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逐鹿中原的野心 三十四 借艇割禾的妙計 文 / 可安天下
第三十四章借艇割禾的妙計
當驍騎營都統王孝忠再次踏上東瀛的時候,此時已至二月末,連續奔波的讓王孝忠憔悴不已,才三個多月不見,劉淮再次見到王孝忠的時候險些認不出來了。
王孝忠帶回了劉復亨的口信,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個字,讓劉淮振奮不已。
放手去做!
劉復亨豪氣沖天,放任劉淮肆意行事。
而此時又恰逢武衛軍副統領劉懋、校尉劉正出征凱旋歸來,經歷了無數殺戮的軍隊,氣勢驚人,而且軍隊在數量不減反增,通過沿途整合,收編投降的軍隊,遠征軍有整整一萬五千的武士,六萬足輕外加二萬蝦夷的戰士。
現在劉淮麾下擁有三萬六千的武士,超過十七萬的步兵,傾日本全國的力量,湊齊了整整二十餘萬兵力,雖然質量上參次不齊,特別是足輕不值得一提,但是數量上已經令劉淮相當滿意。
近畿地區密密麻麻的集結了二十萬大軍,歷無前例的龐大規模,讓東瀛各地震驚不已,也讓劉淮躊躇滿志,雄心萬丈。
京都六波羅探題府
劉淮召集了王仲、王孝忠、劉懋和劉正等人商議,頭一次知道劉淮計劃的劉懋、劉正兩人都震驚不已,但是作為劉家的家將,忠心耿耿他們還是毫不猶豫的支持劉淮的造反計劃。
「主公,借艇割禾的時機已經成熟,可以開始實施了!」參軍王仲激動的說道,他也沒想到,會如此的順利,劉復亨毫不遲疑的就答應了反元的計劃。
借艇割禾!借助別人力量來為己服務,此時王仲不僅要借元帝國的艇,還要借助元帝國的兵力!在元軍大舉攻伐南宋,國庫消耗嚴重的時候進獻一船金銀,對嗜利黷武忽必烈來說是極大的誘惑,出兵既能開疆擴土又能獲得無數的金銀財貨,所以很大可能派遣援軍入日本,而這些軍隊只要上了島,就成為劉淮的囊中之物。
「立刻上表朝庭!」劉淮下令。
很快,早就謀劃多時的王仲匆匆揮筆,一氣呵成,劉淮取過奏折視之。
昭勇大將軍麾下武衛軍統領劉淮,奉命征討不臣,滯留倭島,置死地而後生,驅殘軍破太宰府,遂克九州,全賴陛下天威,檄文所至,夷人爭騖,從者如雲,趁勢攻入京都。
然幕府賊子,武士皆驕健,勇猛有力,不惜死,貫輕鎧,乘良馬,馳突便捷,京都一戰我軍雖勝,然死傷怠盡,伏屍如麻。今賊據險而守,我軍兵力困頓,無力東征。
倭國富有,東部金山銀山遍地,財貨不計其數,倭人之狗鏈、猴圈皆以金製,若得大軍增援,攻入倭國東部,可掠其財貨,擄其女子,夷滅其國,臣劉淮肅將禁旅,恭行天誅,瞻天望聖,激切,謹表奉上倭國所獲金銀滿船!
劉淮大感滿意,隨後問道:「何人可以為使者?」
何人為使?這個是很嚴肅的問題,目前劉淮麾下無人可用,如果使用東瀛人,恐怕會走漏風聲,而武衛軍旗皆是武人……
「主公,事關重大,還是由臣下親自出馬比較穩當!」王仲信誓旦旦的說道。
凝視王仲良久,權衡一番的劉淮別無它法,還是點頭同意,這個自己麾下的唯一拿的出手的智囊不得不作為使者出使大都。
「事不宜遲,立刻準備船隻!明日出發前往大都。」劉淮下令道,跨海的航行,路程漫長,需要月餘時間才能到達大都。
「主公,直接坐船抵達大都,恐怕不妥,不如轉向高麗,然後走陸路進入大都!」王仲建議道。
「高麗?主公,末將的驍騎營三千精銳還滯留在開城,正好可以護送進貢的金銀。」王孝忠馬上想起他麾下的人馬,沒有軍令,他的驍騎營只能尷尬的留在高麗開城,但是如果是護送貢品就可以光明正大的調動回去。
「很好,漢臣,明日你就與王仲一起出發去高麗!」劉淮讚賞的看向王孝忠,如果沒有兵馬護送,大量的財貨恐怕相當的不安穩。
王孝忠的臉綠了,他已經連續奔波了三個月,現在又要繼續出海航行……
就在劉淮緊鑼密鼓派出使者的時候,他的老爹劉復亨也不甘寂寞,召集了他麾下的頭號謀士時任東平總管的王文干,此時二人正在軍中秘議。
王文干是王仲的表哥,王家原本也是山東的漢軍世候,但是李璮叛亂之後,規模小的漢軍世候都被削減,王家從此沒落了,對元庭不滿的王文干和劉復亨一拍即合,這些年來為劉復亨出謀劃策,招兵買馬,立下不少功勞。
「大帥,屆時我軍若麾兵北上,其餘漢軍雖然驚疑不定,但若指望其擁兵自保,按兵不動,實乃下策,兵法云:『致人而不致於人』可採取聯姻之策,結交漢軍世候,到時候舉事,其必然畏首畏尾,即使不肯也會坐壁上觀!」王文干建議道。
劉復亨目前只有二個兒子,不過取幾個女人來暖床,還能結交漢軍世候,這麼便宜的事情自然不能錯過!
「不過娶漢軍世候女子聯姻,也不穩固啊,在利益面前,不堪一擊啊!」劉復亨擔憂道。
「有李璮的前車之鑒,到時候漢軍世候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啊!」王文干一臉狠色的說道。當年李璮叛亂的時候,李璮妻父是蒙古貴族身份尊貴,也被誅連。
劉復亨大喜!隨後問道:「如何聯姻?」
「山東嚴家,毫州的張家,真定的史家皆可,惟蜀中的劉家太遠了,無助於事。」王文干分析道。
劉復亨面現憂色,回答道:「我只有二子,不過娶二人耳!」
王文干隨即進言解憂道:「山東嚴家與大帥世代交好,關係密切,即使沒有聯姻也可高枕無憂,大帥的兩個公子分取張家,史家之女即可。」
劉復亨頓時轉憂為喜,古代聯姻皆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才不介意二個兒是否同意。
一根**子就有可能換來千軍萬馬!
這樣的好事絕不容錯過,隨後劉復亨與王文干繼續商議起聯姻的細節。
公元1275年四月中旬,劉淮派出的使者,在驍騎營都統王孝忠的三千人馬護送下,途經高麗,長途跋涉,抵達了大都。
元庭大明殿
忽必烈向來是個勤快的君主,很少會不上早朝,他非常享受山呼萬歲的情景,已經被深深漢化的他,對漢人的一系列禮儀大加推崇,特別是君王之道。
在漢文化的熏陶下,自小忽必烈就接觸到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志向。從此忽必烈本人對儒學深信不疑,堅定不移的認為要想平治天下,就離不開有真才實學的大儒,要想治理好中原,必須實行孔孟的聖人之道,因此選擇大批蒙古子弟學習儒家經典,並親自檢查他們的功課。
在以姚樞為代表的儒家士子的輔佐下,忽必烈制定了廣招天下英俊,講論治道的用人方略及施政方針。
重用儒生的國策,在北方戰火中處境惡劣的儒生們如久旱逢甘雨一樣奔走相告,忽必烈的愛民之譽,好賢之名迅速傳遍天下,人們爭先恐後地推薦自己瞭解的人才,一批有識之士迅速雲集到忽必烈的麾下。
忽必烈網羅人才,北方的著名學者相繼來到忽必烈身邊,深受忽必烈賞識,在元朝建立的過程中,漢人成為了中流砥柱,使忽必烈樹立了改用儒者治國的決心。
但在北方地區,元朝還承認蒙古諸王的權利,中原各地的貴族食邑也可以照樣世襲,原來的斡耳朵制、怯薛制和世候制仍然在一定程度上被保留下來,只是形式和內容發生了一些變化,像這樣一來,就出現了諸王、封君和行省並立的局面。這是兩種不同的制度的並立,表明了忽必烈在採用儒家治國的情況下,對蒙古貴族不得不實行妥協。
忽必烈網羅人才,北方的著名學者相繼來到忽必烈身邊,深受忽必烈賞識,在元朝建立的過程中,漢人成為了中流砥柱,使忽必烈樹立了改用儒者治國的決心。
朝堂之上,蒙古、色目貴族和漢人大儒形成了涇渭分明的兩派,但是忽必烈是一代雄主,在他的壓制下,雙方的矛盾並沒有公開化,反而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和諧。
劉淮派遣的使節進入大都的時候,浩浩蕩蕩的車隊滿載著20萬兩黃金,50萬兩白銀以及無數珍寶財貨,巨額的財富頓時震驚了整個朝野。
王仲跪伏於大殿之上,恭恭敬敬的呈上表章。
當近侍太監朗頌完劉淮的上表時候,所有的人震驚了,蒙古、色目貴族無不露出貪婪的神色,「金山銀山遍地,財貨不計其數,倭人之狗鏈、猴圈皆以金製」的描述讓他們呼吸急促,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動之情!
而漢人大儒也是喜笑顏開,元朝以傾國之力征伐南宋,動員了上百萬兵力,征發了數百萬民夫運輸後勤,帝國的財政收入早就已經入不敷出了,劉淮所獻的財貨可以解決帝國的燃眉之急,就不用向北方的漢人額外徵稅了。
ps:你的支持就是我更新的動力!幫忙點擊加入書架,求推薦.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