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幻想三國誌之龍皇霸業

小說博覽 (轉載)三國人物散論之白波賊(二) 文 / 藍色煙火

    「白波賊帥」楊奉

    ------------------------------

    儘管楊奉「兵馬最強」,作戰勇敢,可以與涼州軍事集團對抗,但力量仍嫌不足。《三國誌#魏志#;董卓傳》說:「天子奔(楊)奉營,奉擊(郭)汜,破之。……(楊)奉急招河東故白波帥韓暹、胡才、李樂等合,與(李)?、(郭)汜大戰……;奉、暹等遂以天子都安邑。……以(韓)暹為征東、(胡)才為征西、(李)樂征北將軍,並與(楊)奉、(董)承持政。」《後漢書.獻帝紀》說:「楊奉、董承引白波帥胡才、李樂、韓暹及匈奴左賢王去卑,率師奉迎,與李?等戰,破之。」又《董卓傳》說:"(董)承、(楊)奉乃譎(jue)(李)?等與聯合,而密遣間使河東,招故白波帥李樂、韓暹、胡才及南匈奴右賢王去卑,並率其眾數干騎來,與承、奉共擊?等,大破之,斬首數千級,乘輿乃得進。」這三條史料詳略不同,可以相互補充,但其中有一點是一致的,即楊奉所以能夠戰勝李?等人,將漢獻帝從涼州軍事集團手中搶奪過來,主要原因在於他招來同屬「白波賊」的韓暹、李樂、胡才的隊伍,大大增強了軍事力量。

    韓暹、李樂、胡才三人是所謂「故白波帥」,無疑與楊奉具有密切關係。東漢政府從長安遷回洛陽途中,當流亡河東安邑之際,他們正屯駐在河東郡,從而為楊奉招引前來。擊敗李?等人之後,韓暹被任為征東將軍,胡才為征西將軍,李樂為征北將軍,加上楊奉,安邑的東漢政府基本上為「白波賊」所控制,漢獻帝從此成為他們手中的傀儡。不久,彼此猜疑,「白波賊」之間又相互火並。《後漢紀》卷二九說:「是時(建安元年)董承、張陽(楊)欲天子還洛陽,楊奉、李樂不欲.一由是諸將錯亂,更相疑貳。韓暹攻董承,董承奔野王,韓暹屯聞喜。胡才、楊奉之塢鄉,欲攻韓暹,上使人喻止之。一是時糧食乏盡,張陽(楊)自野王迎乘輿,販給百官。丙辰,行至洛陽。」說明楊奉與李樂、胡才、韓暹之間,既時而相互聯合,又時而相互攻擊。《後漢書#董卓傳》說:"(天子還洛陽)乃以張楊為大司馬,楊奉為車騎將軍,韓暹為大將軍領司隸校尉,……韓暹與董承並留宿衛。」還都洛陽之後,控制東漢政府的是三頭政治,即張楊、楊奉、韓暹。除張楊外,其他二人都屬於所謂「白波賊」。在楊奉、韓暹等人的排斥下,張楊憤而率軍回到河內野王。儘管楊奉與其他三個「白波賊帥」之間彼此矛盾,但對待如張楊這類非「白波賊」則仍是一致的。漢獻帝繼續為他們所掌握,洛陽的東漢政權完全處於「白波賊」的控制之下。

    「奉天子以令不臣」,曹操企圖控制東漢政權,需要將漢獻帝這個傀儡從「白波賊」手中奪取過來。為了貫徹其既定策劃,曹操首先還是利用兵力既強,又勇而寡慮的楊奉,將漢獻帝遷到許縣,置於自己的肘腋之下;其次則是徹底消滅「白波賊」,鞏固自己對東漢政權的控制。在這方面,曹操同樣顯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

    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曹操的謀士董昭。《三國誌#魏志#董昭傳》說:「建安元年,太祖(曹操)定黃巾於許,遣使詣河東。會天子還洛陽,韓暹、楊奉、董承及(張)楊各違決不和。(董)昭以(楊)奉兵馬最強而少黨援,作太祖書與奉曰:『吾與將軍聞名慕義,便推赤心。今將軍拔萬乘之艱難,反之舊都,翼佐之功,超世無疇,何其休哉!方今群凶猾夏,四海未寧,神器至重,事在維輔;必須眾賢以清王軌,誠非一人所能獨建。心腹四肢,實相恃賴,一物不備,則有缺焉。將軍當為內主,吾為外援。今吾有糧,將軍有兵,有無相通,足以相濟,死生契闊,相與共之。』(楊)奉得書喜悅,語諸將軍曰:『兗州諸軍近在許耳,有兵有糧,國家所當依仰也。』遂共表太祖(曹操)為鎮東將軍,襲父爵費亭侯。」董昭代曹操寫給楊奉的這封信,完全反映了曹操的意圖。首先,利用楊奉謀殺李?,雖未完全成功,但涼州軍事集團逐漸失去對東漢政權的控制,曹操基本上完成了既定策劃的第一步。其次,儘管形勢有所變化,韓暹、胡才、李樂被楊奉招引前來,但是,繼續利用楊奉這一點,仍是符合曹操既定策劃的。信中推楊奉為「內主」,曹操則自願為「外援」,表示決不染指東漢政權,並以濟糧相誘,這是最為重要的一點,有必要作較為詳細的論述。《三國誌#魏志#董卓傳》說:「是時蝗蟲起,歲旱無谷,從官食棗菜,諸將不能相率,上下亂,糧食盡,(楊)奉、(韓)暹、(董)承乃以天子還洛陽。……天子入洛陽,宮室燒盡,街陌荒蕪,百官披荊棘,依丘牆間。州郡各擁兵自衛,莫有至者。饑窮稍甚,尚書郎以下,自出樵采,或饑死牆壁間。」東漢政府在流離播遷之後還都洛陽,面對的就是這樣一片荒涼饑謹的景象。當時,最為急迫的問題無疑是糧食。即使楊奉手握勁旅,如果糧食不繼也是難以維持的。「今吾有糧,將軍有兵,有無相通,足以相濟。」對楊奉來說,信中這幾句話是十分富於吸引力的。曹操手裡的糧食,既可以助楊奉維持東漢政府,更為重要的還可以使其部隊不致因缺糧而削弱其戰鬥力,甚至瓦解。楊奉為什麼對曹操如此輕信,引狼入室?其主要原因即在這裡。在楊奉支持下,曹操被任為鎮東將軍,襲父爵費亭侯,從而得以前來洛陽,朝見漢獻帝。

    當時,洛陽的東漢政權完全控制在「白波賊」手裡,如何將漢獻帝從楊奉等人手裡奪取過來,遷往許縣,並消滅「白波賊」,實現「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目的,這是曹操既定政策的最後一步。由於楊奉的「兵力最強」,不但韓暹,即使加上胡才、李樂的部隊也不是對手,而且曹操以糧食為誘餌,這對韓暹等三人同樣是極其富於吸引力的。因此,只要得到楊奉支持,其他三位「白波賊帥」也不能不俯首聽命。楊奉始終是曹操利用的主要對象。《三國誌#魏志#董昭傳》說:"(楊)奉少黨援,將獨委質。鎮東、費亭之事,皆奉所定,又聞書命申束,足以見信。宜時遣使厚遺答謝,以安其意。說京都無糧,欲車駕暫幸魯陽,魯陽近許,轉運稍易,可無縣乏之憂。」這個建議也出於董昭之口。將漢獻帝遷往許縣,置於重兵保護之下,這本來是曹操的根本意圖。問題在於,如何使楊奉等「白波賊」不致懷疑,特別是楊奉屯駐在洛陽附近的梁縣,「聞其兵精」,曹操又不願以兵戎相見,採納董昭建議,所拋出的誘餌仍舊是糧食。魯陽屬於荊州的南陽郡,儘管新近從袁術手裡奪來,但不是曹操的根據地,很可能取得楊奉同意。由於曹操派使者反覆說明,楊奉終於同意,但是,曹操將漢獻帝及東漢政府不是遷到魯陽,而且直接遷到許縣。當楊奉知道上當被騙之後,「與韓暹等到定陵鈔暴,太祖(曹操)不應,密往攻其梁營,降誅即定」。曹操完成了既定策劃的最後一步,「奉天子以令不臣」,控制了東漢政府,並消滅「白波賊」。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