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幻想三國誌之龍皇霸業

小說博覽 (轉載)三國人物散論--董卓(下) 文 / 藍色煙火

    (三)董卓與涼州軍事集團

    董卓所掌握的軍事力量,是在涼州形成發展的,前引《後漢書;董卓傳》所說的「湟中義從」和「秦胡兵」即包括在內。關於「湟中義從」,《後漢書;西羌傳》說:「湟中月氏胡,其先大月氏之別也,舊在張掖、酒泉地。……又數百戶在張掖,號日『義從胡』。中平元年,與北宮伯玉等反,殺護羌校尉泠征、金城太守陳懿,遂寇亂隴右焉。」說明「湟中義從」是湟中地區的「月氏胡」,曾在北宮伯玉領導下發動過反抗東漢政府的起兵。如前引《董卓傳》所述,這次起兵曾遭到董卓和皇甫嵩的鎮壓。董卓軍隊中的「湟中義從」,其中一大部分應該即是這次戰爭中的降人或俘虜。至於「秦胡兵」,「秦」是指涼州的漢族士兵,『胡」則是指非漢族士兵,即所謂「羌胡」。因此,在上引董卓對東漢政府的第一次上書中,曾強調軍中的「羌胡」,即說明他所掌握的武裝力量,不但有涼州「鞍馬為居,射獵為業」的漢族士兵,還有大量非漢族士兵,不論漢族還是非漢族,他們都是富於戰鬥力的精兵。當時,著名女詩人蔡琰(yan),在其名篇《悲憤詩》中,描繪她所親身經歷過的這個戰亂時代,其中有這樣四句:「卓眾來東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來兵皆胡羌。」(《後漢書;列女傳》)對董卓的軍隊及軍中的大量少數民族士兵,即作了十分真實的寫照。

    此外,《三國誌,魏志;鄭渾傳》注引張?(fan)《漢紀》說:「且天下之權勇,今見在者不過並、涼、匈奴屠各、湟中義從、八種西羌,皆百姓素所畏服,而明公(董卓)權以為爪牙、壯夫震慄,況小丑乎!」這是在董卓與鄭泰的對話中,鄭泰對董卓武裝力量的稱譽。除涼州士兵、湟中義從、八種西羌已見上述外,又增加了并州和匈奴屠各族的士兵,同樣是為「百姓素所畏服」的精兵。這是董卓兼併丁原所屬并州軍隊以後的情況。至於董卓所部將領,據《三國誌》和《後漢書》,有:

    (一)李?《三國誌;魏志;董卓傳》注引《英雄記》說:"(李)?,北地人。」北地郡屬於涼州,前引《三國誌,魏志;董卓傳》注引《獻帝起居注》:"(李)?邊鄙之人,習於夷風。」李?在軍中任校尉,是董卓手下的大將之一。當董卓為呂布所殺以後,他成為涼州軍的首領,繼續招引「羌胡數千人」,並有「羌胡大帥」在內(《三國誌;魏志;賈詡傳》注引《獻帝紀》),以兗實其軍事力量。

    (二)郭汜《三國誌;魏志;董卓傳》注引《英雄記》說:"(郭)汜,張掖人,一名多。」張掖郡屬於涼州。同《傳》又引《獻帝起居注》說:「郭多,盜馬虜耳。」說明在從軍以前,郭汜在涼州是一名以盜馬為生的無賴。他在軍中任校尉,也是董卓手下的大將之一。當董卓為呂布所殺以後,他成為涼州軍事集團僅次於李?的首領。

    (三)張濟據《三國誌;魏志;張繡傳》,張濟是武威祖厲人。武威郡屬於涼州。張濟也是董卓軍中的一名校尉。

    (四)樊稠據《三國誌;魏志;董卓傳》注引《九州春秋》,在韓遂與樊稠的對話中,韓遂曾說「與足下(樊稠)州里人」。韓遂是涼州金城郡人,樊稠也應該是涼州人。《後漢書;董卓傳》注引《獻帝紀》說:"(李)?見(樊)稠果勇而得眾心,疾害之,醉酒,潛使外生騎都尉胡封於坐中拉殺稠。」

    (五)李蒙《後漢書;董卓傳》說:"(李)?隨道收兵,比至長安,已十餘萬,與(董)卓故部曲樊稠、李蒙等合。」前此,李蒙又曾與徐榮奉董卓的命令擊破孫堅,見同《傳》。《後漢紀》卷二八說:"(興平二年)二月,李?殺右將軍樊稠、撫軍中郎將李蒙。」(「蒙」原作「像」,周天游《後漢紀校注》據《後漢書;董卓傳》注引《後漢紀》改。)

    (六)王方《三國誌;魏志;董卓傳》說:"(李?等)與(董)卓故部曲樊稠、李蒙、王方等合圍長安城。」與樊稠、李蒙二人相同,王方也是董卓的部曲。

    (七)胡軫(zhen)(胡文才)《三國誌;魏志;董卓傳》注引《九州春秋》說:「胡文才、楊整修皆涼州大人,而司徒王允素所不善也。及李?之叛,允乃呼文才、整修使東解釋之,不假藉以溫顏,謂曰:『關東鼠子欲何為邪?卿往呼之。』於是二人往,實召兵而還。」《三國誌;吳志;孫堅傳》注引《英雄記》,胡文才名軫(zhen)。胡文才、楊整修兩人都是涼州大人,所謂「大人」,據《後漢書》,這個詞可以具有多種不同的解釋。《岑彭傳》註:「大人,謂大家豪右。」《馬援傳》註:「大人,謂豪傑也。」「大家豪右」或「豪傑」較為切合胡軫(zhen)的身份。說明在涼州胡軫(zhen)應該享有較高威望,為李?等人所敬重。《後漢書;董卓傳》稱胡軫(zhen)為「(董)卓故將」,同《傳》注引《九州春秋》說:"(董)卓以東郡太守胡軫(zhen)為大督。」因此,胡輪的地位當在李?、郭汜之上。

    (八)楊整修(楊定?)惠棟《後漢書補注》卷一六說:「整修,即楊定也。興平元年,為安西將軍;二年,遷後將軍。」《後漢書;董卓傳》說:「安西將軍楊定者,故(董)卓部曲將也。」惠棟的推斷是可能的。

    (九)段煨(|com|)池,中郎將段煨(wei)屯華陰,中郎將牛輔屯安邑,其餘中郎將、校尉,布在諸縣,以御山東。」同《傳》)又說:"(董)卓所親愛,並不處顯職,但將、校而已。」《資治通鑒》卷五九胡三省註:「將、校謂中郎將、校尉。」因此,段煨(|com|bsp;(一o)徐榮《三國誌;魏志;公孫度傳》說:「同郡徐榮為董卓中郎將,薦(公孫)度為遼東太守。」公孫度為遼東襄平人,徐榮與之同郡,應該也是遼東人。同書《武帝紀》說:"(曹操)到滎陽汴水,遇(董)卓將徐榮,與戰不利,士卒死傷甚多。」徐榮很可能是董卓軍事力量中唯一非涼州人的大將。《後漢書;董卓傳》說:"(王允)乃遣(董)卓故將胡軫(zhen)、徐榮擊之(李?)於新豐,(徐)榮戰死,(胡)軫(zhen)以眾降。」據前引《九州春秋》,董卓死後,儘管胡軫(zhen)奉王允之命,阻止李?進軍長安,「實召兵而還」,支持李?向東漢政府進攻,而徐榮卻是戰死的,說明他被胡軫(zhen)、李?排除在涼州軍事集團之外。

    「董卓將、校及在位者多涼州人」(《後漢書;王允傳》),從上述重要軍事人物的情況來看,是完全符合的。以董卓本人為統帥,以李?、郭汜等人為將領,下面是涼州的漢族和非漢族,並以「羌胡」為主的精兵,從而組成了富於戰鬥力的涼州軍事集團,這是董卓起家,以及最後控制東漢政權的資本。

    ------------------------------

    (四)董卓之死

    如前所說,董卓抗拒東漢政府的命令,既不交出軍隊,也不前往并州赴任,而是屯駐河東「以觀時變」;窺視京都洛陽政局的變化。

    東漢政府內部這時有三種政治勢力存在。首先是宦官,他們盤踞宮廷,挾持小皇帝和皇太后,並控制政府、這是一股盤根錯節的政治勢力。其次是以弘農楊氏、汝南袁氏為代表的世族高門。「四世居三公位,勢傾天下」,即是對當時汝南袁氏的描述。最後則是輔政的大將軍何進,在他周圍為之出謀畫策的,據《後漢書?何進傳》,主要是「素善養士,能得豪傑用」的汝南袁氏的袁紹,以及其從弟「尚氣俠」的袁術。特別是袁紹掌握有一個以他為首的政治集團,包括曹操在內,他們都是年輕的才智之士,在政治上具有不可忽視的潛在力量。

    《後漢紀》卷二五說:"(何)進以(袁)紹為司隸校尉,王允為河南尹,乃召武猛都尉丁原、并州刺史董卓,將兵向京師,以脅太后。」這是袁紹為何進所作的策畫,即召集手握重兵的董卓和丁原兩人,率軍前來洛陽,威脅太后同意誅滅宦官。董卓統率的涼州兵屯駐河東,丁原的并州兵則屯駐河內,並、涼兩支勁旅,成為何進所依靠的主要軍事力量。

    董卓得到何進命令,立即進軍洛陽。當涼州兵尚未抵達之際,東漢政府內部已發生變亂,何進為宦官所殺,宦官也為袁紹所消滅。這時可以左右政局的,除董卓外,僅有手握并州勁旅的丁原,這是唯一可以與董卓分庭抗禮的人物。如何對付丁原這個強敵?這是董卓在京師洛陽首先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後漢書?呂布傳》說:「靈帝崩,(丁)原受何進召,將兵詣洛陽,為執金吾。會(何)進敗,董卓誘(呂)布殺原,而並其兵。卓以布為騎都尉,誓為父子,甚愛信之。稍遷至中郎將,封都亭侯。卓自知凶恣(zi),每懷猜畏,行止常以布自衛。」呂布以「曉武」得到丁原重視,「大見親待」,成為丁原手下最為親信的將領。董卓如何誘使呂布殺死丁原,從而兼併了并州軍,史籍上沒有明確記載。如前所說,董卓曾在并州作戰,又擔任過并州刺史,呂布是五原九原人,五原郡屬於并州,十分可能,兩人之間不但認識而且具有較為密切的關係。.否則呂布來自敵方營壘,而且屬於丁原親信,董卓為什麼「愛信」,「行止常以(呂)布自衛」,將自己的生命安全完全交付給呂布,應該即是最好的說明。

    解決丁原,兼併了并州軍隊,而且在此之前,「何進及弟(何)苗先所領部曲,皆歸於卓」。從此,董卓憑借所掌握的武裝力量,成為具有條件控制東漢政府的唯一權力人物。

    如何安撫當時的世族高門,《後漢書?董卓傳》說:"(董)卓乃與司徒黃琬、司空楊彪俱帶鐵?,詣闕上書,追理陳蕃、竇武及諸黨人,以從人望。於是悉復蕃等爵位,擢(zhuo)用子孫。」黃碗、楊彪是身居高位的世族代表人物,董卓這一行動,當然得到他們的支持。其次則是對當時的才智之士,即所謂「名士」,加以爭取,對董卓來說,這是更為重要的問題。董卓久在涼州,長期擔任武職,與名士們之間不可能具有聯繫;而且「習於夷風」的涼州將校,以及董卓本人,要取得名士們的好感,也極為困難。如何爭取,所迫切需要的,是一個能為之牽線搭橋的人物,其時最符合條件的,在董卓眼中只有周毖其人。為什麼?這裡需要作必要考察。

    周毖,《後漢書?董卓傳》作「周?」,注引《英雄記》作「周毖」。《三國誌》《魏志》的《董卓傳》、《蜀志》的《許靖傳》,以及《後漢紀》卷二一,皆與《英雄記》同。據《英雄記》,周毖是武威人,《許靖傳》和《後漢書?董卓傳》作漢陽人,不論武威還是漢陽郡,都屬於涼州,周毖與董卓是同鄉。這是第一點。《後漢書?獻帝紀》注引(東觀漢記》說:「周?,豫州刺史(周)慎之子也。」周毖是周慎的兒子,而周慎則是董卓在涼州對邊章、韓遂作戰時的同僚。《後漢書?董卓傳》說:「邊章、韓遂等大盛,朝廷復以司空張溫為車騎將軍,假節,執金吾袁滂為副,拜(董)卓破虜將軍,與蕩寇將軍周慎並統於(張)溫,並諸郡兵步騎合十餘萬,屯美陽。」這時董卓對周毖應該已經熟知。這是第二點。在京都洛陽,周毖屬於「名士」,成為董卓和「名士」們之間牽線搭橋的人物,這是完全可能的。

    《後漢書?董卓傳》說:"(董)卓素聞天下同疾閹官誅殺忠良,及其在事,雖行無道,而猶忍性矯情.擢(zhuo)用群士。」所擢(zhuo)用的「群士」中,當然首先是周毖,被任為吏部尚書,並在他的策劃下,「進退天下之士,沙汰穢濁,顯拔幽滯」。除侍中伍瓊、尚書鄭泰、長史何?(yong)等人外,董卓又征處士荀爽為平原相,途中再任為光祿勳,到京都洛陽不過三天,更任為司空。「爽自被征及登台司,九十五日。」(《後漢書?荀爽傳》)至於對著名文士蔡邕的「甚見敬重」,所謂「三日之間,周歷三台」(《後漢書?蔡琶傳》),更是人所共知的故事。對被宦官所壓抑的所謂「幽滯」之士,董卓也「多所顯拔」,付以重任,韓馥為冀州刺史,劉岱為兗州刺史,孔由為豫州刺史,張咨為南陽太守。如上所引《後漢書?董卓傳》,董卓「所親愛,並不處顯職,但將、校而已」。所擔任的不過是中郎將和校尉。

    董卓企圖拉攏世族、名士,希望得到他們的支持;但是,對來自涼州邊鄙「習於夷風」的董卓,一部分世族、名士仍然是反對的。與董卓公開決裂或潛逃出奔的,就有袁紹、袁術、曹操等人。《後漢書?袁紹傳》說:「時侍中周泌、城門校尉伍瓊為(董)卓所信待,瓊等陰為(袁)紹。」《三國誌?魏志?袁紹傳》作「侍中周毖、城門校尉伍瓊、議郎何?(yong)等,皆名士也,(董)卓信之,而陰為紹」。說明儘管董卓對這些名士十分信任,但名士們仍然暗地支持袁紹。這裡有一個問題需要附帶加以討論,即周毖是否也暗地支持袁紹,反對董卓。如果僅據《三國誌》,支持袁紹的是三人?周毖、伍瓊、何?(yong),但《後漢書》所述為董卓「所信待」的是周毖、伍瓊,周毖名列伍瓊之前,而「陰為(袁)紹」的則是「瓊等」,將周毖排除在外,即是說,伍瓊等人的謀畫,周毖未曾與聞。我認為,這個記載是合理的,周毖一直忠於董卓。

    儘管如此,董卓挾天子而令諸侯,仍基本上控制了東漢政權。在袁紹號召下,關東雖然發動討伐董卓的戰爭,也沒有可能動搖他的統治。董卓失敗的原因,不是來自外部,而是在於軍隊內部矛盾的激化。

    如前所說,董卓利用呂布,誘使殺死丁原,從而兼併了并州軍。儘管董卓對呂布十分信任,「誓為父子」;但是,在並、涼軍事力量之間,卻矛盾突出,甚至處於敵對狀態。為什麼?理由應該較為簡單,即并州軍被董卓兼併,是不會完全甘心的,又必然處於被壓抑的地位。而涼州軍則是以勝利者自居,沒有將并州軍放在眼裡,甚至對呂布也不例外。《後漢書?董卓傳》說:「孫堅收合散卒,進屯梁縣之陽人。(董)卓遣將胡軫(zhen)、呂布攻之。布與軫(zhen)不相能,軍中自驚恐,士卒散亂。(孫)堅追擊之,軫(zhen)、布敗走。」注引《九州春秋》說:"(董)卓以東郡太守胡軫(zhen)為大督、呂布為騎督。(胡)軫(zhen)性急,豫宣言:『今此行也,要當斬一青綬,乃整齊耳。』(呂)布等惡之,宣言相警云『賊至』,軍眾大亂奔走。」胡軫(zhen)是「涼州大人」,在涼州軍中享有崇高聲望。在這次戰爭中,胡軫(zhen)為「大督」,位置在擔任「騎督」的呂布之上,屬於全軍統帥。由於呂布和胡軫(zhen)的「不相能」,即有并州和涼州軍之間的突出矛盾,尤其是胡軫(zhen)對并州軍的敵視。所謂「要當斬一青綬」,據《後漢書?呂布傳》,這時呂布的職位是中郎將,《續漢書?百官志》說中郎將是比二干石的官,再據《漢書?百官公卿表》「凡吏秩比二干石以上,皆銀印青綬」,因此,胡軫(zhen)所說的「青綬」即指呂布。這種公開「宣言」,必然激起呂布和并州軍的仇恨,從而導致全軍不戰自潰。這是並、涼兩支軍事力量矛盾和敵視的典型事例。

    《太平御覽》卷五五引《典略》說:「董卓雖親愛呂布,然時醉則罵,以刀劍擊之,不中而後止。」《後漢書?呂布傳》說:"(呂布)嘗小失(董)卓意,卓拔手戟擲之,布拳捷,得免,而改容顧謝,卓意亦解。布由是陰怨於卓。卓又使布守中閣,而私與傅婢情通,益不自安。」呂布對董卓的暗中不滿,以及內心的「益不自安」,對並、涼兩支軍事力量之間的矛盾來說,更起了直接激化的作用。

    東漢政府中身居高位而又對董卓陰懷不滿如司徒王允等人,他們利用了這個矛盾。《三國誌?魏志?呂布傳》說:「司徒王允以(呂)布州里壯健,厚接納之。」王允是太原祁縣人,太原郡屬於并州,與呂布同「州里」。王允利用了這種同鄉關係,對呂布極力拉攏,目的很明顯,在於假呂布之手以除掉董卓。並、涼兩支軍事力量的矛盾終於激化,王允等人實現了他們的政治圖謀,乘涼州軍大部在關東討伐袁紹等之際,呂布刺殺了董卓。

    雖然李?、郭汜等人繼續掌握涼州軍,並再度控制東漢政府;但這僅是曇花一現,涼州軍事集團最後四分五裂以致瓦解,董卓控制東漢政權,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事業也完全失敗。至於史籍中,如《三國誌》和《後漢書》的《董卓傳》,其所描述的大量殘暴「凶態」的行徑,即使完全事實,對於董卓等人出自當時涼州這樣的地區,而又出自「習於夷風」的低文化層,也不能如舊史那樣據此對董卓簡單地加以否定。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