行推廣。

    賈詡的方法是這樣的,他建議由王絳、孟莊、魯肅等人的家族出面,在中原、河北各地成立大量的棉布商行。在銷售棉布的同時,和當地士族進行接觸,以棉花種植技術作為交換,讓各家士族在他們的土地上種植棉花後再賣給商行,而商行則負責紡紗和織布。這樣既可以降低商行的成本,又可以很快將棉花推廣開來,相信各家士族也是很樂於接受這種方式的。

    殷丞向來很佩服賈詡的頭腦,既然是他提出的辦法,自然沒有駁回的理由。在安排好各種細節之後,殷丞就開始yy自己以『萬家生佛』的嶄新面貌,重新出現在世人面前,也許不久的將來,在各大城市中都會出現自己的『生祠』,家家戶戶的廳堂裡,都供著他殷丞的塑像。

    美啊!美得冒泡!不過是肥皂泡!!!計劃實行了兩年不到,殷丞的大名果然就家喻戶曉,在中原、河北百姓的心目中,殷丞就是--魔鬼!一個青面獠牙、來自深淵地底的食人惡魔,其姓名擁有嚇阻小兒夜啼的功效。

    怎麼會這樣???哪裡出錯了???

    不是殷丞的錯,只是他低估了人性的貪婪。他的計劃進行得很順利,儘管那些士族一開始很小心,得到了棉花種植技術後,大多人採取了觀望的態度。然而當少數人在種植棉花喜獲豐收之後,各大士族紛紛放下矜持,中原、河北等地的棉花事業發展得欣欣向榮。

    棉花種植對氣溫是有一定要求的,而它的種植期與麥、稻、大豆等糧食作物是有衝突的,當那些士族捧著潔白的棉花哈哈大笑時,顯然已經忘記了棉花是不能吃的。棉花大量種植的後果是,當年的糧食作物產量只有往年的三成。這個時代的生產力水平低下,老百姓家裡是不會有大量存糧的,當人們意識到即將無糧過冬時,糧食的價格已經長上了翅膀。

    死亡,不可避免。暴亂,隨之而來。一時間,中原大地戰火紛飛,曹操和袁紹花了好幾個月才勉強控制住局面,然而已經元氣大傷了。

    相比之下,劉備的運氣那就更差了。臨近年關,北方草原連降數場罕見暴雪,牛羊凍斃無數。正常情況下,北地的遊牧民族是不敢動劉備念頭的,可現在劉備的冀州、并州盜匪橫行,自顧不暇。為了自己的生存,羌部各族紛紛縱馬南下,在劉備屬地劫掠燒殺。關羽、張飛、張遼三大猛男率部血戰半年,才將羌人逐回北方。據傳,這段日子裡,劉備家吃的豆餅上都印著殷丞的名字。

    動亂時期,最苦的還是老百姓,在劉備、曹操的刻意詆毀下,殷丞很自然就和惡魔等同起來。與此相反,殷丞的下屬卻都以為這是他蓄意而為,是一種削弱敵人的手段。一時間,各種讚譽紛至沓來,像什麼『高瞻遠矚』啦、『神機妙算』啦、『不戰而屈人之兵』啦,不一而足。

    面對這種讚揚,殷丞只能保持沉默,卻在心裡不停哀號--我∼冤∼吶∼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