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回到唐朝當皇帝

小說博覽 第六百七十七章 父皇你要保重啊 文 / 七月初三

    第二天,李世民正跟房玄齡和岑本和侯君集、薛萬徹等都討論具體的行軍路線,他這次御駕親征目的是想通過一戰而解決高麗,不濟也想將高麗趕回到他們領地。所以,行軍路線方面,李世民跟眾人商討了一次又一次,想做到萬無一失。這期間,房玄齡和魏征兩人都提到了將北王李恪召進皇宮聽聽他的意見,都被李世民所拒絕。而兩人見皇帝的態這麼堅決也就不再提這事。

    等到眾人商討了將近兩個時辰,這才確定了行軍路線。

    這時,就見王德快步走進兩儀殿。

    「皇上,北王殿下求見!」王德匯報道。

    以往任何人這種情況下覲見李世民,估計王德都不願意去通傳,畢竟皇上商議軍國大事,要不是邊關裡加急,誰還有比軍國大事重要的事情嗎?可李恪是個例外,特別是李世民大臣們商議軍務而拒絕了相召李恪的時候,李恪這時的殿外求見,讓王德心思活絡,他認為李恪的到來可以解決多軍務方面的問題。

    「你讓他殿外等候,等待會商議完軍務,再讓他進來!」

    可是,王德怎麼也沒有想到皇上的態真冷淡,敢冷冷的目視了自己一眼,眼竟露責備之意。王德身居皇宮數十年,什麼樣的風浪沒經歷過,豈能不知皇帝這樣對待北王的原因,也就只能躬身退下。

    等到李世民有大家討論完了糧草輜重方面的細節問題,大家依次退出了兩儀殿,李世民這才讓李恪面見他。

    「兒臣參見父皇!」李恪恭敬的給李世民行禮道。

    「你有什麼事嗎?」李世民開口淡淡的問道。

    「父皇,你要親自北征高麗,讓兒臣留守長安,兒臣覺得自己不孝啊!」李恪低聲哭泣道,他這招是跟歷史上的李治學的,歷史上的李治用這招對付李世民,那可是試不爽啊。

    「你——」李世民被李恪的孝心所感動,語氣緩和的說道,「你哭什麼,堂堂的大唐北王,你也是戰場老將了,還哭哭啼啼的,你起來說!」

    「多謝父皇——」李恪應了李世民的話,起身恭敬的站他的面前。

    「不想留守長安,那你想幹什麼?」李世民問道。

    「父皇,你北上遼東,而西北剛經歷大戰,吐蕃殘餘勢力還沒有被消滅,吐蕃國人心不穩,西域諸國也對大唐戒備森嚴,兒臣怕會出什麼問題。」李恪說道這裡,看了李世民一眼,見他正認真的傾聽,便大聲說道,「兒臣想請旨去西北巡邊!」

    「恩——」李世民淡淡的說道,「朕倒是疏忽西北問題,朕北上遼東跟高麗作戰,西域諸國和吐蕃餘孽倒是會借此興風作浪,這個不能不防,也好,那你就去西北,這樣朕北上征討高麗也比較放心。」

    「多謝父皇——」李恪謝恩道,他沒有想到李世民答應的這麼痛快,他認為李世民既然已經猜忌自己,那就肯定不會讓自己這種情況下離開長安,自己想要離開需要花費一番功夫,沒想到李世民一口就答應了他的要求。

    「恪兒,你對父皇北征高麗作何感想?」李世民突然向李恪詢問道。

    李恪沒有想到李世民突然之間會跟自己問這個問題,一時不知道該怎說。但他反應奇快,思量一番便答道,「父皇,高麗自隋時便已經開始侵佔了我華夏土地,到大唐立國至今,他們雖然表面上臣服於大唐,可狼子野心昭然若揭,時刻窺視著大唐的萬里河山,大唐絕不能容忍這樣的附庸之國的存。現,大唐既然有能力平定高麗,奪取當年失去的土地,我們就不能將這個問題留給自己的子孫。」

    李恪的話不是很慷慨激昂,但依舊讓李世民很滿意,他不斷的頻頻點頭。

    「那你說,朕該怎麼滅掉高麗呢?」李世民又問道。

    這個問題確實難住了李恪,李恪的心裡,大唐現還不是滅高麗的時候。因為,他的計劃,等到高麗因為鴉片而國內打亂的時候才是大唐出兵的佳時機。所以,對於怎麼樣一戰滅高麗,他還沒有仔細的想過這個問題。可今天李世民開口詢問自己,自己又不能信口開河的回答。

    所以,李恪開始眉頭緊皺,立即頭腦思量當年李世民征討高麗時遇到的問題,想給他點提醒,免得他犯錯。

    李世民見李恪苦苦思也沒有打擾他,而是靜靜的等待李恪。

    半響,就見李恪回道,「父皇,要便是糧草輜重,高麗復員遼闊,大唐北征高麗,想必高麗國內已經知曉,他們沒有派出使者,可見已經做好了跟大唐一戰的準備,而這種情況下他們會堅壁清野,全面死守,我軍想要取勝,糧草必須要跟上,要高麗國內就地取糧,這恐怕很難。」

    「第二,就是不能分散兵力。父皇這是親帥二十大軍北征高麗,可高麗城池過多,想要攻下一座城池就派兵把守,這樣不但會減少主力大軍的人數,攻下的城池要防守,還會給高麗大軍反攻的機會。」李恪繼續說道。

    「不守城池,那你的意思呢?」李世民反問道。

    「殲敵為上,占城次之!」李恪一字一句的答道。

    「殺俘?」李世民眼射出一絲寒光。

    「父皇,有的時候不能不這麼做啊!」李恪看到李世民的冰冷目光,就知道他不贊成自己的建議,可他還是勸諫道。因為,他很清楚高麗人的醜陋面目,這是一支你打他他就投降,你放他他就繼續打你的國家。他不希望李世民犯這樣的錯誤,讓自己的仁慈斷送了大唐將士的性命。

    「你繼續說——」李世民冷冷的說道,顯然不想聽李恪的勸諫之詞。

    「第三,任城王叔久居長安,父皇可以帶他身邊贊助軍務!」李恪沒有再提出什麼建議,而是向李世民舉薦了任城王李道宗。他認為李世民身邊的武將有點過於單薄,歷史有李績和李道宗,可現李績守大門,李道宗又不李世民這次征討高麗的大將之,李恪這才建議道。

    「恩——你說完了嗎?」李世民淡淡的問道。

    「兒臣說完了!」李恪答道。

    「那你就下去!朕讓兵書給你調令,等朕離開長安,你就去西北!」李世民歎氣道。

    「諾」李恪躬身退出了兩儀殿。

    只是,退出兩儀殿的時候,他不清楚李世民那一聲輕微的歎息究竟的為了什麼。

    李恪回到府,傍晚時分,兵部的調令就下達。

    而過了兩天,李世民長安城外誓師北征高麗,三軍面前,他下詔佈告天下,陳述了這次東征高麗的五條必勝之道:「一曰以大擊小,二曰以順討逆,三曰以治乘亂,四曰以逸待勞,五曰以悅當怨」。

    等到李世民詔書讀完,全體將士高呼萬歲。

    隨即,李世民又開始幾里士氣,「遼東舊國之有,自魏涉周,置之外。隋氏出師者四,喪律而還,殺國良善不可勝數。……朕長夜思之而輟寢。將為國復子弟之仇!」

    李世民的話音一落,全場數萬將士高呼萬歲,且熱血沸騰,戰意高昂。

    因為,隋朝三次征高麗失敗,高麗將隋軍陣亡將士的屍骨築成了一座京觀。古代戰爭,勝者為了炫耀武功,收集敵人屍,封土而成的高塚叫「京觀」「身既死矣,歸葬山陽。山何巍巍,天何蒼蒼。山有木兮國有殤。魂兮歸來,以瞻河山。」寒風吹來,京觀上的薄土被吹去,立刻便露出下面的森森白骨,所謂屍山血海並不僅僅是一個形容詞而已。幾十萬烈士的忠魂便此不斷地嘶喊,召喚。

    隋亡距離貞觀年間不遠,很多軍將士的父輩都戰死了遼東。

    大唐的子弟豈能忘記這段刻骨銘心的仇恨?

    就這一陣慷慨激憤的戰意之,李世民的車架緩緩的離開了長安城。

    p:不想說太多,既然已經答應了說二十號的時候三,就必須要做到。但是,白天出了問題,老三隻能夜上碼字補上自己承諾過的章節。希望大家繼續支持《回唐》,繼續支持老三。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