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幻想三國誌之龍皇霸業

小說博覽 煙火讀史之劉曄(二)(其中部分轉載) 文 / 藍色煙火

    二

    說起劉曄第一次見曹操,劉曄本傳注引《傅子》中記載了一個比較有趣的小插曲。曹操徵召劉曄、蔣濟、胡質等五個揚州名士。一路上,其他四人為在見面後贏得曹操的賞識,「內論國邑先賢、御賊固守、行軍進退之宜,外料敵之變化、彼我虛實、戰爭之術」,高談闊論,有時徹夜不眠。只有劉曄獨自睡在車中,一言不發。等到見了曹操後,曹操果然問起揚州先賢,敵人的形勢,四人爭相應對,搶先回答,再次接見,還是如此,曹操每次都非常和顏悅色,只有劉曄一言不發。四人都笑話他。時間一長,曹操覺得無問題而停止發問時,劉曄卻說起了不相同的話題,等到曹操領會了就換個話題。這樣的情況出現三次。劉曄認為「遠言宜征精神,獨見以盡其機,不宜猥坐說也」。這幾次談話之後不久,曹操授以蔣濟等四人為令,而授劉曄以心腹之任,每遇到疑難的事,就來信詢問劉曄,最多時一夜數十次。從此,劉曄成為曹魏集團的正式成員。

    曹操在壽春(今安徽壽縣)的時候,當時在廬江境內的陳策,擁兵數萬,拒險而守。之前派去討伐的偏將被殺。曹操咨詢手下的謀士是否繼續。很多謀士認為山高險峻,溝谷深隘,地形上易守難攻,不宜討伐。只有劉曄意見不同。他認為之所以之前的討伐沒能成功,是因為去的偏將資歷太淺,所用的方法不對。劉曄認為此次只要先公佈賞賜條件,然後在大兵壓境,敵人自然也就不攻自敗了。曹操採納了劉曄的建議,結果也正如劉曄事前預料的那樣。曹操也因此任命劉曄為司空倉曹掾。

    獻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征討張魯,已經身為主薄的劉曄隨曹操一起來到漢中(治所南鄭,今陝西漢中東)。山勢險峻難以攀登,軍隊糧草非常缺乏。曹操因此決定放棄進攻,自己帶領軍隊撤退,命令劉曄監督後面諸軍撤出。劉曄認為雖然糧食缺乏,就算是撤退也難免造成軍隊的人員損失,倒不如立即轉為進攻,可以打張魯一個措手不及。在劉曄的堅持下,曹操終於改變了之前的命令,轉為繼續進攻。在戰鬥之中,劉曄還敏銳地察覺到張魯的軍隊由於曹軍的突然變化而潰散,及時通知夏侯?、許褚(7),並迅速取得了戰爭的勝利,平定了漢中。

    從以上的兩個例子都可以說明劉曄是一位料敵於前、長於計略的傑出人才。他的才能應該能夠得到繼續的發揮。但奇怪的是,從此以後在相關的歷史記載中,劉曄在戰爭方面的能力就再也沒有得到實施的機會了,只能是在事後才能證明其正確性了。原因很簡單:曹操乃至後來的曹丕都不聽他的了。

    曹操在取得了漢中之戰的勝利後,劉曄和司馬懿都向曹操建議迅速南下,進攻剛剛拿下在益州立足未穩的劉備。劉曄進言說:「如今我們已經佔領漢中,蜀人望風披靡;而劉備剛剛奪取益州,人心不穩。如果立即大軍壓境,可定能大獲全勝。如讓劉備得到恢復的時間,百姓生活安定,劉備再據守險要,時機就錯過了。現在不攻,日後必成大禍。」但曹操並沒有聽從劉曄的意見。這也就是後來「得隴望蜀」這個成語的由來了。那麼,到底是否應該「得隴望蜀」,乘勝追擊呢?這也成為了一樁歷史公案。筆者淺見:從後來歷史發展的進程來看,劉曄的建議是正確的。曹操沒有乘勝追擊,反倒給了劉備一個重要的喘息機會,結果到了獻帝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已經是羽翼豐滿、再無後顧之憂的劉備傾全力出兵與曹操爭奪漢中。曹操雖率軍親征,但結果是以丟失漢中、損失大將夏侯淵的沉重代價黯然退出漢中。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劉曄的意見是完全正確的。而曹操自己也在退軍後的第七天感到後悔了,這也足以證明劉曄意見的正確性。裴松之也說:「魏武後克平張魯,蜀中一日數十驚,劉備雖斬之而不能止,由不用劉曄之計,以失席捲之會,斤石既差,悔無所及,即亦此事之類也。」(8)毛澤東曾經客觀地評價了一個事件:「曹操打過張魯以後,應該打四川。劉曄、司馬懿建議他打。劉曄是個大軍事,很能看出問題。」(9)

    魏文帝曹丕即位之後不久,曾經下詔詢間群臣分析劉備是否會因關羽之死而出兵東吳為他報仇。很多大臣認為不會。只有劉曄說:「蜀雖弱小,但劉備想奮發圖強,勢必出兵來顯示自己的強大。況且關羽與劉備名為君臣,恩猶父子;如果關羽死了二劉備不能為他報仇,就不能做到自始至終的情分。」後來劉備果然出兵伐吳。

    劉備出兵伐吳之後,東吳很快派遣使者前來表示臣服魏國。當時滿朝大臣紛紛向曹丕表示慶賀。這時只有劉曄一人頭腦冷靜,斷定孫權是假降,等到同蜀漢的戰爭一旦結束,勢必同曹魏反目。同事劉曄提出了一個足以改變歷史進程的建議:乘此良機進攻東吳。但是他的建議沒有被曹丕採納。不久,東吳大敗蜀漢,也就不再理睬曹魏。到這時候曹丕才緩過味了,勃然大怒,準備興兵伐吳。劉曄認為此時的東吳剛剛大獲全勝,上下一心,士氣高昂,這時候去進攻,必然不會成功。這次他的建議又沒有被採納,曹丕於黃初五年(公元224年)出兵東吳。其結果又如劉曄所料,曹丕無功而返。余大吉曾經毫不客氣地指出說:

    吳、蜀再度交兵,使魏國獲得極為有利的難遇的形勢。魏文帝如果採取劉曄建議的方針,乘機進攻東吳濡須和江陵,在魏、蜀的夾擊下,將使孫權、陸遜首尾奔命,陷入極大的被動中……魏文帝處在當時有利得多的地位上,繼續採取這一方針,失去了更有利的選擇,是很大的失算。魏文帝雖然取得傑出的文學成就,戰略上卻不過是一名蹩腳的角色而已。(10)

    魏明帝太和二年(公元228年),公孫淵奪取了叔父公孫恭的權利,佔據遼東。這次劉曄又向魏明帝曹睿建議出兵遼東。劉曄認為:公孫氏割據遼東多年,難以控制,加之世代掌權年代久遠。現在若不誅除,必然為患。應該乘公孫淵新立,立足未穩,派大軍隊兵臨城下,以賞賜招降納順,可不戰而屈人之兵,平定遼東。不幸的是,曹睿也和祖父曹操、父親曹丕一樣,拒絕了劉曄的建議,後來公孫淵終於反叛。

    通過以上的例子可以發現:儘管劉曄提出過很多具有獨到戰略眼光的意見和建議,但是曹氏三代多數多是沒有採納。這是怎麼回事呢?劉鹹?提出過這樣一種看法:「(劉)曄智太強,所料多與操、丕反,而皆驗,故不被重用,非寡交自守將不免矣

    三

    劉曄不僅長於軍事謀略,在人物品藻方面的亦是個中好手。眾所周知,後漢三國時期的人物品藻已經是風靡一時的一種風尚。劉曄本人就是經過著名的人物品藻專家許邵的挖掘,才能名聲鵲起,成為揚州名士的。而劉曄本人也繼承了這一時代的傳統。經他品藻過的人物,其發展的軌跡也能證明劉曄在此方面的傑出成就。

    魏文帝黃初元年(公元220年),蜀漢大將孟達降魏。曹丕對孟達十分器重。「文帝時初即王位,既宿知有達,聞其來,甚悅,令貴臣有識察者往觀之,還曰『將帥之才也』,或曰『卿相之器也』,王益欽達(12)。」孟達與曹丕見面之時亦是「進見閑雅,才辯過人,眾莫不屬目(13)」,曹丕委任孟達擔任新城(今陝西安康西北)太守。面對朝臣對孟達的一片讚揚之聲,劉曄卻不以為然。他認為孟達為人有苟且鑽營之心,仰仗自己的一點小聰明而玩弄心計,將來一定會成為魏國的禍患。不過劉曄的這份清醒並沒有換來曹丕的警覺。果然,數年之後孟達終於背叛曹魏。

    「曹操時期,沛國(今安徽宿縣)魏諷「以才智聞(14)」、「名重當世(15)」、「有惑眾才,傾動鄴都(16)」,朝廷的公卿大臣都和他非常要好。而劉曄見到魏諷之後,立即就說日後魏諷必反。果然在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身為相國西曹掾的魏諷謀反,在曹魏集團引起了巨大震動。有學者認為:「(魏諷謀反案)在關鍵時刻打亂了曹操稱帝篡漢德步驟(17)。」如果當時曹操能夠聽取劉曄的意見,那麼曹魏的歷史也許從此改寫。

    天水冀縣(今甘肅甘谷東南)人楊阜常年鎮守曹魏的西北邊境。又一次曹丕向劉曄問起楊阜的為人。劉曄回答說楊阜有「公輔之節(18)」,也就是有擔任三公的能力和水平。而從楊阜一生的作為來看,劉曄此言非虛。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