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抗戰之紅色軍神

第1卷:戰火梟雄 第24章:回到總部 文 / 我是我的國王

    第24章:回到總部

    「好吧,謝謝你啦,武同志。」劉昌秀終於放下了指導員的架子,她最終還是感覺到,這武愛華不應該是果命黨的特務,但是,他覺得武愛華的做派也不大像是紅軍。哪有紅軍戰士或幹部動不動就給自己的隊伍來個「獨立支隊」這類名稱的,紅軍幹部,組織紀律性可是很強的。

    張芬、王茜、何秀也與武愛華和申仁熱情地招呼再見,無論怎樣說,大家已經共同戰鬥過,這種戰鬥友誼是十分珍貴的。

    周長兵本想說一句什麼,但最終一句話也沒說,搖了搖頭,背著一大口袋糧食就走了。武愛華讓申仁送他們,主要是擔心他們遇到**,剛才,武愛華已經解決了一股**,但是,在十公里的範圍內還有兩支部隊,雖然這兩支部隊不容易出現在她們要經過的路上,但是,誰知道呢。「但願林秀姑她們能堅持幾天吧。」武愛華只能將這幾個紅軍的命運寄托給老天了。

    有人也許想說,這武愛華為何不直接去幫助紅軍,而是看著紅軍被**一個一個地剿滅?

    武愛華實際上也想過這個問題,直接加入一支紅軍隊伍。但是,不要忘了,這是一個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時代,對於一個陌生人,是不可能給予重任的;武愛華加入,最多就是一個優秀的戰鬥員,真要想取得更高的位置,做更大的事,除非是遇到**oss,譬如像項英、陳毅等人才有可能。但是,即便遇到他們,南方紅軍的命運有所改觀,其改觀也是極其有限的。

    但是,如果按照武愛華自己的思路,紅軍的勢力就會快速澎脹,只有武愛華的力量足夠大時,才能對南方紅軍帶來根本性的影響。

    而且,武愛華對於此時紅軍中極左的思想,也深有疑慮。如果自己加入的隊伍,被左傾思想的人控制了,叫自己帶幾百人幾千人去打南昌,打長沙,那豈不是要了自己的老命?

    所以,武愛華不是不救紅軍,而是要在求得一種「獨立性」的前提下去救紅軍。武愛華的這種「獨立性」的想法,在南方紅軍沒有與中央聯繫上之前,是非常必要的。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南方游擊隊境況不好,與他們一直執行左傾路線有極大的關係。

    榕樹坪。由一條小峽谷上行三公里,再上一個約二百米左右的坡,就到了一塊台地,台地靠近峽谷的方向,有三株大榕樹,靠近山崖之處,有一眼泉,泉水順著台地左手邊流走,在邊緣上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一線瀑」。

    武愛華正是看到了「一線瀑」,才想到上面建基地的。最初,武愛華以為三棵大榕樹與「一線瀑」分屬兩個不同的地理區域,但爬上去後,才發現是一個上百畝的約有十來度緩坡的台地,「真是太好了!這就是獨立支隊天然的基地!」

    眾人將物資背進峽谷內,武愛華便安排青壯手拿柴刀,沿著自己劃定的路線先「砍」一條路直通台地頂端。

    到了中午12點鐘左右,一條能勉強過人的小路終於被「砍」出來了,武愛華開始讓人做午餐。午餐後便開始搬動西,東西搬上去後,又開始搭帳篷。武愛華來自後世的軍用帳篷勉強可以供所有男士擠一晚上,不過,這頂帳篷最終是由女士用了。

    兩天之後,「基地」終於初見模型。在峽谷的入口處設置了一個隱秘的警戒哨,白天均是雙崗,晚上可以設四崗,同時也設置了很多陷阱,基本上做到了「非請勿入」,凡非法闖入者無所遁形的地步。

    主要建設在榕樹坪。

    兩排10間簡易木房作營房,每間木房可以住12人,這是武愛華按一個班的標準設置的;木房為面對開門,所以就形成了一條小而短的街道。

    對泉眼處進行了打理,建了一個紅10平方米左右的水池,註明是飲水池。在「一線瀑」的附近分別建了四間木屋,其中兩間為男女洗浴,另兩間為廁所。從營房到廁所的距離約有50米,以卵石砌成,下雨不會濕腳濕鞋。在廁所附近另起了一個圍子,養豬。

    此外,從營房到山崖邊約有100米的距離,長約有1000米左右,這塊地盤內主要是森林,武愛華將之規劃為訓練場。山崖下有一個天然的巖洞,但那崖洞很小,武愛華安排三名鐵匠帶著12名老小慢慢向山裡掏,最後要掏成一個大山洞,武愛華準備將那兒搞成一個倉庫,等山洞開好後,那兒平時至少要派一個班的人守衛,倉庫重地,沒有自己的手令想要進入的,全部格殺勿論。

    這兩天來,武愛華一面跟著大家幹活,一面觀察著這些從周宅救出的人。從初步調查來看,他們確實有親人曾經是紅軍,但武愛華估計,在第五次反圍剿中,很多人可能都不在了,即便在,湘江一戰也很難逃脫死亡的命運。

    想到湘江一戰,武愛華就很頭痛。武愛華如果此時行動,也許趕得上中央紅軍,但是,在幾十萬部隊規模的戰鬥中,自己又能做什麼?難道,能說動李德或博古?想了想,還是加快發展自己的實力吧。紅軍,只有經歷鳳凰涅槃才能獲得新生!

    在幹活之餘,武愛華對22名青壯也進行了簡單的軍事訓練,主要目的是看看他們是否有當兵的天賦。測試的結果,還是比較好的。因為,這個時代的人雖然見識不咋的,但是,大多數都摸過槍,至少摸過獵槍、鳥槍,所以,在射擊上都還有模有樣,用步槍打50米靶,在第五槍時,只有五分之一的人脫靶了。當然,這樣的槍法是不可能上戰場的。

    第三天早晨,武愛華對現有人員進行了簡單的分配。

    戰鬥一班,臨時班長胡文,轄士兵10人。

    戰鬥二班,臨時班長劉向輝,轄士兵10人,其中胡文的弟弟胡斌,表弟張全,都在戰鬥二班。

    後勤班,臨時班長於建福,臨時副班長楊鴻,於建福是老鐵匠之一,楊鴻是中醫,他們班一共是16人。前期,後勤班的任務是基地建設、餵豬、給士兵煮飯,在楊鴻的帶領下,也去撿一些中草藥。

    武愛華自任「獨立支隊」司令,申仁為警衛員兼「獨立支隊」教官。

    這兩天裡,武愛華也沒去看軍用地圖,因為即便他看了,也沒時間去理會那些在山裡轉的**。

    分好班後,武愛華安排劉向輝班訓練執勤,基地由申仁負責統領,而自己則帶著胡文的一個班,再加上自己一共13個人,又給林秀姑的部隊送去了500斤大米和100斤豬肉,至於清油這類的,上次她們已經拿了一些過去,先將就著過吧。當然,槍支就沒必要拿了,因為她們只有幾個人,可是已經擁有36支以上的步槍。

    出發前,武愛華照例拿出「軍用地圖」看看今天的敵情怎麼樣,一看,把武愛華嚇了一大跳,在林秀姑所在的紅色勢力附近,竟然有350點的白色戰鬥力,這350點的戰鬥力,呈半圓形包圍著林秀姑她們那個巖洞,好在距離至少有1公里以上。

    再看下去,更不得了!在距離那個巖洞5公里的範圍內,還有至少1200點的戰鬥力,天啊!**竟然派了一個完整的營來圍剿這支只有7人的紅軍部隊。

    這不能怪**小題大做。事實上,幾天來,兩個完整的建制排甚至是加強排的兵力在這一地區一去不歸,早就引起了**52師盧興邦的注意。

    **52師師長盧興邦連續兩天沒動,就是在思考,這一地區到底有多少「共匪」。據第一次逃回的那個排長說,他們本來抓到兩個女「共匪」,可是突然遇到一個高手,把他們全排的人都繳了械,這一說辭,敵連長根本不信,上報到營部,營長也不信,但是,幾乎有一半的士兵的回答都一樣:一個人挑了他們全排;另一半的人則說:他們當時什麼都不知道了!

    兩天前,一個加強排47人,連人帶武器全部折戟在上桿嶺這一帶,特別是後來52師偵察兵化妝偵察後得來的結論,讓盧興幫有些「心驚肉跳」。除了少數兩三人,所有的人幾乎都是一槍斃命,而且大多是眉心中彈(申仁的傑作),對方到底是什麼人?紅軍什麼時候變得如此厲害了?

    所以,在與參謀們研究之後,盧興邦命令駐長汀的2旅1團2營全營出動,同時又命令駐龍巖的1團1營火速向長汀開進。鑒於「共軍」槍法出眾、人數較少的情況,他命令2營營長張斌賢「以排為單位,拉網式搜索,首尾相接,一旦發現共軍蹤跡,即收縮圍困!」

    至於盧興邦能得出「共軍」人數較少的情報,一是大勢,紅軍主力遠遁,留在原紅區的「共軍」很難見到成連成營的部隊,即便有也不會聚在一起,因為那樣容易被**殲滅;二是加強排被殲的現場,**的屍體前後距離在3公里以上,這說明,當**看到不敵時,正在向長汀方向撤退,這些人是被殲滅在撤退的路上的。

    「同志們,剛才,我得到情報,敵人出去大部隊,對劉昌秀指導員部的紅軍進行圍剿,現在,我和申仁同志準備前往救援。考慮到你們的軍事訓練還沒開始,這次作戰,願意去打白狗子的士兵請站出來!不願意去的也不勉強,留在這兒守護基地!」

    「這就要打仗了?」22名青壯有的興奮,有的緊張。

    「司令,我跟你去打白狗子!」胡文站了出來。

    「司令,我們也去。」看到哥哥胡文站了出來,胡斌和張全也勇敢地站了出來。親人之間,同進同退,這也是中國特色之一。

    「司令,我們也去。」中國的事就這樣,有人帶頭,後面就好半了。這一下,兩個班的准士兵都站了出來。

    「好。很好。但是,這次作戰,並不需要你們正面殺敵,主要是幫我和申仁同志看守俘虜和收撿戰利品。所以,我命令,一班跟我們出擊,二班留守基地!」這些准士兵的表現,沒有讓武愛華失望。

    一人一條槍,500發子彈,另外,武愛華專門將繳獲周如安「鏟共團」的捷克式輕機槍也帶上,敵人太多,單憑兩支步槍是很困難的。

    稍作安排,眾人如飛一般向峽谷外奔去。

    武愛華一邊帶隊向前奔行,一邊思考戰鬥計劃。從敵人分佈情況看,**並暫時還沒找到林秀姑等人隱藏的山洞,即便找到了,如果自己安排的那些陷阱沒遭到破壞的話,亦可以阻敵至少20分鐘,考慮到其他因素,這次作戰前留給自己等人的時間不會超過一個小時,說不定只有半個小時。如果直接去解救林秀姑她們,極有可能被**包圍,而且,那樣的話也有「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意思在內。所以,武愛華很快就想好了辦法:那就是牽著敵人在山裡打轉,利用己方對叢林環境的熟悉和槍法的優勢,一股一股地將敵消滅!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