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卷 山河圖 第三百三十七章 羅剎惡鬼 獸面鬼神 文 / 徐公子鍺許
更新時間:2012-11-01
早先在金陵,離淵尋找知煙的時候,曾經在高氏的娛樂城之戰,曾經誤闖入了一片區域,離淵依稀記得當初那高氏主人的故居,只不過是走廊盡頭的三間房子罷了,從外觀來看,應該是某個人的書房,每間房門的前邊都刻著一個古達秦篆,依稀可以看到是書——畫——劍。《純文字首發》
每個字寫的都那麼有精氣神,當真是不可多得的書法大作,在離淵看來,除卻書法底蘊這其中更是圓涵著一種秘法的氣息,按照那時候娛樂城守衛的說法,便是這本身是屬於我們主人老爺子的畫室,從我到這裡當差這十年呢,我還沒有見到過外人進入這畫室,現在離淵想來,主人老爺子說的自然就是這高千秋了…….
只記得當初那程宏的臉色很是慌張,蒼白的語氣掩飾不在心中的擔心害怕,這裡是原本是我家主人老爺子的別館,老爺子到金陵的時候,要靜思或者接見十分親密的人,都會在這裡進行,他曾下過很多次命令,若不是由他親自帶領,誰也不能進去。
等到高羽執事的時候,就把這間別館當做了畫室來存放一些收藏的畫作,仍是禁止一切人不經他的允許進入此間,離淵此刻回憶起來,只記得當初那屋內黑乎乎的,四周圍靜得出奇,也不知道燈飾的開關在哪裡,裡邊的畫室是完全的黑暗,此刻光芒己不再那麼明亮,光柱在黑暗之中掃來掃去。
那廳堂中的陳設,全是十分精緻的紫檀木傢俱,單是那扇巨大的八摺屏風,上面鑲滿了各色寶玉,砌成極其生動的八仙圖,已是罕見的古物。而所有紫檀木傢俱上,都鑲有大小不同、形狀不同的各色大理石,有一種在手電筒光芒下呈淺紫色的大理石,
連聽也沒有聽說過。更難得的是,那些大理石上都有著天然的花紋,有的是山水,有的是花鳥,有的是蟲獸,有的甚至是人物,而且大部份維妙維肖。更讓離淵難以相信的是,其中的正堂上,刻著一幅黑底白紋的大理石,白色的紋圖,清楚地可以看出一個老人柱杖佇立,在他身邊,有若干四足的動物,正是那蘇武牧羊。
現在離淵回憶起來,倒是覺得有著那麼的一點原因,他們曾經也算是皇室後裔,這般被放逐在歷史之中,恰如這蘇武的這般境況,內心孤苦的遠離家鄉,倒也不曾忘記心中的復國之夢,雖經歷這般多的朝代變遷,到如今的獨居金陵一方,為金陵一代的土皇帝,卻也難以忘懷,可以想像高千秋的祖輩們,是如何的奮鬥之處的。《純文字首發》
這樣來看,那高千秋對歷史的專研之所,定然並非簡單的涉獵古代的書籍知識,更多的是從歷代高氏一族中的各自手稿傳承下來的,可信度比那些被歷朝歷代修訂的史冊完備多了,豐虛道長正是瞭解到了這一點,才算是讓豐虛道長將這蘭陵王的身世描述出去,這樣比他自己講要豐富的多。
嚴格意義上說來,這蘭陵王高長恭與高氏一族還頗有些瓜葛,這般的顧忌也讓那豐虛道長不好說的太明顯一番,只得將這番事情推注給這高千秋,此刻道藏講經堂中,眾多風水宗師皆是在等著高千秋的態度,倒是那高千秋似乎凝了凝神道:
「既然諸位道友感興趣,那我不妨就叨擾一番,對於這蘭陵王的事情,我還是最有發言權的,我的祖上也算是這段歷史的見證者,蘭陵王天之卓越的人才,的確正如豐虛道友所言,卻是乃是天選之人,這蘭陵鬼面的事情,自然史冊上也會記載,只不過不算是太詳細吧了。」
「面具,自古作為原始宗教文化的載體,具有深厚的文化蘊涵和歷史積澱,涉及祭祀、民俗、藝術等各個領域。稍稍拓展一下視野就會發現,面具曾大量出現於世界各民族的宗教活動中:非洲人舉行宗教儀式,要戴上大型面具,最重的可達到三十多公斤;希臘人祭拜天地,也要戴上極為怪異的面具;」
「羅馬帝國的宗教儀式簡直就是一場面具展覽和比賽。在中國史前文化中,炎帝后裔之三苗九黎,所信奉的紫金四目、銅頭鐵額、鬢如劍戟等戰神的形象,就是最古老的面具寫真,它們被崇尚為神靈、權力、地位的象徵。而後中國各民族宗教都虔誠地信奉它具有通神、祈祖、驅鬼、逐疫等作用。按地域大致可分為儺面具,藏面具,巫覡面具,薩滿面具等。」
「在華夏的歷史中,薩滿教是古代北方各民族共同信奉的原始宗教。當時,東北人把變化莫測的自然現象都賦予了一種主觀意識,崇尚「萬物有靈」,基於這樣的信仰,北方民族創造出了「薩滿面具」,刻意改變自己的面目和屬性,把在自然面前的困惑、反抗、奮爭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調節人對大自然既很恐懼又要依存的矛盾心理和因果關係。「
「在同一歷史時期,儺面具也走進了安徽的「貴池儺」戲;薩滿面具也演繹成了東北的「瑪虎戲」,而且規模巨大。漢代,演出儺戲可以牽動朝野上下,從皇帝面具曾被用於薩滿跳神活動。信仰者相信面具具有神力,薩滿跳神戴上面具,不僅可以避免妖魔的靈魂認出薩滿的真面目,而且能借助面具的法力戰勝妖魔。薩滿面具後來逐漸被前綴皮或布質辮繩的神冠代替。「
滿族薩滿面具多在跳野神祭祀時使用。薩滿祭祀中,依照祭祀內容要求,模擬成各種動物或神怪。由於怕被死者或神靈認出,薩滿要戴上面具,並用神帽上的彩穗遮臉。身穿薩滿服,腰繫腰鈴,左手抓鼓右手執鼓鞭,在抬鼓和其他響器的配合下,邊敲神鼓,邊唱神歌,充滿神秘的色彩。「
「只不過蘭陵王的面具,不是仿照蘭陵王的面容所造,其二舞蹈的面具也未必是蘭陵王佩戴的面具造型,其三唐代一些舞蹈的面具是源自胡人的風俗,而且鬼怪的面具造型也往往以胡人為形象。「
「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四十一說:『《蘇莫遮》,西戎胡語也,正云「颯?遮」。此戲本出西龜茲國,至今猶有此曲。此國《渾脫》、《大面》、《撥頭》之類也。或作獸面,或像鬼神,假作種種面具形狀。或以泥水沾灑行人,或持絹索搭鉤,捉人為戲。「
「每年七月初,公行此戲,七日乃止。土俗相傳,常以此法禳厭,驅趁羅剎惡鬼食啖人民之災也。《蘇莫遮》也是一種面具戲。《一切經音義》卷一曰:『……《蘇莫遮》帽,覆人面首,令諸有情,見即戲弄。』今日本所見《蘇莫遮》古歌舞圖像也是戴獸面,並有古面具遺存。「
「蘭陵王名高長恭(公元541年-573年),又名高孝瓘,驍勇善戰。北齊乾明元年高肅被封為徐州蘭陵郡王,故名蘭陵王。他前後因各項戰功被封為巨鹿郡、長樂郡、樂平郡、高陽郡等郡公。據說因為面相太柔美不足威赫敵人,每每打仗都要戴上猙獰的面具。「
「最著名的一次是救援洛陽,他帶領五百騎士,衝過周軍重重包圍,突入洛陽城下,城上齊兵認不出誰來了,懷疑是敵人的計謀,蘭陵王摘下盔胄示之以面容,城上軍心大振,很快敵人被迫撤走。「
「《北齊書》、《北史》中說他「貌柔心壯,音容兼美」;《蘭陵忠武王碑》中說他「風調開爽,器彩韶澈」;《舊唐書?音樂志》中說他「才武而面美」;《隋唐嘉話》中說他是「白類美婦人」。可見,蘭陵王的美確是不容質疑、超凡脫俗的,他有著一般男子所不具備的俊美容貌。「
「後人猜想,他的美也許正是來自於他那出身卑微的母親。如果不是母親的容貌異常驚艷,又怎能引來地位相差懸殊、貴為帝胄的父親的垂幸呢?「
「但是,蘭陵王的美卻給他帶來了極大苦惱。在那個地方割據、連年戰亂的歲月裡,作為王公將相家的子弟,時刻都要接受戰爭的考驗。因為相貌俊美柔善,在戰場上對陣時,他經常會受到敵手的輕蔑。為此,他不得不命人製作了一些面目猙獰的「大面」,每逢出戰時,都戴在臉上,以此達到威懾敵手的目的。「
「《舊唐書?音樂志》云:「代面出於北齊。北齊蘭陵王長恭,才武而面美,常著假面以對敵。嘗擊周師金墉城下,勇冠三軍,齊人壯之,為此舞以效其指揮擊刺之容,謂之《蘭陵王入陣曲》。」《樂府雜錄》鼓架部條云:「有代面,始自北齊。神武弟,有膽勇,善戰鬥,以其顏貌無威,每入陣即著面具,後乃百戰百勝。戲者,衣紫腰金執鞭也。」唐朝崔令欽的《教坊記》說:「大面,出北齊。「
「蘭陵王長恭,性膽勇,而貌婦人,自嫌不足以威敵,乃刻為假面,臨陣著之,因為此戲,亦入歌曲。」由此可見,蘭陵王經常著猙獰假面出征並非道聽途說、無籍之談。後來,京劇中出現的「臉譜」,也許與蘭陵王的面具及舞曲《蘭陵王入陣曲》的影響不無關係。「
「史載,蘭陵王是北朝時期文武兼備、智勇雙全的名將。有的說他「有膽勇,善戰鬥」,有的說他「勇冠三軍,百戰百勝」。這表明,他的英勇善戰絕不僅是因為戴著猙獰的面具。光靠威嚇,肯定是嚇不退敵人的,關鍵還是他自身有超越常人的戰鬥本領。猙獰的面具,只是為他的神勇無敵增添了一抹傳奇的光環。蘭陵王一生參加了大大小小無數次戰役。其中廣為傳頌的一次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邙山大戰」。「
您可以在百度裡搜索「138看網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