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職場校園 > 大明另類官商

正文 第149章 兩國簽和約 文 / 梨下海棠

    資敵攻盟,明朝變成了一個惟利是圖的小人,明朝是不會接受的。中原人都好面子,朝廷更好面子。一有利益立刻翻臉,朝廷受不了韃靼人的指責。瓦刺人有了這批糧草,並且明軍威脅消失,韃靼國孤軍深入,下場如何,明眼人一望就知。

    這個黑鍋可不小,朝廷不能不有所交代。而身為始作俑者的常智光,必然首當其衝。按李如松想,可以接收這些地方,而後停戰,但是資助敵人反擊盟友,那就是另外一回事。

    「我哪裡不知道。」常智光苦笑道:「可是如若沒有這個條件,瓦刺人左右都沒好處,哪會乖乖的交出這些地方。如果他們把十幾萬人化整為零,分散到各城去,要啃下來恐怕要耗費很大的功夫。」

    這些地方可不是沒有守軍,瓜、沙還好,但是距離攏縣太遠,靈、永樂有橫山天屏,涼州還有五萬守軍,花幾千石糧草換取這些地方,這買賣實在是太划算了。而且瓦刺重兵都在南面,等明軍花了好多力氣收拾完時候,韃靼人已經把該拿地方全拿了。

    李如松歎口氣道:「此戰功勞本是大人最大,可惜了啊,但末將定然配合大人,有任何需要儘管說。」

    無名小村。本次瓦刺人和談拿足了誠意,李乾順親自出馬,兩名文官陪同左右。從這場面看,常智光知道瓦刺人急了,目前他們面臨亡國的可能,這是瓦刺出現的重大的戰略錯誤所導致的局面。

    第一,早先對付,瓦刺最多只出一個軍司人馬大概十萬人對付,而真正戰鬥人員不過數萬,但是連續遭遇敗仗。嘉靖三十五年至三十六年,明軍多次進攻瓦刺,瓦刺軍一再被擊敗。而後打勝戰是四部軍司齊齊發兵,分兩部,一部追襲,一部反攻城。這樣的戰法講究就是快,讓明軍頭尾不能相顧。

    但本次,明軍一反常態,以守為攻,用少量人馬調動瓦刺軍大量人馬。而如此大規模召兵發生在春夏兩季,導致種植停止。而明朝早露風聲,瓦刺人準備戰爭是在年前,而後四月開打,一直拖到了而今八月。全民皆兵的戰爭制度,如果不能有效的以戰養戰,必然是被耗費一空。

    第二,瓦刺軍事機密的洩露。瓦刺人知道明朝有意思朝瓦刺用兵,但是不知道規模,不知道帶兵將領,不知道從哪個位置入侵。如果按明朝公開說的靈永樂,那和秦鳳路關係一點都不大。反看明朝,卻是對瓦刺年節前後佈置的兵力瞭如指掌,而後兵力變化也甚為熟知。

    第三,是明軍大規模配備的火器犀利非常,特別是甩手炮的秦鳳路士兵普及化,讓明軍在冷兵器時代成為單兵之王。一個攜帶了兩枚甩手炮的士兵可以幹掉最少六名瓦刺騎兵。

    第四,內部動盪,此次戰爭最失敗莫過於對攏縣的第一場大戰,竟然被其生擒了近兩千質子軍。朝廷本還是信任這些被俘虜質子軍的家人,但沒想到造就了蕭銀引部放敵叛逃的事件。而後又矯正過枉,導致大量政府部門官員被閒置,後勤補給造成很大困難。從攻城器械如此久才到主戰場就可以看出來,瓦刺辦事效率已經極為低下。

    第五,對手不講道理,翻開古往今來的戰爭,都是兩軍相爭,當然也有個把收買將領的,但從沒有把錢當了草紙的打發,不僅買將領,士兵也買,馬也買,甚至連幾塊牛肉乾都收,出的價值又是巨恐怖的天價。去年瓦刺全年稅收也不過五百萬貫,而明朝整隊加零碎收買,加上獎賞士兵的花費已經達到了兩百八十萬貫。鐵鷂子不攻而破,往利氏人放敵進心臟,全軍士氣低糜,細作混雜,大軍無任何秘密可言。並且明朝一反往年重賞將而輕賞兵的政策,對大明士兵進行大規模的獎賞,明軍士氣之高,令人恐懼。

    第六,明軍兩名將領的傑出表現,可以說對這兩個名不見經傳的人物,瓦刺人根本不知是哪方神聖。但是這兩人統兵的能力卻讓他們大為驚怕,馬千乘穩如泰山,李如松銳如匕首,兩個如此有性格的將領讓瓦刺無法應付。反看瓦刺,幾個將軍從頭到腳的資料明軍手上都有,一成不變的打法早就被人當成兒戲。

    第七:朝廷直接掌控的人馬不多,各地王爺、軍司、部落在火器面前都不願意當炮灰。

    當然失敗的原因還有很多,比如瓦刺一直和吐蕃交惡,比如沒有派遣專人遊說韃靼國等,客觀還有這兩年自然災害嚴重,國力削弱等等。事情就是這樣,成了就是勝點多,輸了就是敗點多。挨打可以變成忍辱,所以最主要就是成或敗!

    不管怎麼說,而今是以失敗者坐到這個位置上來。李乾順打量了常智光好久才歎一聲道:「沒想常大人是如此年輕,而今就有如此出息,假以時日,恐怕無我等生存之地。」

    「多謝陛下誇獎,其實在下就是錢多了點,對打仗真的一點都不懂。」常智光客氣道:「倒是陛下賢名在下略有耳聞,勤政愛民,整頓吏治,減少賦稅,注重農桑,興修水利。」

    「如果不是興修水利,重農廢牧,恐怕也到不了今天這個下場。」李乾順明白,自己最大錯誤就是在牧向農轉變之時,仍舊採用了遊牧民族一直使用的全民皆兵戰法,士兵過於依賴朝廷的補給。

    常智光道:「人都是向好的看,從原來居住帳篷到現在居住房屋,以前只吃肉,現在有青菜有糧食有商品。難道為了一直打勝仗,就堅持遊牧?再者說如果沒有轉變,冷鍛甲,瓦刺劍從何而來?陛下似乎過於自責。」

    「有句漢話說三十東河東,三十年河西。唐時,我黨項和吐谷渾聯合抵抗吐蕃被滅,而後依附中原強盛,對吐蕃窮追猛打,對中原也吞土奪城。沒想又反過來,吐蕃和中原又對我黨項侵蝕而來。」三十多歲的李乾順說起話來如同五十歲一般,振作下精神道:「常大人恐怕已知道我黨項人如今的艱難處境,朕也不瞞你,而今瓦刺說是內憂外患一點都不為過。」

    「確實知道。」常智光問道:「陛下考慮的怎麼樣了?」

    「朕的意思是讓出靈、永樂於明軍。而明朝立刻撤回興慶府、天惶縣的明軍,並且交納一千石糧草。」

    常智光又拿出一張地圖:「陛下,在下的意思是,從靈州到瓜州,這一線在下都想要。」

    李乾順陰著臉道:「常大人這是趁火打劫。」

    「其實在下感覺還是陛下合算。」常智光攤開地圖道:「首先瓦刺就不再和吐蕃接壤,等於陛下少了一個敵人。其次,這一帶是要弄工業區,就相當把瓦刺邊疆帶動繁榮起來。再者,明朝可以打通絲綢之路,必然不會再對瓦刺用兵。」

    涼州控制半個河西走廊,是養馬之地。而瓜、沙州又是農業大州,這兩塊肉乃是李乾順的心頭肉。李乾順有點憤怒道:「常大人會不會覺著自己胃口太大了些?」

    「陛下,請恕在下直言,目前形式,這些地方我大明也可自取,在下不忍看生靈塗炭而已。再者就算明軍不取,西面吐蕃虎視眈眈,東北面韃靼國重兵加境。即使明軍原地不動,這些地方也不會再是瓦刺的。」常智光道:「拿別人的東西來賣,一向是我們商人暴利之所在。陛下看,一旦有軍糧補充,又去了興慶、天惶後憂。陛下可以輕鬆將韃靼入侵之軍驅逐出境。而吐蕃佔據的宣化府,在下可保證其不再出兵騷擾。」

    李乾順不說話。常智光想想後道:「陛下,落後就要挨打,這是鐵一般的事實。這幾年來大明廢人頭稅、重養民生,重用年輕有才將領,火器替代刀劍成為主武器。陛下要知道,本次出軍僅有秦鳳路一路,而且支援此路後勤不過二十個州而已,即使陛下打敗了這批,只要朝廷願意,立刻能派出另外一批。五千萬的人口,年入稅利三萬萬貫。如果是我,我定然學大理,不僅每年可以從大明拿錢貼補,而且不用養兵,對明貿易又能佔很大便宜,而大明也從未有吞併大理的念頭,一直是兄弟之邦,所以陛下不用擔心明強盛後會吞併瓦刺。」

    常智光這話就是比喻,如大理,明朝哪一代使用的都是籠絡政策。意思也很明白,只要你們不打我們的主意,我們也不會打你們的主意。李乾順道:「按常大人身份,似乎說不了那麼遠。」

    「回陛下,在下現在是欽差,就是代表大明公主和陛下說話。你看我身邊帶的文吏,乃是明之史官,他會將在下一言一語完整記錄下來。我這人不怕事,陛下真要願意,我可以拼了榮華富貴和陛下簽下三十年不侵犯條約,每年賜瓦刺物品一樣不短,三十年內即使你不留任何兵丁在邊疆,明也絕不入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