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三國奇跡之輪迴

正文 第三十二章 農業革新 文 / 無翼蝙蝠

    喬玄一家老小早就被殷丞安置在了,還派了不少兵丁加以『保護』,儘管喬家也算有頭有臉的大人物,可和殷丞比較起來,依然只能算是一條小細胳膊,喬玄自然沒能力和殷丞這條粗大腿去擰。在無奈地接受了自己的女婿已經換人的同時,喬玄也開始對殷丞著意關注起來。這一觀察才發現,殷丞這個女婿倒也不賴,不像外間傳說的那般『無恥』。有了這種覺悟之後,喬玄和殷丞的關係也就越來越融洽了。

    周瑜這次的傷受得很深,通常手段幾乎沒辦法為他解脫,殷丞想要小喬幫著周瑜擺脫夢魘,少不得需要喬玄幫忙。殷丞先把周瑜生平過往整理出來,然後通過喬玄,讓他有意無意間把這些內容透露給小喬。在殷丞的描述中,周瑜成一個頂天立地、氣貫山河的大英雄、大豪傑,為了江東孫家的利益殫精竭慮、置千秋罵名於不顧,最後卻落得家破人亡、英雄血淚。

    當小喬知道了自己的未婚夫居然是這樣一位可歌可泣的悲劇英雄後,她的母性被無限度的激發了出來,至此下定決心要用自己的柔情來撫平周瑜心中的傷痛。從喬玄處知道結果時,殷丞竊笑不已,陰謀再次達成。

    雖然已經做了必要的安排,然而用小喬來對付周瑜的這招,具體會有什麼樣的效果,起碼還得三年後才能看到。現在的周瑜根本沒能力擔當水軍都督這一要職,殷丞只能先讓魯肅負責訓練水軍,然後耐心等著呂蒙的『畢業』。好在殷丞是瞭解呂蒙的,知道這小子成長的速度是嚇死人的快,有個一、兩年的工夫就能讓人刮目相看了,這點時間殷丞還是能等的。

    政務、軍務、外交三大重點得以順利解決,這讓殷丞有了對抗曹操的原始基礎,不過殷丞和曹操相差最大的卻不是這些,而是各自勢力的經濟實力。曹操手下有太多的治世能臣了,一個穩定的環境會讓他治下的經濟呈幾何型地增長,如果不能在經濟方面縮短彼此的差距,殷丞想要打垮曹操儼然是癡人說夢。

    殷丞做夢都想像那些『前輩』那樣,順便吹吹玻璃就能腰纏億貫,但這也只是做做夢而已。三國其實生產力極其落後,像玻璃這類的奢侈品注定沒有市場的,即便有幾個超級富豪對玻璃之類的東西情有獨衷,那也不可能形成一個完善的市場,畢竟它的受眾有限。

    如果殷丞硬要蠻幹,強行開發出玻璃器皿,並將它作為一種主打產品加以推廣。可是,要用這種低成本的東西來帶動自己的經濟發展,起碼要把這些產品推銷到別人控制的地區,這樣才能獲取到大量金錢,同時卻不影響自己的經濟格局。做得到這點嗎?當然做不到。三國有眼光的人多了去啦,起碼曹操就不會眼睜睜看著殷丞在自己的家裡興風作浪。面對堅船利炮,林則徐都還能禁煙呢,他曹操要禁個爛玻璃,根本連詔書都不用發,一個口諭就能把殷丞的圖謀扼殺在搖籃裡。

    既然不能開發劃時代的奢侈品,那就只能在現有的基礎上做文章了。中國歷來是農業大國,農業才是立國之本。由於生產力的落後,這個時代的農作物產糧相當低下,遇到一定規模的自然災害時,普通平民幾乎連生存都難以保障。

    殷丞本人不會種田,自然沒辦法對農作物進行雜交改良,所以他把精力都花在了提高勞動效率上了。這個時代的田間勞作幾乎都靠人力,耕牛屬於相當奢侈輔助工具,因此漢朝才會立法禁止宰殺耕牛。由於耕作全靠人力,糧食的產糧就和人口數量有了莫大的關係。然而想要依靠提高人口數量來達到提高農作物產糧的目的,顯然不是短時間能夠辦到的事。而且,人口的提高也加劇了糧食的消耗,能有多少剩餘,還得看老天的恩賜,這顯然不符合殷丞的要求。

    就目前來說,殷丞想要提高糧食的總產量,除了祈求老天能一直風調雨順外,只能想辦法解放一部分勞動力,讓這部分被解放出來的勞動力能多多開墾出一些新的農田。在畝產相同的情況下,農田越多,總產量自然也就越高。

    開墾不是問題,現在的人口基數還很低,有得是地方可以開荒,不過新開出來的田必需要有人去種才行,不然豈不成了兒戲。如果農田數量增加一倍,那就說明以前兩個人幹的活現在就得靠一個人來完成,完全依靠人力肯定是不行的了。

    為了達成這一目標,殷丞下令定笮的鐵器作坊大力生產農具,在有必要時甚至可以減低或者停止武器的生產。在全面對農具進行更新換代的同時,殷丞還下令將來的運輸基本轉為水路運輸,這樣一來,可以最大程度的減少原打算投入陸路運輸的騾子數量。

    為了應付益州的戰局,殷丞雜交了大量的騾子準備建立木牛流騾運輸隊,可現在已經確保了大江沿線的水路暢通,江東和漢中完全可以依靠水路進行輸送,在沒有戰爭發生的情況下,木牛流騾的使用也就變得不那麼緊迫了。有了大量騾子的加入,再加上官府有計劃的統一管理和調配,原先必需一個壯勞力才能完成的工作,現在一個農婦就能擔當。

    一系列措施施行完畢後,殷丞治下的農田數量急劇增多,故計用不了幾年,殷丞想要儲存三年戰備糧的目標,應該能順利完成了。當然啦,在取得可喜成果之際,我們也不能忘記那些為革命事業流盡最後一滴血的『種驢』們,沒有它們哪來那麼多的騾子啊。

    所謂『手有餘糧,心中不慌』,大量農田被開墾出來,這讓殷丞的底氣壯了老大一截。不過殷丞並不滿足眼下的成就,他發現農業這塊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除了糧食,經濟作物也是農業不可或缺的一大組成部分,很有必要開拓一下。

    來三國這麼多年了,殷丞發現這個時代的服裝相當單調,平民一般都穿著麻布衣服,而士族和富豪的服裝也只是增加一些絲綢製品而已。仔細一打聽才知道,現在居然沒有棉花,製作棉衣的材料是木棉,一種根本不能進行紡織的東西。由於木棉不能紡紗,自然也就不能織成布匹,最多被當成一種填充料,起到一定保暖的效果而已。

    被這麼一提醒,殷丞才隱約記起棉花的種植好像要到宋朝才被大範圍推廣,三國時期確實沒有。棉花的好處殷丞那是太清楚了,想當初他穿衣服只穿純棉的,其它一概不要。和麻布比起來,棉布的優勢毋庸置疑,透氣、柔軟、暖和,如果能生產出棉布來,這對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提高。

    哪裡才能弄到棉種呢,能順利弄到棉種嗎?哪裡有,這殷丞倒是知道的,棉花的原產地在印度及阿拉伯地區,雖然相隔遙遠,但總比土豆、玉米之類的美洲植物好弄得多。至於說到底能不能搞來,只有盡人事聽天命了。

    有了種植棉花的想法後,殷丞開始仔細策劃西進路線。這一研究才發現,想弄來棉種,走的既不是茶馬古道,也不是絲綢之路,而是唐僧取經所走的道路,這讓殷丞只撓頭。丫的,老子上哪兒能拐個孫悟空來啊。

    棉花還是要弄的,就算沒有孫猴子保駕護航,『唐僧』還得派啊。想必這一路上應該也不會有黑熊精、黃眉怪這些東西吧。

    運氣,這玩意兒看不見、摸不著,可當它到來的時候,卻能改變很多人的命運。殷丞派了十幾隊人馬分批西去『取經』,其中居然有兩隊人馬,鬼使神差般的繞過了撒哈拉大沙漠進入了巴基斯坦和尼泊爾。又進過一段時間的打探和尋找,十分幸運地找到了棉株,並得到了棉籽。

    按照殷丞事先的吩咐,馬隊成員向當地人詳細瞭解了棉花種植的要領(殷丞也不會種棉花,彈幾下棉花還勉強湊合,所以只能向別人請教),然後又順利地回到了江東。

    益州和江東的氣候都很適合棉花的生長,所以很快第一批試驗棉就成熟了,有了棉花之後,剩下的就是紡線、織布和印染了。中國是絲綢大國,織布和印染這塊技術已經相當成熟,用不著殷丞花什麼心思去進一步完善,唯一的缺陷是在紡線這一環節上。

    中國從戰國時期就出現了手搖紡車,用這玩意兒也能妨出棉線來,只是工作效率太低,六台紡車的產量才能滿足一台織布機所需的用量,顯然是個瓶頸。殷丞可不是紡織專業的,讓他發明新式紡車顯然有些勉為其難,好在有手搖紡車,在它的基礎上加以改進,提高一些工作效率還是有可能的。當然啦,殷丞只是提出一些改進的意見,真正實際操作的,自然是黃工程師黃月英了。你說童工?沒人事局調查,你管我用不用童工呢!

    等到棉花被大面積推廣種植,殷丞又發現了它的另一個好處。其實,說準確點,這個好處不是殷丞發現的,而是李朵。棉花除了棉絮可以用來織布,棉籽可以用來搾油,它還是一種上好的蜜源。什麼是蜜源?養蜂!採蜜!李朵在洪谷村時幹的就是這活,雖然很久沒弄了,可她一眼就發現了棉花的這一特點,並建議殷丞可以大力發展養蜂事業。殷丞從善如流,自然不會拒絕這種好事。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