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國家命運

正文 第二十二章 再上征途(二) 文 / 陶純

    自蘇聯1957年10月4日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以來,中國科學院和國防部導彈研究院對這些技術都有過一些考慮,但未作為一項研製任務。現在看來,彈道導彈已有一定基礎,如進一步發展,即能發射攜帶儀器的衛星,計劃中的洲際導彈也有發射人造衛星的能力。工作是艱苦複雜的,必須及早開展有關研究,才能到時拿出東西。因此,建議早日主持制定研究計劃,列入國家計劃,促其發展……

    不久,聶榮臻在這份建議書上作了如下批示……

    我國導彈必須有步驟地向遠程、洲際和人造衛星發展,這點我一直很明確。人造衛星早就有過考慮,但過去由於中程彈道式導彈還未搞出來,技術力量安排上有困難,所以一直未正式提出這個問題。錢學森的這個建議,我意,請張愛萍邀錢學森、張勁夫等有關同志及部門座談一下,只要力量上有可能,就要積極去搞。步驟上,還是先把中程導彈搞出來,作為運載工具……可考慮衛星以中國科學院為主進行研製。

    3月,在張愛萍主持下,國防科委召開了發展我國人造衛星的可行性座談會,與會者一致認為,現在技術基礎已經具備,研製和發射衛星在政治上、軍事上和科技上都有重要意義,應該統一規劃,有步驟地開展人造衛星研製。

    聶榮臻多次講到,「大躍進」時,誰都要搞上天的,各搞各的型號,最後成了廢銅爛鐵。事實教訓我們,上天不是那麼容易,各搞各的不行。研製、發射人造衛星是個很複雜的任務,要很好地分工。衛星本身真正代表了一個國家的科學尖端,它過了關,可以帶動一系列技術的發展。

    1965年春,經中央批准,撤銷導彈研究院,成立第七機械工業部,簡稱七機部。王秉璋擔任部長,錢學森被任命為七機部副部長。

    錢學森提出,為發射衛星,要抓緊研製大推力的運載火箭,我們已經搞出了中程導彈,搞出了探空火箭,把這兩者結合起來,可以縮短研製時間,節省人力財力,關鍵是抓住運載火箭第三級……固體燃料火箭的研製,解決火箭在高空時的點火、分離。

    聶榮臻還提出,第一顆人造衛星不必搞更多的科學探測,只要放上去,送入軌道,能轉起來,聽得著,看得見,就行。成功以後,再搞通信、偵察、氣象等衛星。

    聶榮臻說:「如果運載工具1969年能搞出來,我看1970年放人造衛星是可能的。」

    5月初,中央專委批准了國防科委的報告,將研製衛星列入國家計劃。

    8月2日,中央專委會第12次會議,提出了對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要求:必須考慮政治影響。我國第一顆衛星應該比蘇美第一顆衛星先進,表現在比他們重量重,發射機的功率大,工作壽命長,技術新,聽得見。

    中央專委會還確定了中國發展人造衛星的方針: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從低級到高級,循序漸進,逐步發展。並對衛星工程作了明確分工:整個衛星工程由國防科委組織協調;衛星本體和地面測控系統由中國科學院負責;運載火箭由七機部負責;衛星發射場由導彈試驗基地負責建設。

    由此,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開始進入了工程研製階段。

    為保密起見,中央專委確定,把人造衛星工程的代號定為「651」任務。因為提出搞人造衛星建議的時間是1965年1月,這個代號就是從這兒派生的。

    趙九章獲知中央批准衛星工程正式上馬,他的第一個反應就是熱淚盈眶。他說,從58年到現在,整整7年,衛星一直在我腦子裡轉個不停,不論黑天白夜,它轉啊轉的,就沒停過。終於盼到這一天了……

    99.美國國防部長預言:五年內中國不會擁有導彈核武器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後,美國加緊對中國進行全面遏制和戰略包圍,它擴大越南戰爭規模,沿太平洋東岸幾十個軍事基地組成的所謂新月型包圍圈,就像懸在中國頭頂的一把彎刀。同時美方還陶醉地認為,中蘇關係會發生劇變,蘇聯勢必會在中國還沒有完全掌握核武器的實際應用之前,先發制人,對中國實行摧毀性的核打擊。

    實際上,蘇聯對中國的威脅一樣大。1963年,中蘇關係全面破裂後,蘇聯調集重兵進駐蒙古,中蒙邊境離北京直線距離只有區區500多公里,尤其是蘇聯還在中蒙中蘇邊境部署核戰略部隊,對中國構成嚴重威脅。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後,西方認為那不過是個原子裝置,還不是武器,不必大驚小怪。

    這讓中國領導人感到,過去手裡邊沒有過硬的傢伙,腰桿子硬不起來,現在有了原子彈,還是不能鬆口氣。因為你光有個原子彈還不行,你這還不是武器,它還沒有眼睛,沒長腿,不會跑,你總不能留著炸自己吧?所以,我們能否盡快擁有能用於實戰的核武器,生死攸關!

    1965年5月14日,一架轟6型飛機在核試驗基地上空投下一顆原子彈,中國核航彈試驗獲得成功,表明中國從此有了可供實戰用的核武器。

    但是,中國當時所擁有的轟炸機在性能上還很落後,蘇聯和美國任何一種殲擊機都能夠輕而易舉地進行攔截。就中國當時的實力而言,企圖依靠數量和質量都很薄弱的飛機來建立自己的核威懾,顯然是行不通的。也就是說,發展導彈核武器,是中國必須走的一條路。

    美國方面認為,中國要掌握導彈核武器,短期內不可能。當時,美國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預言:五年內中國不會擁有導彈核武器。

    他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美國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發射載有核彈頭的導彈,用了12年,蘇聯也差不多,所以,中國用10年時間發展,是正常的。至少5年內,不會有。這是美國人的基本判斷。

    鑒於此,氫彈加緊研製的同時,導彈、原子彈「兩彈結合」的試驗,也提上了中央專委會的議事日程,考慮到以後打仗,靠飛機投擲核武器,易於被敵方擊落,其作戰使用價值不如導彈核武器,中央專委確定核武器的發展方向,應以導彈核彈頭為主,空投核航彈為輔。

    要搞導彈核武器,就必須先進行「兩彈結合」試驗。

    這個時候,東風二號已經連續7次發射,均獲成功。但要用於發射核武器,需要對它增加射程。

    在中央專委會上,聶榮臻匯報說,經過增程後的「東風二號甲」,不久就要進行發射試驗。周恩來關心核彈頭的研製情況,劉傑匯報說,進展很順利,二機部爭取在1965年底之前,拿出能用於裝配到導彈上的小型核彈頭。

    周恩來總結道:「導彈、原子彈能不能進行兩彈結合,把它合二為一,變成導彈核武器,中央和**都很關心,希望各部門大力協作,盡早安排兩彈結合的有關試驗,力爭早日把配有核彈頭的中近程導彈裝備部隊,真正打破超級大國的核壟斷和核訛詐。」

    100.他無數次到大西北,卻沒有去過一次敦煌

    1965年初秋的一天,一枚新研製的「東風二號甲」,在導彈試驗基地的一個發射場上,緩緩豎立起來。

    每當發射任務來了,就是基地最熱鬧的時候。平時,偌大的基地,上萬人,如果沒有發射任務,除了反來復去搞枯燥無味的訓練,就是進行更加枯燥無味的政治教育、政治學習。因此,基地的人,最盼望的就是搞發射。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