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幻想三國誌之龍皇霸業

小說博覽 (轉載)三國人物散論之袁紹(三) 文 / 藍色煙火

    袁紹是如何覆滅的

    兼併冀州,是袁紹在河北地區擴張的——,他的第二個目標是奪取幽州。佔據幽州的公孫瓚,本來與袁紹交好,袁紹兼併冀州還得到過他的助力。界橋一戰,袁紹消滅了公孫瓚的主力,後來公孫瓚困守易京,窮迫『自殺』,幽州也就置於袁紹統治之下。不久,他又據有并州和青州,成為當時割據勢力中首屈一指的人物。

    當袁紹雄據河北時,曹操也基本上統一了關東。一個要南下,一個要北上,當年同屬一個政怡集團的老朋友,不得不以兵戎相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戰」。這次戰爭以袁紹的失敗而告終。分析這次戰爭的很多,但是一般都忽略了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袁紹內部兩個集團的矛盾和火並。許攸背叛和張?投降,正是在戰爭的關鍵時刻,這是導致袁紹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前所說,許攸是追隨袁紹到河北去的,兩人關係很密切。穎川、南陽兩郡鄰近,同在現在的河南;因此,南陽的許攸和穎川的荀湛、辛評、郭圖等人,當然屬於同一集團。曹操謀士荀?對許攸的評價是「貪而不治」,並預測當逢紀、審配在官渡之戰中「留知後事」時,「若(許)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縱」,「不縱,攸必為變」。事態的發展果然如此。《三國誌#魏志#荀?傳》說:「審配以許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紹。」審配屬於河北集團,對穎川集團許攸家族的處理,不能說完全是為公,因為如《三國誌.魏志.武帝紀》注引《魏書》所說,審配的家族就是一個「藏匿罪人,為通逃主」的「豪強擅態」之家,同樣是「不法」的,可能還超過許攸。因此,審配如此對付許枚一家,只能是兩個集團矛盾的結果。

    當曹操與袁紹在官渡長期相持,「百姓疲乏,多叛應紹,軍食乏」。在這個關鍵時刻,許攸背叛袁紹來歸,對曹操取得勝利是有決定意義的。《三國誌.魏志.武帝紀》注引《曹瞞傳》對此有較詳的描述。首先,曹操聽說許攸前來,就迫不及待地「跣出迎之」,並「撫掌笑日:『子遠,卿來,吾事濟矣!",可見曹操對許攸的重視(兩人在洛陽時是朋友)。接著,許攸針對曹軍的弱點,提出使曹軍從被動變為主動的計策,他說,曹軍「孤軍獨守,外無救援而糧谷已盡,此危急之日也。今袁氏輜重有萬餘乘,在故市、烏巢,屯軍無嚴備。今以輕兵襲之,不意而至,燔(fan)其積聚,不過三日,袁氏自敗也」。曹操果然取得這一計策的勝利。《三國誌#魏志#崔琰傳》注引《魏略》說:"(袁)紹破走,(曹操)及後得冀州,(許)攸有功焉。攸自恃勳勞,時與太祖(曹操)相戲,每在席,不自限齊,至呼太祖小字,曰:『某甲,卿不得我,不得冀州也。』太祖笑曰:『汝言是也。』然內嫌之。其後從行出鄴東門,顧謂左右曰:『此家非得我,則不得出入此門也。』人有白者,遂見收之。」說明曹操大破袁紹取得冀州,許攸所起作用的巨大,即是曹操本人也不得不承認這一點。

    張?的投降同樣如此。《三國誌#魏志#張?傳》說:「張?字雋?,河間鄲人也。漢末應募討黃巾,為軍司馬,屬韓馥。馥敗,以兵歸袁紹。紹以都為校尉,使拒公孫瓚。瓚破,?功多,遷寧國中郎將。太祖(曹操)與袁紹相拒於官渡,紹遣將淳於瓊等督運屯烏巢,太祖自將擊之。?說紹曰:『曹公兵精,往必破瓊等;瓊等破,則將軍事去矣,宜急引兵救之。』郭圖曰:『?計非也。不如攻其本營,勢必還,此為不救而自解也。』?曰:『曹公營固,攻之必不拔,若瓊等見禽,吾屬盡為虜矣。』紹但遣輕騎救瓊,而以重兵攻太祖營,不能下。太祖果破瓊等,紹軍潰。(郭)圖慚,又更譖?曰:『?快軍敗,出言不遜。』?俱,乃歸太祖。」這裡所記載,在張?投降曹操的時間上,與《武帝紀》和《袁紹傳》不同,裴松之的注已指出這一點:「案《武紀》及《袁紹傳》並云:袁紹使張?、高覽攻太祖(曹操)營,?等聞淳於瓊破,遂來降,(袁)紹眾於是大潰。是則緣?等降而後紹軍壞也。至如此傳,為紹軍先潰,懼郭圖之譖,然後歸太祖,為參錯不同矣。」至於為什麼參錯不同?《三國誌集解》所引姜宸英的意見是正確的。他認為:「此必(張)?家傳自文其醜,故與《武紀》、《紹傳》互異。」即是說,袁紹在官渡最後失敗,是由於張?的投降曹操,家傳中有意識的迴避了這一點。《三國誌#魏志#荀攸傳》同樣說:「太祖(曹操)自將攻破之,盡斬(淳於)瓊等。〔袁)紹將張?、高覽燒攻櫓降,紹遂棄軍走。(張)?之來,(曹)洪疑不敢受,攸謂洪曰:『?計不用,怒而來,君何疑?』乃受之。」這個問題,對瞭解官渡之戰中袁紹為什麼最後全軍潰敗,是重要的。至於張?投降的動機,則是由於他和郭圖之間的矛盾。張?是河間?縣人,河間屬於冀州,在穎川集團的郭圖看來,他是敵對的河北集團的成員。郭圖的排斥和攻擊張?,是兩個集團矛盾的反映。早在這個事件之前,郭圖對於河北集團的沮授,也有過類似行動,並借此奪取沮授的軍隊,見《三國誌#魏志#袁紹傳》注引《獻帝傳》。

    河北集團的審配打擊穎川集團的許攸,穎川集團的郭圖打擊河北集團的張?,在官渡之戰的關鍵時刻,許攸、張?分別向曹操投降,最後使袁紹失敗。當然,袁紹在官渡之戰的失敗,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不能忽視這個主要的因素。

    戰爭失敗後不久,袁紹病死。儘管如此,曹操還不能立即取得冀州,冀、青、幽、並的陷入敵手,袁氏勢力的徹底覆滅,穎川集團和河北集團的火並,又是一個重要的因素。袁紹有三個兒子:袁譚、袁熙、袁尚,除袁熙外,袁譚、袁尚都具有一定才能。《後漢書#袁紹傳》說:"(袁紹)自軍敗後發病,七年夏亮,未及定嗣。逢紀、審配宿以驕侈為(袁)譚所病,辛評、郭圖皆比於譚而與配、紀有隙。眾以譚長,欲立之。配等恐譚立而(辛)評等為害,遂矯紹遺命,奉(袁)尚為嗣。」說明以河北集團的審配為一方,穎川集團的辛評、郭圖為另一方,雙方的矛盾又影響並發展到袁氏家族的內部。因此,袁譚、袁尚兄弟之間的爭鬥,又表現為河北、穎川兩個集團的爭鬥,目的都是為了爭奪河北地區的最高權力。

    這裡,需要說明一下逢紀這個人的動向。逢紀是從關東隨袁紹來到河北的,與河北集團的審配毫無淵源,為什麼這時他和審配站在一方呢?《後漢書#袁紹傳》注引《英雄記》說:「審配任用,與(逢)紀不睦,辛評、郭圖皆比於譚」,說明逢紀與審配本來是對立的。此外,據《三國誌#魏志#袁紹傳》注引《先賢行狀》,在官渡之戰失敗後,逢紀還中傷過河北集團的田豐,以致田豐為袁紹所殺。但是,他因為不是豫州人,又不屬於穎川集團,與辛評、郭圖也有距離。《三國誌#魏志#袁紹傳》注引《英雄記》又說:「後審配任用,與(逢)紀不睦。或有讒配於(袁)紹,紹問紀,紀稱配天性烈直,古人之節,不宜疑之。紹曰:『君不惡之邪?』紀答曰:『先日所爭者私情,今所陳者國事。』紹善之,卒不廢配。配由是更與紀為親善。」看來,逢紀和審配的接近,是在此前後開始的。後來,在袁譚、袁尚的爭鬥中,逢紀被袁尚派到袁譚那裡,終於被審配出賣,為袁譚所殺。(《三國誌#魏志#袁紹傳》說:「太祖北征(袁)譚、尚。譚軍黎陽,尚少與譚兵,而使逢紀從譚。譚求益兵,(審)配等議不與。譚怒,殺紀『"注引《漢晉春秋》所載審配與袁譚的書信,更將責任完全推在逢紀身上,稱為「凶臣逢紀」,加上「麴辭諂(chan)媚,交亂懿親」等罪名。)在袁紹政權裡,逢紀是一個既未與穎川集團聯合,又遭河北集團排斥的中間人物。

    曹操佔領冀州,曹丕在他的身邊,所著《典論》中曾說:「袁紹之子,譚長而慧,尚少而美。紹妻愛尚,數稱其才,紹亦雅奇其貌,欲以為後,未顯而紹死。別駕審配、護軍逢紀,宿以驕侈不為譚所善,於是外順紹妻,內慮私害,矯紹之遺命,奉尚為嗣。穎川郭圖、辛評,與配、紀有隙,懼有後患,相與依譚,盛陳嫡長之義,激以絀(chu)降之辱,勸其為亂,而譚亦素有意焉,與尚親振干戈,欲相屠裂。王師承天人之符應,以席捲乎河朔,遂走尚梟譚,禽配馘(guo)圖,二子既滅,臣無餘。」(《群書治要》卷四六引)曹丕根據自己的親身觀察,將袁紹勢力的最後覆滅歸結為袁譚、袁尚兄弟之間的爭鬥;同時,這場爭鬥又表現為審配、逢紀和郭圖、辛評之間的爭鬥。如上所說,除逢紀外,這又是在河北集團與穎川集團參與下進行的。曹丕當時的觀察,為這場爭鬥提供了直接的證據。「禽配馘(guo)圖」,審配、郭圖分別為曹操所殺,標誌著河北集團與穎川集團的消滅。袁紹依靠當時遊俠豪傑的力量起家,「名豪大俠」之間的火並終於導致了袁氏勢力的最後覆亡。

    上面提到荀湛對韓馥施加壓力,勸說將冀州讓給袁紹時,曾提到韓馥和袁紹對比的三個「不如」,也即是袁紹的三個優點。這三個優點是:「寬仁容眾,為天下所附」;「臨危吐決,智勇邁於人」;「世布恩德,天下家受其惠」。第一個優點說明,袁紹具有為人們所景仰歸附的遊俠性格;第二個優點說明袁紹具有卓越的才能;第三個優點即是時所習知的「袁氏樹恩四世,門生故吏遍於天下」的著名世族身份。世族、豪傑、遊俠,是袁紹的優點,也是袁紹的有利條件,以此為憑借,他得到「名豪大俠,富室強族」的支持,最後雄據河北,成為當時最大的割據者。出身於世族的袁紹,再加上他的遊俠性格和豪傑才能,叱吒風雲,雄據一方。儘管後來支持他的人們,有的相互火並,有的背叛投降,最後使袁氏政權煙消火滅。但是,在東漢末年的戰亂時代,袁紹仍不失為一個傑出的人物。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