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抗戰之紅色軍神

第2卷:怒火硝煙 第29章:軍火販子 文 / 我是我的國王

    第29章:軍火販子

    歷史上,1937年七七事變前夕,日本的鋼鐵年產量為580萬噸,煉油168萬噸,船舶製造能力為520萬噸(此數字不准),經濟總量為283億美元;上述項目中國方面分別為4萬噸,1.5萬噸,0噸,3.6億美元。

    雖然經過武愛華一年多的作弊式發展,在飛機製造能力、坦克制造能力、汽車製造能力這三項約相當於日本能力的一半,但其他數字都還差得很遠。即便在經濟總量上,江西、福建兩省加上全國,也不會超過30億美元。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但是,即便處於劣勢,武愛華卻有著無比的信心。

    與日本等列強爭雄,武愛華有幾個優勢,一是理念先進,二是成本低廉,三是能洞悉歷史走向,四是擁有「功勳系統」這個作弊器。當然,武愛華的劣勢也非常明顯,最大的劣勢是中國整體的落後及人心的不統一,力量的不統一,缺少一個強勢的力量或核心一統國力,雖然後世最終實現了統一,可是,那是在毀滅中的統一,國家最後一點力量被消耗在戰火之中,作為二戰的戰勝國,又沒從國際上得到任何好處。武愛華來了,自然要避免這種情形的出現,只是這起步階段特別艱難。第二個劣勢則是武愛華的勢力目前太過於依賴系統,企業、軍隊,都依賴於系統,這是很危險的。萬一哪天系統不靈了,怎麼辦?

    所以武愛華雖然按照申仁的說法在印製世界貨幣,但印製的速度卻不是申仁說的那種,而是按照申仁說的數量的10倍在印製,只不過,投入到市場上的是嚴格按照申仁說的規模辦的罷了。

    這一年多來,武愛華除了埋頭種田,積蓄實力外,日本也加快了侵略中國的步伐。

    在原本的歷史上,到了「七七事變」之時,日本事實上並未準備好全面侵略中國,七七事變其實與九一八事變一樣,是一群中低級軍官搞出來的東西。1935年「華北事變」後,日本大力進行以征服中國和稱霸亞洲為主要目標的擴軍備戰,加速了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步伐。1936年4月17日,日本內閣決定向華北增兵,由裕仁天皇親自任命的新任司令官是原任第1師團師團長的田代皖一郎中將,新任駐屯軍參謀長為橋本群少將,新設置的駐屯軍步兵旅團由河邊正三少將任旅團長。根據日方公佈的數字,增兵後的中國駐屯軍由原來的1700餘人增至5700餘人。而實際的增兵人數據稱遠遠超過日方公佈的數字。據上海《申報》的調查,增兵後的兵力達1.4萬人,還有人認為日軍兵力超過2萬。分別配置於天津、塘沽、唐山、灤縣、山海關、秦皇島等地。

    但是,武愛華在閩贛兩省的強悍戰力,以及最終與蔣介石集團握手言和,讓日本感受到了一種威脅。

    日本陸軍部評估:紅軍獨立縱隊的裝備已經略強於日軍,其戰力已經與日軍持平,而該部一貫仇視日本,因此,要征服中國必須要有一支力量能夠對抗紅軍獨立縱隊,要將其消滅在未長大之前。

    日本陸軍部認為,紅軍獨立縱隊目前的野戰兵力在20-30萬之間,考慮到戰鬥意志等因素,日本陸軍應該在戰端起時,在中國的總兵力應該不少於10個甲種師團。

    在歷史上,直到「七七事變」爆發時,日本總共只有17個常設師團,但因為武愛華橫空出世,在1936年5月至1937年5月間,日本又編製了8個師團,其師團數達到25個。

    在歷史上,日本對於侵略中國的國策早就在《田中奏則》中得以明確,但在具體策略上卻分歧頗多,南下、北上、強佔、懷柔、蠶食,什麼主張都有。但是,武愛華的穿越卻讓日本明白,過去的中國也許沒有什麼軍隊是日本陸軍的對手,現在卻出現了一個可能的對手,因此,其具體策略得到了空前的統一:那就是不管什麼策略,消滅中國最強勁的抵抗力量都是必須優先考慮的策略。

    但是,日本也不可能過度刺激列強和中國,因此,它向中國的增兵就顯得很詭異。華北駐屯軍得到了加強,由歷史上的8000人增加到了5萬人,這個增兵計劃在一年之內完成;另有10萬以上的部隊則在我東北地區登陸,暫時加入了關東軍序列,給人的感覺是日本依然在防備蘇聯,固守東北;此外,駐上海日租界的海軍陸戰隊也由歷史上的3000餘人增加到了一個旅團8000餘人。

    蔣介石的「決戰」軍事冒險行動失敗之後,似乎深刻反省了一番,暫時不再找紅軍的麻煩,但是卻利用德對方軍隊事顧問團的關係,再次重組了20個德械整編師,同時,也加快了地方軍閥部隊的整編工程,因為,日本向華北增兵是誰都看在眼裡,蔣介石集團作為國家的代表,不可能視而不見,日本在中國增兵,直接威脅的是他的統治權利。到了1937年7月之前,蔣介石的兵力完全恢復到了歷史同期水平,而其戰術思想等因為「決戰計劃」的失敗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也就是說,蔣介石的軍事實力比歷史同期應該略強一些。

    只是,日軍比歷史上更強大了,背後,還有一個如梗在喉、意圖不明的強大的軍事集團,這個,蔣委員長比歷史同期的日子可要難過多了。

    歷史上的1936年,在中國有兩件大事。一件是「兩廣事變」,一件是「西安事變」。因為獨立縱隊這支軍事力量的橫空出世,誰也不敢異動。

    1936年6月中旬,陳濟棠派代表來南昌(獨立縱隊大本營)探武愛華口風,武愛華說了一句,「值此國難當頭,不宜挑起內戰」。代表又問對蔣介石的態度,武愛華又說了一句,「目前,在中國沒有任何人比委員長更適合擔任國家領袖這一職位。」

    武愛華的態度非常明確,那就是內戰不能打,蔣介石不能動。武愛華這個態度,頓時把知情人全部搞糊塗了。幾個月之後,軍統桂林站探聽到武愛華這一態度,立即密報蔣介石,連蔣介石都糊塗了:與對方打了差不多整整十年,難道他們不記仇?

    武愛華在後世就對這段歷史有過一些研究穿越過來後更是身臨其境,有些東西感受更深。譬如,也許有人覺得,現在對方因為有武愛華這麼強大的軍事力量,是否可以取蔣而代之呢?武愛華卻明白,這根本就不可能。

    歷史上,那麼多人與蔣介石鬥,一是有問鼎江山社稷的野心,二是怕蔣介石實力大了把他們吃掉,但不能由此就認定這些人與蔣有深仇大恨,因而會擁戴其他勢力坐這萬里江山。同樣的,歷史上貴州、雲南、四川等地的軍閥,對長征中的紅軍圍剿都曾「放過一馬」,那也是擔心與紅軍拚個魚死網破,最後被他人譬如中央軍得利。如果沒有中央軍的威脅,這些人遇見紅軍時並不見得就那麼好說話,紅軍西征遭到馬家軍的瘋狂圍剿從而慘敗,不正是證明了這一結論嗎?

    蔣介石自然不會因為武愛華一句話再次避免了一場政治軍事危機而感謝紅軍,事實上,此時他依然把紅軍作為他的頭號敵人,只是技不如人不敢動手罷了。本來,楊永泰去南昌談判時,以為武愛華那麼強勢的人肯定不太好說話,對談判成功所報希望並不大。誰知武愛華非常爽快,除了閩贛兩省再加粵東根據地堅決不退讓半步外,其他全部都按楊永泰的意思辦了。途中,楊永泰也試探過一句,「武司令準備停戰多久呢?」

    「蔣委員長想停多久就停多久,蔣委員長想打,我就陪他打!」武愛華豪氣干雲地說道。

    「蔣委員長自然是希望和平的。」楊永泰作為一個果民政府知名的政客,此時竟然有些尷尬。因為,武愛華如此豪氣而又大度的話,實在是與他心裡的小算盤不在一個檔次的。也就是說,比氣質,比豪氣,楊永泰算是輸了一陣。

    恰恰因為武愛華的這一態度,讓蔣介石深為忌憚,所以特別加快了擴軍備戰的步伐。

    別人都在忙著備戰,武愛華怎麼可能閒著呢。武愛華的備戰分為兩個方面,即對內和對外兩個方面。

    先說對外。

    在1937年以前,名義上蔣介石是全國領袖,但地方軍閥卻掌控著地方實權。譬如廣東、廣西、雲南、四川、山西、甘青、新疆、山東、陝西等,其軍隊都自成系統,雖然蔣委員長也對他們進行了「改編」,但實際上只接受了「國民革命軍」的番號,其他的是一點兒也沒有變。

    但是,這些地方軍閥因為各種原因,造成其軍備鬆弛、裝備陳舊、重火力傾向於無的境況,特別是川軍,在抗戰中打出了川人川軍悲壯的名聲,戰場上沒有一個人怕死的,可血肉之軀總不能抵抗對方的飛機大炮吧。

    因此,武愛華的對外備戰,主要是「裝備」各地方軍。由武愛華自己的軍工廠生產的仿毛瑟98k步槍,與德國原裝貨完全一樣,甚至還有超出,大量供應各地方軍閥。此外,仿捷克式輕機槍、60迫擊炮等步兵支援武器也沒客氣,地方實力派要好多是給好多。至於75mm山炮,則是限量了,一般一個軍只給對方3個山炮營的編制即72門75mm山炮……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