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回到唐朝當皇帝

小說博覽 第118章 朝議使者 文 / 七月初三

    第118章朝議使者

    李世民氣憤之下來到了長孫皇后的寢宮玄政殿,他的心裡只有這位患難與共的妻子才能撫平自己內心的憤怒。

    玄政殿的宮女見李世民過來,剛要跟他見禮,然後回稟長孫皇后,就聽李世民淡淡道,「不會回稟了,朕自己進去。」

    「諾」宮女應聲答道。

    李世民走進長孫皇后的寢殿,就見長孫皇后正跟侯君集的妻子鄭氏聊天。兩人不知道談什麼事情,有說有笑的,倒是連李世民進來都沒有察覺。

    「奴婢參見皇上」宮女的聲音打斷了兩人的談話,兩人這才現李世民已經站了他們面前。

    長孫皇后和鄭氏連忙起身給李世民行禮,李世民一把拖住長孫皇后,「你有孕身,不要多禮。」然後將目光轉向鄭氏,「起來。」

    鄭氏知道李世民來玄政殿肯定有事情要跟長孫皇后說,所以,乘機跟李世民和長孫皇后告辭。長孫皇后只是象徵性的挽留了一下,便不再多說,只是告訴她以後常來宮。鄭氏也隨即答應了長孫皇后的要求。

    等鄭氏出了玄德殿,李世民這才氣憤的說道,「他們欺朕不知道他們的心思嗎?都為自己著想,什麼時候為大唐著想過啊,為大唐的姓想過啊。」

    「皇上,到底生了什麼事情,讓你這麼不高興。」長孫皇后讓李世民坐塌上,勸解的問道。

    對長孫皇后,這個和自己從小就青梅竹馬,同生死,共患難的妻子,李世民絲毫沒有隱瞞的將兩儀殿跟群臣商量雲州戰事的事情原原本本的告訴了她。

    長孫皇后聽完李世民的話,淺淺一笑,「皇上是生我哥哥的氣?」然後,她見李世民不予回答,就知道李世民默認了自己的猜測,「哥哥這樣做確實是不對,難怪皇上會生氣。可是,皇上也不能生封德彝,房玄齡等人的氣啊。」

    「你倒是學會給他們說情開脫罪名了。」李世民淡淡的說道。

    「臣妾倒不是給他們說情開脫,是事實就是說自己的想法而已。關於跟突厥和談一事,臣妾想封德彝和房玄齡等根本就沒有想過,這只是哥哥自己提出來的建議。所以,皇上當時突然決定要跟突厥和談,問他們誰是和談的人選,他們心裡沒有思量過這件事情,肯定一時難以回答上來。」

    「噢,」李世民沒有想到長孫皇后會說出這麼一番話來,心裡不覺舒服了很多。然後,他細細的品味長孫皇后話的意思,倒是覺得他自己還真點錯怪了眾人。如果,當時他們為了應付自己而說出還沒有深思熟慮的人選,那才是真正的不為大唐著想,不為姓著想啊。

    李世民想到這裡,臉上的表情緩和了很多,語氣也舒緩了很多,「剛才鄭氏來宮跟你說了什麼,朕看你們兩人有說有笑的。」李世民是一個不會把政事放後宮討論的人,而他也知道長孫皇后從不過問政事。所以,改口問道。

    長孫皇后笑道,「皇上,承乾今年已經十五歲了,明年就該十歲了,也該行觀禮了。他的親事我們也該為他定下來了。」長孫皇后說到李承乾時,臉上露出了慈母的微笑。

    「難道鄭氏就是為了這件事情而來?」

    「是為了皇子們的親事,但不是給承乾,而是給恪兒。」長孫皇后笑道,「聽說侯君集的女兒跟恪兒元宵燈會上一見如故,侯君集臉皮薄,不好意思跟你說這件事,只有差鄭氏來跟臣妾說了。」

    「李恪?」李世民疑惑道,「他怎麼跟侯君集的女兒認識呢?」

    「皇上,恪兒已經十四歲了,過了今年就是十五了,他的親事也該張羅了。臣妾想,等我們把承乾的親事辦了之後,就張羅恪兒的,還有青雀的婚事也不能落下。」長孫皇后說到皇子的親事,倒是顯示出了她後宮母儀天下的威嚴。

    「皇后啊,這件事情就交給你。」李世民歎氣道,「大唐立國,根基不穩,朕整天忙於國事,疏忽了對皇子們的教育,到現連他們婚事都忘的一乾二淨。幸虧有你這個母后為他們想著,事事操心著,真是苦了你了。」

    「皇上。」長孫皇后將頭靠李世民的肩上,「能為皇上分憂解難是臣妾幸福的事情。」

    李世民將長孫皇后攔懷裡,臉上出了幸福的神情。自己每天處理國事,日夜操勞,也只有這裡才能體會到家的感覺啊。

    次日早朝,李恪來的不是很晚,但他到太極殿的時候,群臣已經按部就班的等待著朝見李世民。

    他跟封德彝等人行過禮,又跟李承乾和李泰等人打招呼的時候,李承乾出奇的禮貌讓他有點不適應。同時,他感覺到今天會有什麼事情可能要生自己的頭上。

    「皇上早朝。」王德的聲音還是那麼細長,李恪已經習慣了他早朝的時候吶喊。跟著群臣進了太極殿,站定之後,就見李世民千牛衛的護衛下來到了兩儀殿,走上了玉階,坐到了龍椅上。李恪跟著眾人給李世民跪拜高呼萬歲,等到李世民說平身時,他跟群臣們一齊起身。

    「宿州城破,雲州又遭到突厥的侵襲,朕想這件事情大家不陌生?」李世民的聲音太極殿裡顯得異常宏大,「兵部對代州都督張公謹的罪名擬定的如何了?」

    「啟稟皇上,雲州戰報對於姓的死亡人數,搶劫的錢財和戰爭傷亡說的不甚清楚。所以,要定張公謹的罪,還需要多些時日,等這些數字統計完成,才能有所定論。」兵部尚書杜如晦出班說道。

    「此事要快處理,不能耽擱,務必要給兩州姓一個交代。」李世民沉聲說道,只要他決定了一件事情,就不會拖拖拉拉下去。

    「臣領旨。」杜如晦躬身退了回去。

    「突厥掠劫了宿州數萬姓,朕欲興兵討伐,怎奈張公謹擅自出兵,使他了突厥的誘敵之計,致使雲州城破。如今,北伐突厥已經不切實際,重要的是解決兩州姓的生機問題和解救突厥手上的宿州姓。

    昨日,吏部尚書長孫無忌向朕提議跟突厥和談,以錢財贖回宿州姓,朕決定採納他的意見。常言道,救人如救火,既然要跟突厥和談,我們就趁早去。所以,今天大家就舉薦一下,看誰適合出使突厥。」

    李世民一說完,就聽見「嗡」的一聲,大殿頓時砸開了鍋一般的,群臣們七嘴八舌的各自討論起來。李恪已經習慣了這樣的早朝,站著沉默不語。而李泰則掃視了眾人一眼,煞有興趣的聽著眾人的議論。

    李世民坐高台,俯視大殿裡的群臣,臉上毫無表情。

    時間過了約莫一刻,眾人依然各自談論,沒有一個人敢上前給李世民舉薦。說話能站這裡的人都不是泛泛之輩,豈能不知這次的和談是一件出力不討好,得罪姓的事情。再者,臣想要名留青史,所以他們都是很清高的人。因此,他們不希望因為這樣的和談而毀了自己一生的清譽。畢竟,用錢財贖回姓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甚至可以說是賣國求榮也不為過。而武將們就加不願意出使談判了,你要是讓他們領兵打仗,陣前殺敵,他們絕不猶豫。可是,要他們像人一樣用嘴皮子跟突厥人和談,他們只能選擇迴避。畢竟,這不是他們能夠辦得到的事情。所以,大家都選擇了迴避和沉默。

    李世民等了半天也沒見一個站出來說話,臉上的神情越來越難看。他看了一眼站左邊第三排的長孫無忌,「長孫無忌,你有什麼好的人選嗎?」

    「回皇上,臣無人可以舉薦。」長孫無忌說道。

    「那你呢?」李世民的目光掃向房玄齡。

    「臣也無人可以舉薦。」房玄齡回道。

    「你們也沒有嗎?」李世民怒道,「難道我泱泱大唐就沒有一個人敢出使突厥?就沒有一個人肯為宿主姓做點事情的?」

    大殿裡很靜,李世民的聲音竟然靜得出奇的太極殿產生了回音。李恪強制的壓住了自己上前的衝動,他心裡對自己道,「低調,低調,一定要低調。」

    「父皇,兒臣想舉薦一人。」李世民說完之後群臣一陣沉默的時候,李承乾突然出班奏道。他的聲音顯得高亢有力,讓大殿裡的眾人震得不約而同的將目光都轉向了他。

    「噢?你倒是說說看。」李世民臉色一變,語氣雖然還是冰冷,但心裡對李承乾有了一絲好感。這個兒子雖然一向懦弱,但關鍵時候卻還是能夠站的出來啊。

    可是,當他聽到李承乾舉薦的人選的時候,剛才對他產生的好感頓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股自內心的憤怒。自己的這個兒子怎麼了?為什麼總是跟自己兄弟過不去呢?以前不是一個挺仁孝的孩子,怎麼當了太子之後就變毫無兄弟之情了呢?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