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職場校園 > 大明另類官商

正文 第150章 全勝卻降罪 文 / 梨下海棠

    李乾順閉上眼睛思考良久後問:「河西走廊如何說?」

    「五百里為界,將河西走廊一劃為二,東邊歸你,西邊歸大明。」

    「其他皆可,但沙州不可。此地未和吐蕃交界,離明軍甚遠,又無韃靼之患。」

    常智光搖頭「沙州雖不和吐蕃交界,但和回鶻接壤。在下先前已經說了,最重要是大明要打通西域商路。而且陛下看,上半年瓦刺已經沒有收成,沙州不過是雞肋,遠水解不了近渴。有個俗話說,抱著金子被渴死。捨不得眼前的利益,必然是損失更大的利益。還請陛下三思。」

    李乾順道:「如果是這等條件,我亦有條件。第一,分四次年內送糧草為八千石,第一次三天之內不少於一千石。第二,年賜錢增加到三十萬。第三,大米年賜兩千石。第四,開放火器交易。第五,讓出明永興軍路黃河西北面的兩縣土地併入瓦刺之夏州,以讓瓦刺有險可防。第六,交回所有被俘的質子軍。第七,定河西走廊交界處為商業交易區,和兩國互往的唯一通道。第八,不再視瓦刺為臣,而是兄弟之邦,只能下國書。」

    「陛下,第一條有點難,據在下所知,這瓦刺還有些餘糧,足夠幾日開銷。只要大軍撤到橫山,糧草自然隨後送到。第三條年兩千石……兩千石就是三十萬斤,恐怕有些難度,還有第四條恐怕不成,這個要我朝公主同意。第五條恐怕也不成,談判談到丟土回去肯定是死罪。第六條,大部分質子軍他們不願意回去。至於其餘事項我皆可應之。」

    「朕說了八條,你否了五條。」李乾順皮笑肉不笑道:「而且還是主要的五條,常大人似乎欠缺點誠意。」

    「陛下明見,就因為有誠意才會否決。如果沒有誠意在下就全部答應下來。但是做的到的在下自然會同意,做不到的在下也不敢同意。」這個道理個體工商戶盤店時候就明白,但凡有挑剔轉讓費高,又墨跡說裝修不好,地點不好等等的一般都是有心人。而談幾句就說不錯不錯,這好那也好再考慮考慮,一般都是不會是買主。

    李乾順真不想談了,但是目前時間緊迫,自己這邊糧草告急,邊疆告急,每拖上一天就耗費實力一天。只不過常智光說的是有道理,但條條都是強盜條款。要東要西,好處卻一點都不給。這沒法談,但又不能不談。不是每個皇帝都是談判專家的,他不知道一開始常智光就在誤導他。

    常智光提出的理論是瓦刺能在本次和談中得到什麼好處,瓦刺不答應和談會有哪些麻煩。雖然這些都是事實,但是常智光隻字不提瓦刺人不答應這條件會給明朝帶來多少麻煩。秦鳳路兵力全加一起不過十萬左右。哪有那麼大的能力進行四面長線作戰。如瓜、沙兩州距離遙遠,先前李如鬆去那並沒有攻城,而要拿下這兩城最少就要三萬兵馬,而秦鳳路的軍馬三萬匹左右,馬千乘帶去一半,步騎混合還要考慮攻城器械,還要考慮瓦刺人偷襲攏縣,幾乎不可能。

    相同,涼州有五萬駐軍,生啃的話依靠而今兵力根本拿不下來。靈、永樂兩州有橫山天屏,要拿下更是艱難。所以說,常智光手頭沒有任何實力能拿下地圖上畫圈的任何州縣。

    一個聰明人不代表在學術界有出息,一個化學教授不代表知道洗衣粉怎麼用。俗話說隔行如隔山,雖然李乾順本人算是賢君,但對談判一點經驗也沒有。再加上形勢逼人,更讓他沒有思考的時間。

    接著李乾順討價還價了,將年賜錢、茶、絹提高三成後,兩邊達成了公識,常智光代表明朝在攏縣和談簽上了自己的大名。

    協議重點如下:

    第一,明和瓦刺為兄弟之邦,明承認瓦刺為獨立王國。

    第二,瓦刺讓出先前佔據的沙、瓜、宣化、西涼、靈、永樂,並且讓出半個河西走廊。

    第三,明必須在年內運糧草八千石予瓦刺,其中第一批一千石十五日內到達河西走廊。

    第四,雙方在河西走廊開設貿易站。

    第五,明軍交還李歡、金受等總共六名質子軍將官,死活皆可。

    第六,瓦刺人進入明國務工,不得有歧視待遇。

    第七,所交還州縣部族,願意北遷者,明朝以每人三貫錢給予補貼,瓦刺不得強制他人北遷。

    第八,為恢復經濟,瓦刺向大明借無息貸款三百萬貫錢,年內給予,五年後,將分十年還清。

    第九,明朝約束吐蕃不再北進。第十,瓦刺享受韃靼國同樣武器出口待遇。

    這條約於是星夜快馬送安國光明報加印,但也是在十天後才見報,民間聞之是一片嘩然。

    而在西北,幾天前王錫爵被欽差常智光任命為暫代涼州知州和防禦使,負責接受涼州戶籍錢和糧食。

    章欄被任命為暫代宣化府節度使,宣化防禦使,負責和吐蕃溝通,購買宣化府,這錢和糧食,甚至一部分的人口。

    任命曾布為靈、永樂州知州和防禦使,帶領永興軍路士兵進駐靈、永樂。

    劉挺被任命為沙州知州和防禦使。李德本衛隊的將軍被任命為瓜州知州和防禦使,帶本部三百,外加一千廂軍先期開往任命。

    李德本為明和瓦刺和談使節,負責協調兩國協議的履行,同時抽調秦鳳路的蘭州、西寧州、嫩州等地方官員百多人,派到各地,暫代某官職,最優先事情就是安撫四方部族。

    而明朝廷這回也忙亂了,他們比百姓先三天得到了上表之前一點消息也沒有,常智光突然來這一手,讓朝廷大為棘手。朱玉和內閣開了三個時辰的會,而後連夜下了十幾道聖旨,讓那些以前在明瓦邊境任職的官員全部去這些地方擦屁股,而後命令樞密院從東軍、西軍、抽調八萬兵馬交馬千乘指揮衛戍西北。再任命曾布為永興軍路監軍,調配人馬駐防靈、永樂並且要求戶布調取大批糧食前往沙、瓜、宣化。

    見報第二天,仍舊是出聖旨,任命常智光為西北欽差,東、西、永興、秦鳳路資源可以隨意調配,派出張遜為秦鳳路監軍,敦促各方面物資盡快到位,下旨從安國大學處調集部分官員,前往秦鳳路任地方官並且任命了一批的鹽運使、提刑司等等相關配套官員。

    這些都是基本需求,並且聽從常智光上表建議,每州都特意成立明商管理部,專門負責安國商會在本地投資的項目。由於本次安國商會出資頗大,朱玉投桃報李,所以這些地方的場子一律是安國商會專營.而且還下聖旨,要求官員對商人多加禮遇。

    明朝從開國以來一直是丟地,而今如此大疆土的回歸讓大家都驚訝萬分,誰也沒想到,十萬左右的兵馬竟然幹下如此功績。

    朝廷這邊又下旨,封馬千乘為秦國公,封李如松為護國公,這賞賜比所有人想像要低。明制爵位分十二等,不封王就算了,最少得是四級的國公,而事實是這兩人卻是六等的國公,不少人都拿此兩人和封王的李成梁做比較,得出朝廷略有不公的說法。

    而讓他們驚訝的是,朝廷對李德本、曾布、王錫爵等一干將官,甚至是士兵也大小有封賞,毫不吝嗇,而獨獨少了監軍加欽差常智光那一份,到底是另外有大賞賜還是有其他的原因?直到九月中旬,各州初定後,答案才出來。

    朝廷公開下聖旨,免常智光欽差、監軍之職,即刻拿京問罪,什麼罪?罪名為損國體。

    朱玉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候道:「韃靼國派使說我大明背信棄義,按照當初盟約,雙方同時進攻,但未想常智光為一己好處,竟然私助瓦刺錢糧武器,以至孤軍深入瓦刺境內韃靼軍,被十倍兵馬包圍,最後全軍覆沒。而今韃靼軍大軍囤積邊境,似有問罪之意,此是明韃之盟後明邊最大的危機,而常智光之舉有挑撥兄弟友邦之嫌。」

    有記者問:「和談條件是朝廷許可的嗎?」

    答:「聯只准他息事寧人,兩邊罷和,絕時沒有讓其有資助瓦刺之意,其擅自做主,調動軍糧,出售攏縣囤積大批火器,乃其一人之意」

    此事見報,民間和朝廷掀起**瀾,不少官員紛紛進表求情,說常智光功大於過,請公主三思而後行,也有不少官員跟表彈劾常智光。

    而明眼人則看得明白,原本拿京問罪官員是要先免全部官和職,而常智光的官雖然還是八品,但還掛在那安國知縣,並且常智光麾下的光明報每期印的總編還是常智光。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