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抗戰之紅色軍神

第1卷:戰火梟雄 第38章:韜光養晦 文 / 我是我的國王

    第38章:韜光養晦

    能忍嗎這事,一個旅除了少量直屬部隊外,本就只有兩個團,現在一個團就這樣變沒了,自己還算是個旅長嗎?

    不能忍也得忍!黃濟只得打落牙往肚裡吞。不過,他還是給王炳照發了一封只可意會的電報:「見機行事!」

    由於繳獲太多,武愛華一行600人直到下午1點才返回榕樹坪基地。當看到堆積如山的物資時,留守基地的紅軍戰士興奮得就像過節一樣。

    簡單的午飯後,武愛華立即主持召開軍事會議。

    坐在簡陋的會議室裡,這些紅軍的班排長們,依然一臉的興奮,其中一些人還議論著,下次要打長汀,打瑞金,打龍巖。

    武愛華開篇就說,「此次奇襲古城鎮,貴在出奇不意,敵人沒有防備,下一次,也許就沒有這麼好的機會了。我們的獨立支隊要站穩腳跟,要大發展,不能依靠**的疏忽,只有不斷強大自己的實力一條路可走!」

    武愛華話語一出,會場頓時鴉雀無聲。

    見大家被自己鎮住了,武愛華接著分析道,「同志們的熱情很高,這是好事!不過,我們要充分估計到,敵人此時比我們強大得多,整個革命形勢還處於低潮!我們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練兵!在龍巖,敵人駐有一個團,在瑞金,敵人也駐有一個團,僅這兩個地方,敵人的兵力就在3000人以上!敵人目前之所以還按兵不動,一是他們還不清楚我們的力量,二是我們佔據著山區的地利,真要拉到城鎮,真刀真槍地與敵人對著幹,我們幾十人上百人的部隊肯定不是其對手!」

    「司令員,你說得對!是我們太冒失了!」黨代表鍾守富首先起來聲援武愛華。剛才,他也是興奮的人員之一。作為一名老紅軍,他參加過無數的戰鬥,在過去,紅軍爭奪一座有兩個連隊防守的城鎮,紅軍至少要出去五倍於敵的兵力,即至少要出動1000人,而此次武愛華卻只出去了78人,讓他產生了一種**也不過如此的恍惚。

    「下面,我們討論一下如何訓練和擴編的事吧。」武愛華看到剛才很興奮的那些人,情緒都冷靜下來,也就轉移了話題。

    在後世,武愛華曾經認真地研究過紅軍的戰鬥力:紅軍的戰鬥精神、戰鬥意志比**頑強;紅軍的戰術整體上比**優秀;紅軍在主動作戰,譬如游擊戰、突襲戰、運動戰中,紅軍佔有極大優勢;紅軍的劣勢也不少:第一,紅軍裝備比**差幾個檔次;第二,紅軍戰士的戰術水平亦比**低下;第三,紅軍的擴紅工作並不得力;第四,紅軍的攻城戰,多數以失敗告終。

    雙方優劣勢一比較,武愛華得出結論:紅軍不能離開山區地利,一離開,就會遭到失敗;紅軍缺乏正面攻堅能力。因此,紅軍不敵**是很正常的結果。

    為什麼老蔣及果命黨中央軍最終沒能消滅紅軍呢,拋開果命黨內部及地方實力派的問題,就紅軍而言,還有兩個**永遠也無法企及的優勢,這也是紅軍之所以被稱之為一支優秀的軍隊的根據,一是紅軍的思想非常統一,即便有「左」的影響,但與果命黨軍相比較,紅軍的軍令、政令隨時都是通達的;二是紅軍的親民思想,讓紅軍如魚得水,也是紅軍生命力、戰鬥力的源泉。

    說紅軍的戰術水平比**低下,武愛華也是有根據的。在歷史上,紅軍即便取得了勝利,其傷亡的數量也是很大的;紅軍由於缺少彈藥,士兵得不到訓練,其戰術又怎麼可能提升得起來?

    說紅軍擴紅工作並不得力,武愛華同樣是有根據的。這根據就在於後來東北pla迅速擴張的經驗。其實,在這個時代,**的連排級軍官,大多是「當兵吃糧」,其思想亦比較容易改變過來,這些連排級軍官,受過一定教育,有一定文化,視野比較開闊,這些人,包括普通**士兵,是紅軍最好的兵員和基層指揮員。

    可是,由於歷史的局限性,此時的紅軍包括zg高層在內,特別講究革命隊伍的純潔性,再加上紅軍執行的是「優待俘虜」的政策,**俘虜不願意參加紅軍的,還發放兩塊大洋,至於基層軍官,紅軍更是不敢也不願意收留。

    純潔性是保持了,可是,戰鬥力卻下降了。由赤衛隊或者農民組成的紅軍,其戰鬥力要達到正規軍的水平,何其艱難!

    穿越到這個時代的武愛華,深知自己的使命。自己絕不能走這樣的老路:好不容易建立了一支隊伍,拉出去打一仗,士兵死傷過半;然後又招兵訓練,訓練得差不多了,又拉出去打,打一仗又死傷過半!這樣,何時是個頭?

    所以,武愛華比歷史上任何紅軍指揮員,都在乎士兵的訓練和生命,都在乎戰略和戰術的統一。誠然,戰術是為戰略服務的,為了戰略的勝利,戰術上可以做出較大犧牲;但是,戰略是一定的,而戰術卻是可以靈活多變的,未必一定要採取犧牲的方式。而要減少犧牲,強有力的訓練就是其最好的辦法。

    大家的討論非常熱烈,不過,就訓練而言,總體上並未超過武愛華已經在獨立支隊中施行的訓練思路。

    會議開了整整一個下午,最後形成了決定:先擴編,後訓練;邊訓練,邊形成戰鬥力!

    這樣,「中國工農紅軍閩贛獨立支隊」就迎來了第一次擴編:

    獨立支隊總人數768人。

    獨立支隊司令員:武愛華。

    獨立支隊黨代表、政委:鍾守富;副政委程亮。

    獨立支隊參謀長:夏中青;副參謀長:傅林。

    獨立支隊直屬部隊:

    警衛排38人,排長申仁;副排長勞凱聲。

    偵察排38人,排長周長兵;副排長張光陸。

    特戰排38人,排長李雁冰;副排長兼狙擊班班長邢偉榮(分為狙擊班、特戰1班、特戰2班)。

    機槍排38人,排長馮建軍,副排長申超。(轄4挺重機槍,4挺輕機槍)

    女兵排38人,排長林秀姑,副排長劉昌秀。

    輜重排38人,排長曲中林,副排長劉胡權。

    生產部163人,主任於建福,副主任張芬。

    野戰醫院12人,院長楊鴻,副院長喬麗娟。

    獨立支隊野戰部隊:

    陸戰第一排38人,排長楊桂青,副排長吳康寧;

    陸戰第二排38人,排長莊西鎮,副排長陳桂生;

    陸戰第三排38人,排長錢明輝,副排長林清華;

    陸戰第四排38人,排長戚業國,副排長華建;

    陸戰第五排38人,排長張力,副排長伍德勤;

    陸戰第六排38人,排長高自龍,副排長盛西貴;

    陸戰第七排38人,排長鄧猛,副排長廖其發;

    陸戰第八排38人,排長劉向輝,副排長邵文化;

    陸戰第九排38人,排長胡文,副排長董柏林。

    每個排轄3個班,每個班12人,每個班的裝備:1挺捷克式輕機槍,9支中正式步槍。排長、副排長持雙槍,即1支毛瑟98k,1支駁殼槍。常備彈藥,每人保持150發子彈,4顆gl-1型手雷。

    這樣,一個陸戰排的裝備為:捷克式輕機槍3挺,毛瑟98k2支,中正式步槍27支,毛瑟駁殼槍2支;gl-1型手雷152顆。

    此外,警衛排、偵察排每個班也配有一挺捷克式輕機槍,當然,如果有衝鋒鎗的話,輕機槍就可以免了。

    「司令員,我們哪兒那麼多機槍?」政委鍾守護聽到這個編製和裝備,高興得差點跳起來,但是他卻是知道,獨立支隊包括這次繳獲的,只有4挺重機槍,5挺輕機槍,機槍排就佔用了8挺機槍,剩下1挺機槍無論如何都要用來守衛基地,按新編製,9個陸戰排和2個直屬排共需裝備33挺輕機槍,現在連影子都沒看到。

    「買買義留在廈門的裝備已經運過來了。明天,我們就帶人去拿。」武愛華心想,就是立即要500挺輕機槍,50萬發子彈,也可以立即搞來,何況33挺。

    殲滅古城鎮260名敵人之後,武愛華獲得了939點功勳值,加上此前的1173點,總功勳值已經達到2112點功勳值,可兌換功勳值剛好還有2000點。

    鍾守富升為「政委」,是因為此時獨立支隊的黨員人數已經從最初的鍾守富、林秀姑、劉昌秀三人,發展到了23人。其中,獨立支隊的「老紅軍」就新增了7名黨員,這7人分別是武愛華、周長兵、戚業國、張力、高自龍、張芬。其他13名黨員則來自其他紅軍部隊。

    副政委程亮,原本就是紅軍的一名團政委,同樣是因為傷病而無法參加長征。參謀長夏中青和副參謀長傅林,此前均是紅軍副團職幹部,而且是難得一見的北大畢業生。當然,如果他們僅僅是北大畢業生或者說是紅軍軍官,武愛華絕對不同意他們擔任如此職位的。對於鍾守富擔任黨代表,武愛華沒任何意見,雖然鍾守富的軍事素質並不突出,文化也極低,但鍾守富有自己獨特的優點,那就是純樸,同時對自己的能力、角色有清醒的認識。

    在任何時候,武愛華都不容許別人置疑自己的權威。這種「不容置疑」是指對武愛華擔任獨立支隊「最高首長」的認同感,而不是指具體的戰術討論。

    申仁出任警衛排長,武愛華更多的是居於自己安全的考慮。武愛華分析過歷史上的紅軍,就在這個時候,紅四方面軍都還在殺自己的同志,以張國燾為首的少數人,動不動以「肅反」的名義,深夜將人槍殺,武愛華可不想深夜被人用槍指著自己的頭說,「我代表革命的紅軍槍斃你這個軍閥頭子!」

    偵察班擴編為偵察排勢所必然,偵察排副排長張光陸,原來是紅軍主力部隊的偵察排長,一身功夫亦相當不錯,本來他是可以進入特戰排的,但他自己願意幹老本行,所以武愛華便建議給安排了一個副排長。

    值得一提的是特戰排副排長兼狙擊班班長邢偉榮。這傢伙原本是紅三軍團的一個排長,在整個紅軍三軍團都是有名的神槍手。他的槍法好一是因為他參加紅軍前是一個獵人,二則是擁有難得一見的射擊天賦。由於有邢偉榮的存在,他帶領的排,他所在的連,每次作戰都是殲敵第一,而且,死亡的敵軍官基本上是被邢偉榮擊斃的。正常情況下,這個傢伙肯定是要參加主力紅軍長征的,誰知,就在紅軍要開拔的頭一天晚上,老家來人告訴他,他留在家鄉的妹妹在鎮上遭到了一個富商之子的非禮,至於有多嚴重,老家的人說並不清楚,反正是他妹妹一直在哭,哭得很傷心,所以讓邢偉榮回家勸勸。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