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卷:戰火梟雄 第100章:試問天下誰人能敵 文 / 我是我的國王
第100章:試問天下誰人能敵
現在是戰爭年代,武愛華又是以軍隊起家,自然,部隊建設才是武愛華的重中之重。
根據中央的指示,中國工農正規軍閩粵贛獨立支隊於1935年8月正式更名為「中國工農正規軍獨立縱隊」。
本來,中央的意思是將武愛華的閩粵贛獨立支隊更名為「正規軍三方面軍」,但是,武愛華不同意,要求保留「獨立」二字,這樣,自然不便叫「獨立方面軍」了,於是選擇了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案:獨立縱隊。
「縱隊」編製,歷史上源於解放戰鬥時期,這種編制有很大的靈活性,一旅一團,可稱縱隊;一軍一師,亦可稱縱隊。解放戰爭時期的縱隊,相當於軍級編製,但比軍略為弱一些。不過,武愛華這個「獨立縱隊」卻遠比一個軍,一個集團軍大得多,因為它橫跨海、陸、空、警四大領域。
於是,在1935年12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武愛華也完成了他在「國戰」爆發之前最後一次對部隊的編制。
當然,這個編製,也是多方面協商的結果。
獨立縱隊的組建,首先是縱隊首長的確立,在這一點上,中央充分尊重了武愛華同志的意見。
中國工農正規軍獨立縱隊——
司令:武愛華;政委:項雨;
副司令:陳一;參謀長:粟余;
副政委:鍾守富;副參謀長:夏中青。
中央決定:由上述6位同志再加政治部主任程亮同志共7位同志共同組成「獨立縱隊委員會」,重大事項需表決通過,在表決票數差別不大時,以武愛華同志的決定為最終決定。
上述幾位新出現的「大佬」,是武愛華在粵東戰役結束時展開的救援行動中接回來的,根據他們在後世的表現,武愛華認為,他們適合上述崗位。
獨立縱隊首腦機關設立五總部:即政治部,主任程亮,副主任黃玉清;參謀部,主任傅林,副主任曲中林;後勤部,主任金志遠(原工兵團團長),副主任肖飛;裝備部,主任陳新忠(歸國工學博士,主修機械設計),副主任,林清華;情報部,主任張光陸(風,已經走上正軌,張光陸帶領數十個電訊情報專業人士於10月回歸),副主任胡文。
成立獨立縱隊海軍司令部,組建獨立縱隊海軍。司令,林國璋(英國皇家海軍學院畢業,在民國海軍當個艦長,後因為不適應官場黑暗,憤而辭職在家賦閒,被「風」發現,挖過來的人才);政治委員,曾鏡冰(南方正規軍游擊隊負責人)副司令,漢密爾頓(郭世寶,s級艦艇管理員,機器人)參謀長,吳原。
海軍司令部目前轄有1支艦隊,武愛華將之命名為「中國工農正規軍獨立縱隊南海艦隊」,南海艦隊擁有4艘「潮州級」驅逐艦,12艘「長汀級」魚雷艇,12艘「長汀級」炮艇,2艘由民用船隻改裝的補給艦(主要是加裝一定的武器裝備,以便自我防護)。總兵力4200人,總噸位13200噸,雖然比民國的海軍噸位小得多,但是其火力卻不輸給民國的海軍。
獨立縱隊要辦海軍,最困難的不是錢,不是技術,而是人才。所以,為了籌辦起這支海軍艦隊,武愛華可謂是大出血,用了大量的功勳值兌換s級艦長(4艘驅逐艦)、炮手、輪機兵等。然後,這些人身後都跟著3名至少擁有初中畢業文化水平的正規軍戰士。最後裝備下來,這支「南海艦隊」人員達到了2600人,如果包括海港服務人員、修理工等,總人數是3400人。
海軍要形成戰力,很難,沒個三五年根本不敢拉出去打。但是,武愛華是擁有作弊器的人,只要普通正規軍戰士能夠配合艦上的「洋鬼子」,其戰力並不輸給當前世界上的同等海軍艦隊。
成立獨立縱隊空軍司令部,組建獨立縱隊空軍。空軍司令,克裡斯托弗.烏爾夫(一戰德國退役戰鬥機飛行員,慕尼黑飛行俱樂部首席飛行教官);政治委員,吳先喜(南方正規軍游擊隊負責人),副司令,丹尼爾.普(畢藍天,s級飛行器綜合管理員),參謀長,朱成科。
空軍,是武愛華重點建設的軍種,為神馬?因為空軍便宜啊!1架kj1930型教練機,每架才20點功勳值,1架kz1935型殲擊機、轟炸機、艦載機,每架才30點功勳值。
因此,武愛華一口氣成立了三個飛行團:即空軍1團、空軍2團和空軍3團,以及1個飛行學校。
空軍每個團,下轄2個殲擊機大隊2個轟炸機大隊共192架殲擊機和轟炸機(每個大隊3個中隊12個小隊,每個殲擊機小隊4架kz1935型殲擊機或kh1935型轟炸機),1個直屬偵察機中隊16架偵察機(偵察機得由系統兌換出來自己改裝)。
也就是說,武愛華的空軍一成立,就擁有288架kz1935型殲擊機,288架kh1935型轟炸機,48架由kz1935型殲擊機改裝的偵察機,作戰飛機總數高達624架,總人數達5000人(約三分之一為機器人),這支空軍一出世,就遠超民國空軍的實力。
此外,空軍飛行學校還擁有3個中隊36架kj1930型教練機。
至於初期的飛機駕駛員,武愛華自然只有打系統的主意:某一天,又從海外歸來一群飛行俱樂部的飛行員,他們都很熱愛中國,願意跟著武愛華司令員當正規軍,而且,他們的漢語總是說得很順溜,還會說很多個國家的話和各地方言……當然,這些人雖然很喜歡駕駛飛機在藍天飛翔,但讓他們當教官,他們也很樂意。
成立空軍的時候,項雨和陳一都已經來到獨立縱隊,他們看著碼頭上擺放著一個個巨大的箱子,武司令員說這就是我們的飛機部件,組裝起來就可飛上天,而且,與這些飛機部件一起來的,則是數百名洋鬼子。
總之,這兩位歷史上的大神見到武愛華如此作為,直呼太神奇了,太神奇了,沒想到我們正規軍也有了飛機!
陸軍,自然是武愛華的拳頭!在後世,武愛華可以稱為「半個」陸戰專家,穿越後,武愛華也是從組建陸軍小部隊開始。而且,人類的二戰史,是最後一次打了勝仗可以獲得「地盤」的戰爭。到了20世紀後半葉,老美那麼厲害,打下了伊拉克,最後也不得不撤軍。
既然可以搶佔「地盤」,那就得最終依靠陸軍了,在海陸空三軍中,空軍是先鋒突擊力量,海軍保證全球戰略,而攻堅,而守住地盤,最終還得陸軍。
陸軍的組成最複雜,所以也是最後完成的整合。武愛華先難後易,最先組建最難的技術兵種:
第一步,組建重炮旅。
炮兵乃戰爭之神,105mm以上的重炮,更以其強大的摧毀能力成為各國陸軍建設的重點,但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各國的重型炮兵並不是想要多少就有多少的。
譬如抗戰中的日本,在整個中國,也只部署了三個重炮旅,分別為關東軍、華北方面軍、華東方面軍所有。侵略併吞並中國,是日本的既定戰略,日本為什麼不多裝備一些重炮呢?其中原因就多了,一是日本資源貧乏,鐵礦、石油、煤礦都需要進口,沒那麼多資源用於生產重炮;二是日本雖然以吞併中國為其戰略目標,但他的軍事重點卻不是陸軍,而是海軍,海軍艦、炮消耗了日本大部分資源;三嘛都不好意思說,那就是中國的國力實在太弱,歷史上侵華日軍有三個重炮旅已經足夠用了,即便到最後,日本整體性戰敗,也是因為海軍敗了,而不是陸軍,到日本投降時,關東軍都還有一百萬部隊動也沒動。
在「功勳系統」中,150mm加農炮的單價是50點功勳值,而kz1935型殲擊機才30點一架,這個「價格比」說明,一門重炮的作用,不亞於一架作戰飛機。
武愛華的「功勳系統」現在擁有150、105、75、60、37、20等六種口徑的火炮,而現實中也在逐步實現生產75口徑以下的火炮。因此,武愛華決定獨立縱隊的重炮旅全部裝備150mm加農炮。
每個連2門,每個營8門,每個團24門,一個旅三個團,共計72門150mm加農炮。這個數字,比日本裝備的重炮旅要強多了。武愛華後世看到過一個資料,當時日軍一個重炮旅雖然火炮總數要比獨立縱隊的多,但他的150口徑的火炮卻只有36門,其他的則是105榴彈炮。
另外,每個重炮團再配一個輕步營(保護炮兵,全世界慣例),重炮旅配備一些直屬部隊,加上牽引車等,整個炮兵旅滿編8000人。
重炮旅旅長靳希斌,政治委員彭輝明(南方正規軍游擊隊負責人),副旅長肖軍虎,參謀長宋黎明。
第二步,組建裝甲旅。
武愛華現在有兩種坦克,一種是「t-12」型,一種是「t-24」型,這兩種坦克,在進攻火力上,裝備的都是37mm戰防炮,差別在於前者只有1挺輕機槍,後者擁有2挺mg42班用機槍;但在裝甲的厚度上,前者為輕型「衝鋒戰車」,後者為中型戰車,最開始,武愛華沒搞懂「12」這個數字是什麼意思(對這種歷史從沒出現過的型號,認識上是有盲區的),後來,「24」型一出來,武愛華恍然大悟,原來,這個數字表示的是坦克「噸位」,臥槽,這麼簡單,看來,還真是越簡單越好!
武愛華一搞懂這個數字的意思之後,就大笑了一番,為何?因為啊,日本的第一代戰車,也即所謂的豆戰車,其重量才不足8噸,純粹就是鐵皮一塊嘛。
不過,裝甲旅是獨立縱隊的戰略力量,自然不考慮用「t-12」型的衝鋒戰車了。全旅全部裝備「t-24」型中型戰車。
這個裝甲旅,武愛華是按照1個排2輛,一個連8輛,1個營24輛,一個團72輛,裝甲旅一共4個戰車團,全旅288輛「t-24」型戰車。此外,再按照1輛戰車配備2輛「lh-1」型裝甲運兵車的比例,全旅又配備了576輛「lh-1」型裝甲運兵車;此外,裝甲旅還配備了200輛給養、保障、運輸車輛,也就是說,全旅車輛達到了776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