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都市小說 > 下崗歲月

正文 第四回(1)香辣火鍋 文 / 阿明2009

    第四回(1)香辣火鍋

    初到武漢來的時候,柳雲濤為了滿足自己探幽發微的獵奇心理,經常向朋友探究:泱泱大武漢,除了聞名中外的黃鶴樓外,有什麼歷史悠久的名優名吃是屬於自己獨有,而別的地方少有或沒有的呢?

    又打比方說:諸如北京的全聚德烤鴨,天津的狗不理包子,西安的羊肉泡饃,雲南的過橋米線,等等,等等。

    到底有沒有呢?

    朋友們都一時答不上來,經過一次次搜腸刮肚的冥思苦索,終於找不出來,只好回答說:沒有!

    在柳雲濤孤陋寡聞的印象中,中國近現代史上稱「大」的城市只有兩個:一個是大上海,另一個就是大武漢了。連曾為六朝古都十朝都會的南京和現而今祖國的心臟首都北京,歷史上都從未稱過「大」。為什麼在史稱「九省通衢」的泱泱大武漢,會沒有歷史悠久的招牌式的名優名吃呢?

    柳雲濤感到非常奇怪,奇怪的覺得不可思議!

    還是朋友們幫助解開了這個迷。

    朋友們解釋說,泱泱大武漢就是因為歷史上交通特別發達,才「大」起來的;也同樣是因為有天然就特別發達的交通和暢達的物流,才使她失去了本該保有的飲食文化特色。然而,又是因為有了這四通八達的交通和暢達的物流,才促使楚天之下的飲食文化融入了更加深厚豐富的內涵。

    「譚記香辣蟹」就是鮮明生動的一例!

    「譚記香辣蟹」雖然火爆江城,但卻不是龜蛇山下土生土長的「寵兒」。移植創立這一名吃的老闆姓譚,來自堪稱中國麻辣中心的火鍋名城重慶。

    重慶火鍋集川菜麻、辣、燙之大成,是火鍋飲食文化的宗師,素有辣嘴不辣心,麻、辣、燙、鮮、嫩、脆色香味俱佳的口碑。「譚記香辣蟹」自火鍋名城移植而來,自然就將這種極具誘惑力的風味特色傳承了過來。

    常建軍是個自認為檔次不低的美食家,對「譚記香辣蟹」這種風味名吃自然不肯放過,因而就成了這裡的常客。

    當然,常建軍把今天「打土豪吃大戶」的飯局安排在這裡,還有一個特別的原因,就是這裡的飯菜價格特別公道,公道的就連最為普通的工薪階層都可時時光顧。

    在北方,一般上點檔次的酒店、飯店,吃飯大都要講究雅座、雅間,把食客封閉在一間小鴿子籠式的房間裡盡情地享用。在武漢這個地面則不然,好多酒店、飯店都把營業的重點戰場放在寬闊暢亮的大廳裡。好像不這樣鋪排佈置就不足以顯示武漢之「大」。常令一些初到此處的遊人心裡引起陣陣強烈的震撼。

    一進「譚記香辣蟹」的一樓大廳,就如同闖進了九里山下的「十面埋伏陣」,人生鼎沸,笑語喧嘩,鬧成一片。在一眼望不到頭的大廳裡,餐桌一張挨著一張,火鍋一個連著一個。隨著人流的湧動,人影的起落,讓人有一種」沙場秋點兵「的感覺。

    常建軍領著一哨人馬挨挨擠擠走了好半天,才走到了大廳的深處,找了一張餐桌團團圍著坐了下來。

    餐桌桌面中間安放著一個直徑有三四十公分的金屬盆,盆中央立著一塊蛇形的隔板,將辣湯和素湯分開,這就是人們俗稱的「鴛鴦火鍋」了。

    落座之後,常建軍點手數了數,計有柳雲濤、陶玉清、歐陽榮、葛忠、阮麗和自己六人,不等餐廳服務員把菜單送上來,就一二三四的把該上的菜都給點齊了。

    上桌的第一道菜是一大盆胖頭魚魚頭。每個魚頭看上去有整體的三分之一那樣大,除去真正屬於魚頭的部分,還帶有一塊魚身。常建軍講解說這是千島湖天然的有機魚,火鍋店只賣魚頭,魚的下身另做下腳料處理了。柳雲濤深以為可惜。

    酒過三巡之後,大家正嚷著要向東道主敬酒,常建軍的壞水又冒了上來。他笑喝道:「今天我這個『土豪劣紳』可不能白當,你們各位要來打土豪吃大戶,要人人痛說一段革命家史!怎麼樣,葛老弟,你這個貧雇農代表是不是先上台來訴訴苦?「

    「我們都是鄉里鄉親的老弟兄,講出來也沒什麼新鮮的,外來的和尚會唸經,還是讓柳總說一說吧,大家鼓鼓掌!「葛忠來了個移星換位,順水推舟,把鬥爭的矛頭直接指向了柳雲濤。

    柳雲濤笑道:「你們這是拉幫結伙,欺侮我這外鄉人哪!我又不會講故事,哪有什麼好講的!」

    陶玉清拍手道:「您老兄就別謙虛了,就給我們講上一段吧,講點有趣的事讓大家樂一樂。」又道:「不如這樣,您就講講魚粉的事,秘魯的事,我這股東都當了好幾個月了,還不知道秘魯魚粉是怎麼檔子事呢?」

    常建軍拍手叫道:「好,好!雲濤兄就講講怎麼和秘魯魚粉結緣的吧,我們也好開開眼!」

    柳雲濤手端酒杯,用目光沿著桌面掃視了一遍,見歐陽榮、葛忠、阮麗也在用期待的眼光看著自己,便呵呵笑道:「講就講,不過我講的時候你們各位可要洗耳恭聽,不能讓我白費了唾沫!」

    「從哪裡講起呢?」柳雲濤自言自語地思討著,「還是從我做的第一單進口魚粉說起吧!這裡面多少有點戲劇性,聽起來才有點味道!」

    「講故事總得有個題目,我講的題目就叫『柳先生商海奇遇記』吧!」柳雲濤牽出了自己的話頭,便緊聲慢語地講了起來:

    「那是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期,我在我們當地一個縣級市裡擔任經委副主任,專門負責招商引資搞項目,俗稱『項目主任』。

    有道是無巧不成書,當時,經朋友介紹,我認識了一位香港姓文的客商,名叫文家琪。他自稱是大名鼎鼎的文天祥的後人。我們年齡相當,很談的來,後來就交上了朋友。他的父親在印度尼西亞是位華僑巨商,其經濟實力僅次於印尼的華僑首富林紹良先生。

    說起林紹良先生和林氏關係企業,常總應該不陌生,林氏關係企業擁有數十億美元的資產。其固定資產分佈在銀行、金融、工業、海運、貿易、保險、旅館、建築等各個行業;下屬有二十多家大公司,分佈在印尼及世界各地。是一家規模宏巨的跨國企業集團。林紹良先生本人曾被美國金融雜誌《投資家》列為世界十二位大銀行家之一。

    我說的這位文先生和林紹良先生是老鄉,其家族的經濟實力也是非常雄厚的。在國家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後,他們父子很早就有意向回國內投資發展。但是在起初他們父子二人有很多的思想顧慮:

    一是自文化大革命初期以來咱們國家與印尼的國家關係一直不正常;二是文老先生是黃埔軍官學校畢業的國民黨軍官出身,和當時在任的台灣的『國防部長』是同學,又是個資深的國民黨員。所以一拖再拖,一直拖到八十年代末期,才開始把他們回國投資發展的計劃付諸實際行動。

    「當時,在我三寸不爛之舌的遊說下,動員他們父子在當地投資一千多萬美圓搞了個合資企業,是一個生產皮革和皮革製品的綜合性企業。書記、市長一高興,就委託我做了中方的首席代表,並出任了這個合資企業的董事長。

    在那個年代,合資企業就如同現在國家的一級保護動物大熊貓一樣,倍受人們的關注。我也為主持搞成這樣一個合資企業而名噪一時。都認為我是個搞外向型經濟的能人。」

    「這和秘魯、和魚粉又能扯上什麼關係?」

    陶玉清滿臉疑惑地問道。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