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抗戰之紅色軍神

第3卷:嗜血狼群 第7章:獨具慧眼 文 / 我是我的國王

    第7章:獨具慧眼

    經過雙方差不多一天的協商,最終達成了一個「一攬子方案」:

    一、中國國防軍將其所擁有的裝甲技術,飛機技術,火箭技術轉讓給德國政府。德國政府必須履行保密義務,不得轉讓給第三國。

    二、德國政府同意每年接受由中國福建省派出的300名小學生(5-13歲),300名中學生(14-19歲),300名大學生(18-22歲)到德國留學。德國政府為其提供其正常成長之一切條件,其所需費用由德國政府和中國福建省政府各出資一半。

    三、德國政府負責協調向中國福建地區引薦猶太裔知識分子5萬名(分三年完成,其數量不含家屬),中國福建地方政府負責接待、安置與使用。

    四、德國政府需向中國福建地方政府免費提供:年產50萬噸鋼鐵之最新冶煉設備3套,年產500萬噸之採礦設備3套。中國福建地方政府在德國之工業品採購不受德國政府出口政策限制。

    五、中國國防軍與德國國防軍互派成員不超過5人的軍事觀察團。

    六、中國國防軍與德國國防軍將在情報、裝備、戰術等方面展開廣泛合作。

    雙方約定的就這六條,但是,能擺上檯面的,卻不是這樣的方案。否則,別人一看就知道你們這種是相當於「結盟」了。擺上檯面的,則是中國福建地方與德國商人的正常貿易往來,派留學生,屬於文化交流的一部分,誰也管不著。如果你有意見,我也向你那兒派點學生過來?

    希特勒的信,到是確確實實向武愛華遞出了橄欖枝。

    老希在信中大談他對武愛華的好感,覺得武愛華是東方人的優秀代表,而老希本人則是雅利安人種的優秀代表(希特勒形象是很差的),希望兩人之間能建立私人友誼。

    希特勒說,他的理想就是恢復德意志人的榮耀,而他感覺到武愛華也在追求中國歷史上的漢唐盛世,兩人的目標是多麼的一致,又是多麼的偉大!

    希特勒說,他在不久的將來,就會嚴懲那些罪惡的敵人,他希望武愛華能夠理解!同時,他也理解武愛華正在抗擊那群黃皮猴子的行為的正義性,如果需要,老希願意為此發表一個聲明。

    老希說,德國永遠向武愛華敞開胸懷,同時支持武愛華在中國政治舞台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這個希特勒,不知看上自己哪兒了?」這話一說出口,武愛華自己就起了一身雞皮疙瘩。

    德國陸軍的想法,自己把它擺平了;可這希特勒又是何種想法?信中似乎只看得出一種善意,卻看不出多少實質性的東西。難道,希特勒這封信,只是遞出一支橄欖枝?

    如果順著老希的「桿桿」往上爬,那豈不是正中老希的下懷?一個政治家,他做事難道不帶有一點目的性?

    仔細思考,武愛華才發現,希特勒的每句話裡,都埋藏著一個陷阱,譬如,武愛華對「東方人最優秀的代表」這句話,無論是贊同或是否認,都可能讓希特勒抓到一點什麼。

    看透了希特勒的鬼把戲,武愛華很快就寫好了回信,不過,信中全部是玩的「太極」,玩弄文字,誰又有中國人歷史悠久呢。就是玩玩文字,也要讓你希特勒三天都猜不透我的本意哈。

    「希特勒先生:

    你好!勃勞希契和古德裡安先生不愧是日耳曼民族的優秀軍人,他們不但帶來了你對中華民族以及對我本人的問候,同時也帶來了日耳曼人的智慧和友誼。

    日耳曼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但同時也是一個災難深重的民族。聽說先生正在致力於拯救德國社會的偉業並取得了極大的成就。在此,我特向你及德國表示祝賀!同時,也對你在我和夫人婚禮之時的祝願表示感謝!

    我們中國有句古話,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最後,謹以此短箋帶去我的友誼。」

    不過,這封信卻是用傳統的文房四寶中的毛筆寫的,而文字則是標準的德文。

    此外,武愛華又專門去買了一套「文房四室」托勃勞希契和古德裡安帶給希特勒,算是一份婚禮之後的「回禮」。

    向一位不識漢語,不懂中文的外國元首贈送「文房四寶」,同時又用毛筆寫一封信,武愛華的骨子裡是想傳達這樣一個意思:中德兩國國情不同,你們德國文化我瞭解,但你就未必瞭解我們中國文化了。因此,我們可以存在友誼,如果還需更多的東西,你就得我瞭解中國及中國文化了。

    當然,也可以理解為雙方下棋,希特勒出了一招,武愛華應了一招。希特勒那一招雖然很有欺騙性,但武愛華這一招更高明。如果希特勒還想繼續下棋,那就不要玩花招,老老實實地按規矩出招,不要使那種無用的盤外招數。

    送走勃勞希契和古德裡安,武愛華立即將希特勒的來信及與兩名德國代表達成的協議向陳濟棠、林清華及集團軍軍長以上進行了「通報」。眾人都感歎,那幾樣看起來如此普通的技術竟然能換來那麼多設備,而且每年還能送900人到德國留學。

    要知道,這900人,是分別到德國讀小學、中學和大學的,如果按德國的教育制度,他們能考起高一級學校的話,德國政府必須繼續提供幫助。至於每年這900名學生,武愛華自然不會讓他們被德國「同化」,必須保持中國文化的根,學成後必須無條件回國服務,否則,就必須向福建省政府支付高額的培養金。絕不能搞成後世的那樣,國家公派留學,結果學成後直接就成了外國人。

    為了保證這種效果,武愛華同時還會派出漢語教師和中國文化教師,作為中德文化交流的一部分,這些教師,在上學時間,會在各級學校內為德國人傳授漢語及中國文化;但在下班之後,他們還得擔任中國留學生的漢語教師及中國文化的輔導老師。

    除了那些冶煉、採礦設備外,武愛華在此次交易中,並沒有實質性的收穫。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武愛華的希望就寄托在這每年派出的900人身上。這些人,如果有一半能夠學得到德國人的精華和精髓,這筆交易武愛華就賺了。

    武愛華這樣做,也不知是對是錯,但他就是想試一試。後世的人,由於太過於圓滑或者得過且過的思想過於嚴重,很多該十分嚴謹的事情,譬如立法與執法,最後卻搞得漏洞百出。一個亂搞案,最初的立案標準是1000元,後來竟然是30000元都不立案。誠然,經濟是發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是提高了,難道這也是縱容亂搞的理由?

    武愛華想以此種方式為中國文化注入新的元素,即便失敗了,武愛華大不了損失了幾項先進技術。但是,即便完全失敗,武愛華也未必就虧損了。德國,注定是要挑起歐洲戰爭的,從希特勒的來信中就可看出,他馬上就要「教訓」人了,能夠讓歐洲列強多遭受一點損失,受到更大的削弱,這同樣是武愛華很樂意看到的。

    眾人聽了武愛華對此次交易前因後果的分析之後,都表示徹底信服。因為,武愛華這樣做,不管從哪個角度看,都是穩賺不虧。

    即便希特勒不願意承擔每年900青少年一半的培養費用,那又有什麼關係呢。再說,武愛華交給對方的技術,只是其中一部分,要等希特勒全部批准,並且等到第一套冶煉設備運到華南之後,武愛華才會將最關鍵的技術交給德國人。

    對於接納猶太人的理由,武愛華與手下幾員大將談的理由,同德國人一樣,那就是中國科學教育文化落後,中國需要他們的知識。

    但實際的情形是,武愛華在後世就曾研究過猶太復國組織,自從組建「風」之後,武愛華又專門叮囑郝勇,要注意猶太人特別是猶太復國組織的動向。

    武愛華的想法很簡單:既然美國人都能幫助猶太人復國,為什麼自己不能?因為美國人向來不做虧本的生意。而且,在二戰後期,美國人與猶太人的關係還真說不上親密無間——美國政府搶佔了為猶太復國做出巨大貢獻的羅斯柴爾德家族在美國的金融資產及其他固定資產。

    似乎,穿越者的運氣特別好,郝勇還沒接觸到猶太復國組織的高層,在美國的買買義卻與羅斯柴爾德家族的當家人之一亞瑟爾.羅斯柴爾德接上了關係。熟知人類百年商業案例的買買義自然明白亞瑟爾.羅斯柴爾德的價值,立即將這一情報通過「風」傳到了武愛華耳中。武愛華指示,盡量交好亞瑟爾,同時適當表露出對猶太人在歐洲遭遇的同情。

    有人也許會說,猶太人只有在德國奧地利的境況不妙,在其他國家都不錯。其實,這一論斷大錯特錯,即便英國產生了一個著名的《貝爾福宣言》支持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區建國,但是,就是包括英國在內,歐洲人美洲人大多都不喜歡猶太人。這些國家裡,包括蘇俄,也包括美國。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