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幻想三國誌之龍皇霸業

小說博覽 煙火讀史之劉曄(三)(其中部分轉載) 文 / 藍色煙火

    四

    從以上的事例可以看出,作為謀士,雖然劉曄的意見經常不被採納,但事後都能被證明是正確的、有預見性的;作為名士,他的品藻功夫也堪稱一流。這樣一個人物,放到哪兒都是塊金子,都會閃閃發光。的確,自從劉曄加入曹魏集團後,先是被曹操作為心腹留在身邊,在曹操手下然後先後擔任過司空倉曹掾、主薄、行軍長史兼領軍等職務;到了曹丕登基之後,劉曄以侍中之職賜關內侯;魏明帝曹睿時期,他又進爵東亭侯,邑三百戶,並兩次擔任太中大夫,最後擔任了九卿之一的大鴻臚之位。一切看起來都似乎是非常的完美、正常。不過,通過史料上的各種記載卻能發現:雖然劉曄在對外謀略方面幾乎是算無遺策,但對於應付曹魏帝國內部複雜的人事關係卻是一籌莫展,一塌糊塗。他最後的結局也是非常悲慘,是被曹魏君臣合謀算計而死。

    曹丕年輕的時候就非常喜歡打獵,登基之後仍然樂此不疲。鮑勳多次勸阻,惹得曹丕很不滿。有一次,鮑勳再次在曹丕遊獵的時候上表勸諫,氣得曹丕當場「手毀其表而競行獵(19)」。途中曹丕還覺得不解氣,就問身邊的隨從:「把遊獵比作音樂,與八音相比如何?」侍中劉嘩回答說:「遊獵勝過八音。」鮑勳十分氣憤,當做劉曄的面指責劉曄「佞諛不忠,阿順陛下過戲之言……請有司議罪以清皇廟。」

    通過這個例子說明,在魏文帝時期,就已經有像鮑勳這樣秉持正義的大臣認為劉曄是個佞臣了。

    到了魏明帝時期,關於劉曄的負面事例不但沒有減少,反而越鬧越嚴重。這個時期出了三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劉曄因受皇帝寵幸,誣陷陳矯專權。不過後來明帝對陳矯說:「劉曄誣陷你,通過考察,我對你放心了。(20)」

    其次是在魏明帝打算征伐蜀國的時候,朝臣都說不行。劉曄私下對明帝說可以。但出來對朝臣又說不行。中領軍楊暨,是魏明帝近臣,又很看重劉曄,自己不贊成征討蜀漢。在聽取了劉曄告之的不能征討的理由之後,便打算去說服魏明帝放棄征討計劃,並把劉曄所列舉的理由也一併告訴魏明帝。結果把魏明帝也給弄糊塗了,把劉曄召來一問,劉曄是一言不發。事後,劉曄以保守國家機密為由,分別把魏明帝和楊暨都教訓了一通,還胡謅出了一個「放長線釣大魚」的警句,弄得這君臣二人都向劉曄道歉。雖說在此事上劉曄應付自如,但這種小伎倆引起很多朝臣的不滿,緊接著便發生了第三件事情。

    有大臣對魏明帝說:「劉曄不盡忠,善於揣摸皇帝的心思,提出和皇帝一樣的計策。陛下可以嘗試與劉曄談話,而且都反過來問他,如果劉曄提出的意見仍然和所問的相反,那證明劉曄與皇帝的想法相同。如果每次回答相同,就證明劉曄為人的虛偽了。」魏明帝依照而行。結果果然發現大臣所言不假,從此之後疏遠了劉曄。劉曄從此發狂,並因此憂鬱而死。

    最後的這個例子出現在《三國誌.劉曄傳》注引《傅子》,傅玄寫完了這個故事,在後面還加上了一句話:

    以曄之明智權計,若居之以德義,行之以忠言,古之上賢,何以加諸?獨任才智,不與世士相經緯,內不推心事上,外困於俗,卒不能自安於天下,豈不惜哉!

    傅玄認為劉曄玩弄心計,既不與士人接交,又不盡心侍奉皇帝,所以不能安身於天下。陳壽雖然沒有把這個故事寫進劉曄本傳,但是在該傳中也留下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他在介紹劉曄的兒子劉陶的時候,特意寫下了「少子(劉)陶,亦高才而薄行」的句子,這個「亦」字也含蓄地反映出作為史家對於劉曄的看法。

    五

    劉曄,作為後漢三國時期傑出的謀士,為曹魏帝國的發展、建立都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在謀略方面可說是算無遺策,基本沒有出現過什麼錯誤。那為什麼無論是曹操還是後來的曹丕對他的很多良策都不予採納呢?作為曹魏的三朝元老,劉曄卻被一些大臣認為是佞臣,最後被曹魏君臣合夥算計,這又是為什麼呢?筆者認為在大概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其一,這與劉曄的個人背景和時代的大背景有關。劉曄投靠曹操之時,曹操的地位雖然已經穩固,但是他仍然需要利用「奉天子」作為自己專權的一種政治口號,他也仍然需要大批的忠於漢室的士人輔佐,因此身為漢室皇族後裔的劉曄也就理所當然成為了最好的一面旗幟。劉曄的境遇,正是東漢末代王朝從被利用到衰落、最後到滅亡的縮影。劉曄的這個皇室後裔的招牌也就從有用逐漸演變成無用,到最後甚至成為一種累贅。劉鹹?的觀點僅僅只看到了問題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隨著東漢王朝的日益衰落,曹操不需要對忠於東漢的大臣們言聽計從,劉曄已經逐漸成為了一種擺設,當然他的意見和建議也就不為曹操所重視了。

    其二,這和曹魏集團內部激烈的政治鬥爭密切相關。曹魏集團草創、發展之時,曹操尚能唯才是舉,上下一心。但是到了後期,其內部的鬥爭變得越來越複雜,越來越激烈。而到此時,原本跟隨曹操打天下的舊臣們越發變得尷尬。荀?、崔炎被殺,毛?、鍾繇被廢;賈詡「闔門自守,退無私交,男女嫁娶,不結高門(21)」,程昱「自表歸兵,闔門不出(22)」,劉曄本人也是「略不交接時人」。所有的這一切都說明在曹魏集團的中後期,其內部政治鬥爭已經是異常激烈,弄得人人自危,這使得很多大臣或自願或被迫改變自己的生存方式,像劉曄就是一例。劉曄自己曾經說過「魏室即阼尚新,智者知命,俗或未鹹。僕在漢為支葉,於魏備腹心,寡偶少徒,於宜未失也」之類話,就很有代表意義。

    其三,這與劉曄的性格有一定的關係。劉曄為人性格圓滑,善於曲意逢迎,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而不擇手段,雖逞強於一時,但最終不免難逃厄運。正如何焯所言「為帷幄之臣,本之以忠信,持之以慎密,則無敗矣。若窺伺機詐,未有令終者也(23)。」

    (1)見陳壽《三國誌.劉曄傳》,陳壽《三國誌》,岳麓書社2005年7月版,以下未標注出處者,皆引此傳

    (2)何焯《義門讀書記》,中華書局1987年5月版

    (3)方詩銘見《三國人物散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4)司馬光《資治通鑒考異》,見《四部叢刊》

    (5)梁章鉅《三國誌旁證》,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版

    (6)見田餘慶《秦漢魏晉史探微》,中華書局2004年2月版

    (7)見《三國誌.張魯傳》注引《魏名臣奏》

    (8)見《三國誌.賈詡傳》注引

    (9)陳晉《毛澤東點評二十四史.人物精選》,時事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10)余大吉《中**事通史.三**事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年10版

    (11)見盧弼《三國誌集解》,中華書局1982年12月版

    (12)見《三國誌.明帝紀》注引《魏略》

    (13)同上

    (14)見《三國誌.劉表傳》注引《傅子》

    (15)見《晉書.鄭袤傳》,房玄齡《晉書》,中華書局2003年6月版

    (16)見《三國誌.武帝紀》注引《世語》

    (17)見《柳春新《漢末晉初之際政治研究》,岳麓書社2006年1月版

    (18)見《三國誌.楊阜傳》

    (19)見《三國誌.鮑勳傳》

    (20)見《三國誌.陳矯傳》

    (21)見《三國誌.賈詡傳》

    (22)見《三國誌.程昱傳》

    (23)見何焯《義門讀書記》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