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抗戰之紅色軍神

第2卷:怒火硝煙 第52章:莘莘學子,報國從軍 文 / 我是我的國王

    第52章:莘莘學子,報國從軍

    「是。司令教訓得對。不過,司令,我們這些下屬,不是還沒練出你說的那種本領嗎?」周長兵的話很是「頑皮」。

    「大家說說,派什麼人去合適?」武愛華決定不再與這些傢伙糾纏上面的問題。有些話,作為上級點到為止,表現自己的態度就行了。

    「我看以夏副司令為首,組建一個代表團比較合適」楊鑫建議道。

    武愛華有個氛圍把握得比較好,就是開會的時候,不論職務大小,都可以發言,而且只要有真知灼見的,完全可以先發言。遠不是後世那種,官大的沒講,官小的屁都不敢放一個,因為擔心與領導發生衝突啊。

    「我看也可以。」周長兵也贊同道。

    「嗯,那好。叫通訊副官進來記一下:第一,著令夏中青副司令員為國防軍南京會議代表團團長兼首席代表,國防軍參謀部副主任王炳照、國防軍第三集團軍軍長莊西真、空軍副司令朱成科為代表,組成國防軍代表團參加南京軍事會議。第二,此次會議,我們的原則是:1、國防軍必須保留獨立的稱號與番號;2、我們可以稱為『中國國防軍』或『中國果民政府國防軍』,最好是前者;3、國防軍可以獨立負責一個戰區;4、廣交朋友;5、國防軍可以幫果民政府空軍訓練飛行員;6,向果民政府空軍捐贈100架我們自己生產的kz1940a型作戰飛機,捐贈100輛我們自產的t-12a型衝鋒戰車。」

    「發給南方吧。」武愛華說完,揮了揮手讓通訊副官趕快去辦。武愛華相信,自己送出的東西,絕對可以讓老蔣動心。

    武愛華的通電,有如當頭一棒,狠狠地敲在日本侵略者的頭上。日本駐北平津特務機構、華北駐屯軍司令部、日本駐南京公使館、日本關東軍司令部等機構均接受到了武愛華的通電。其中,駐平津特務機構、日本駐南京公使館、關東軍司令部等均在第一時間將通電內容轉發回日本戰時大本營。

    香月清司一看武愛華的通電,就知道滿不住了,但是,此時香月清司卻躊躇滿志,根本不太擔心大本營會把他怎麼樣,因為他已經取得了足夠的戰績,塘沽、張家口、南苑幾個戰役的巨大勝利,以及接下來佔領徹底佔領天津和北平,將會讓他的戰績更加輝煌。

    不過,香月老鬼子也馬上補發了一封電報,好在香月老鬼子知道紙終究是包不住火的,在此前的報捷電報中,對於河邊正三旅團與鈴木重康旅團的動向,均以「戰況不明」代之,現在,戰況明朗化了,也是該匯報的時候了。

    接到三個地方的轉發通電,日本裕仁天皇差點爆走,正要想讓香月清司「自裁」謝罪之時,香月清司人陳述電報就來了。香月清司用了「誘餌」兩個字來解釋河邊正三與鈴木重康兩個旅團的命運,最終讓裕仁平靜下來,確實,香月清司說得對。要取得戰略上的成功,在戰術上,局部上不可能不付出一點代價。

    不過,裕仁天皇此時已經動了調整駐屯軍司令部的心思了。

    北平,西直門。晚11時許,李雁冰的閃電部隊運動到指定位置,便派員前往城門口接洽,要求入城以「救助百姓」。

    不過,李雁冰的要求卻遭到了北平駐軍最高指揮官29軍軍長宋哲元的拒絕。

    宋哲元,1933年長城抗戰的英雄,手下湧現出了趙登禹「大刀隊」等英雄群體,那時,宋哲元的愛國熱情是不容懷疑的。但是,隨著宋哲元實力的增加,其個人想法多了起來,國家民族似乎變得不那麼重要了。歷史上的1937年6月,宋哲元以「私事」為由離開29軍,將部隊交由副手佟麟閣打理,目的就是不想與日軍正面衝突,直到老蔣命令他返回北平掌握部隊,他才返回。而他一回來,就是全線失利。

    在這個平行時空,歷史已經發生變化,日軍比歷史同期強大得太多,但宋哲元卻同樣離開了部隊,只不過盧溝橋一打響,宋哲元就嚇得回來了。因為,宋哲元深知日軍的強大,自己如果不回來掌握部隊,說不定幾天之後就會變成光桿司令。

    當然,宋哲元是無法改變歷史軌跡的。日軍於7月10日一天的進攻,就讓宋哲元損失3萬餘人的部隊,而且連失塘沽、南苑、張家口等戰略要地。

    在某種意義上,宋哲元就是平津地區的「王」,他怎麼可能允許一支意圖不明的軍隊進入北平城呢。

    宋哲元不准閃電部隊入城,這是難不倒閃電部隊的,若大的一座北京城,再加上神秘的情報組織「風」在北平的滲透,想找個地方潛進去幾百人的部隊實在是太容易了。只是,進去了以後又咋辦,這是救人,不是殺人;這是救成千上萬的人,而不是幾十幾百人。說白了,這就是用閃電這支特戰部隊去做公開的事情。

    這事,難了。

    「分批潛入。任務加一條:監控東郊民巷之日軍部隊,日軍發動攻城戰之時給予剷除!」武愛華接到李雁冰的電報,才想起北平城內,還有一支日本軍隊的事兒。

    這得從當年《辛丑條約》的簽訂說起。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與諸列強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最屈辱的《辛丑條約》。列強通過該條約,不僅向清政府勒索4.5億兩白銀,還附加了許多苛刻條件,其中一條就是外**隊可以駐紮於北京和從北京到山海關沿線的12個戰略要地。實際上,早在《辛丑條約》簽訂前的4個月,日本政府就以「護僑」、「護路」為名,宣佈成立「清國駐屯軍」(1912年改名為中國駐屯軍),任命大島久直中將為第一任司令官,司令部設於天津海光寺,兵營分別設於海光寺和北京東交民巷,兵力部署於北京、天津、塘沽、秦皇島、山海關等地。後來,日本經過步步蠶食,又在豐台、唐山等地設立兵營,日本的駐屯軍一時風光無兩,成了列強各國在中國駐軍最多的國家。

    作為中國的首都,北京及其周圍的戰略要地,本來應該是中國最核心的守備區域,但這裡卻駐紮著日本和其他列強的龐大武裝,這在今天來說是不可想像的,而在當年卻是確鑿無疑的事實。這支龐大的武裝,猶如一隻登堂入室的惡狼,對中國不僅是一種威脅,更是一種創深痛巨的民族恥辱。

    司令員有命令,再難的事情也會變得簡單。在「風」情報員的配合下,閃電部隊只是稍為麻煩了一點,經過幾片荒地、樹林,幾條排水溝,一個垃圾場,最終在一處城牆低矮處爬進了城內。

    特別是司令員又加了一條「殲敵」的命令,這讓閃電部隊的傢伙們再次興奮了起來。有人說,一條殺敵任務,就值得興奮嗎?這個,其實與我們今天有人喜歡泡吧,有人喜歡打遊戲,有人喜歡看小說,有人喜歡打牌,只要進入那種獨特的氛圍,或一想到那種獨特的享受就會興奮一樣。君不見,後世一些軍人,在戰場上生龍活虎,在軍隊中活得有滋有味,可一退伍回地方,就會鬱鬱寡歡嗎?

    入城,只是解決了一個麻煩。當閃電部隊去動員教授和學生外遷時,卻被學校擋了駕,理由是「沒有接到果民政府南遷或離開北平的通知」。

    這是武愛華的疏忽。歷史上,確實是果民政府發佈了「南遷」的命令,這些教授和大學生才於1937年9月開始南下的。不過,歷史已經變化,果民政府會不會考慮到這一塊兒,再加上日本軍隊會不會任其南遷,都還是一個迷。

    對於兩所大學,包括燕京大學在內不願南遷,武愛華並不以為意,而是靈機一動,選擇了另類的處理方式:在北京高校中招收願意從軍報國、上陣殺敵的大學生!這個,校方不好干涉,一來學生是自主選擇,二來這也是個自由的時代啊。

    1937年7月11日,北平所有著名大學的門口、學生學舍前,都擺放著大氣而簡潔的廣告版:你想報國從軍,上陣殺敵嗎?國防軍是你的最好選擇!

    廣告版的內容有國防軍剛剛取得的戰果,有國防軍最需要的人才,以及國防軍簡單的裝備介紹等。

    誰知,國防軍的招兵廣告剛剛一打出,就引來了大學生的圍觀,進而紛紛提筆在報名冊上填寫好自己的姓名,更有無數的女大學生也要求參軍,上陣殺敵。閃電部隊以大隊和中隊為招生單位,僅僅是一個上午,竟然招收到2000餘名北平的在校大學生,其中還有200餘名女大學生及數十名青年教師。

    最初,武愛華還擔心自己這招學生未必感興趣,因為自己畢竟不「正統」嘛,但誰想到,這個時代的學生根本不會考慮那麼多,誰在真正抗日,誰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他們早就在研究,並且形成了自己的主見,而且,10日凌晨國防軍殲敵河本正三旅團和鈴木重康旅團的巨大戰果,也早就在學生中傳播開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