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幻想三國誌之龍皇霸業

小說博覽 (轉載)從用人看劉表的身份與氣度 文 / 藍色煙火

    今天終於回到家了,卻發現了一個更?的情況,就是我卷四的存稿最後一部分居然也沒在家裡,搞得卷四無法收尾,已經開始的卷五也無法上傳。

    無奈之下,只能請各位朋友多多海涵,也許卷四要等到八號左右才能更新了。所以煙火特別選了一些讓煙火極為佩服的三國文給各位朋友分享,還請大家多多給面子。煙火也會不遺餘力地天天創作,以便節後能順利接上。

    再次感謝大家的支持與幫助!

    ------------------------------------------------

    劉表在東漢末年也算是位風雲人物。但終其一生,僅能守土自保;身死之後,荊襄八郡即轉手他姓,樹倒鳥散為天下笑。在曹操、劉備、孫權等的光芒下,劉表又實實在在只是一名配角。其中原因何在?

    是因為荊州土地貧瘠、經濟落後?不是,荊州八郡「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財谷如山」;[1]是因為荊州軍事地理位置差、交通不便?不是,正如諸葛亮《隆中對》所言,「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又有長江天險,乃「用武之國」;是因為荊州軍事力量薄弱?也不是,劉表手下不僅有「帶甲十餘萬」,而且「蒙沖鬥艦,乃以千數」[2],擁有一隻強大的水軍。

    劉表有上述的有力條件,但依然碌碌無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劉表步袁紹後塵,廢嫡立庶,使集團內部形成派系,徒然內耗。(袁紹治下有所謂穎川集團與河北集團的對立,而劉表死後,集團內部也分化成劉琦派與劉琮派[3])再加上劉表幼子軟弱無能(即曹操所謂:「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4])、未戰即降,更加速了荊州割據勢力的覆滅。

    但我認為,人才任用上的失敗才是劉表沒有大作為的根本原因。《西遊記》第四回孫悟空曾嚷道:「那玉帝不會用人!」劉表也是這樣,陳壽即說他「有才而不能用」[5],有親身經歷的王粲也說「士之避亂荊州者,皆海內之俊傑也;表不知所任,故國危而無輔」。[6]

    原來東漢末年,中原地區戰爭頻繁,而荊州地區相對較為安定,一時間許多中原的豪右大姓,衣冠士族都舉家南下,落戶荊襄。加上荊楚才俊,荊州可謂群賢畢至,人才鼎盛。

    但劉表又用了多少呢?他能像唐太宗那樣驕傲地宣佈:「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嗎?我們可以簡單羅列兩份名單,比較一下。一份是劉表核心集團的成員,根據《三國誌》、《後漢書》的記載,大概有:南郡中廬的蒯良、蒯越兄弟,襄陽地區豪族,劉表的主要謀臣。從事中郎義陽人韓嵩,別駕零陵人劉先,東曹掾北地人傅巽。襄陽地區豪族的代表蔡氏集團,包括劉表妻蔡氏的弟弟蔡瑁及外甥張允。以及各自擁有獨立部隊的守邊大將文聘、黃祖。可以看出這是一個以姻親關係為紐帶,以襄陽地區豪族勢力為核心的統治集團。另一份是當時荊州地區在野及不被重用的人士的名單。如後來歸附曹魏的司馬芝、裴潛、和洽、王粲、桓階、邯鄲淳、徐庶等;歸附蜀漢的諸葛亮、龐統、魏延、黃忠、馬良、蔣琬、廖化等;以及歸附東吳的甘寧等。以上還只是粗略地列舉,但無論從人數還是成色上,後一份名單者都遠遠超過前一份名單。劉表難道是真眼瞎麼?他是否不思進取,從不吸納人才?

    其實,雖然劉表不曾想吞併天下,但還是有一定的政治野心的。他常常以西伯侯(即周文王姬昌)自居,也想稱霸一方[7],並曾派遣賴恭、吳巨企圖奪取交州地區[8]。但劉表志雖不大但才更稀鬆,對於爭霸,「非不為也,是不能也」。劉表表面上也願意任用人才,但一方面,很多人並不看好劉表的政治前景,來了荊州也有意迴避,並不買劉表的賬,如毛階、杜襲、和洽等[9];另一方面,即使他將人才收於帳下,但由於他的氣度等原因(詳下文),人才並不能得到充分任用,甚至反對他,如張羨[10]。下面想具體分析一文一武兩位人才在荊州的境遇,窺斑見豹,從中分析劉表這個人的身份、氣度及能力。

    首先來看看著名文學家、「七子之冠冕」的王粲在荊州的境遇。王粲是在「西京亂無象」的情況下南下荊州避難的。他和劉表有較深的淵源。首先,他們都是兗州山陽郡高平縣人,是所謂的「邑人」,即老鄉。第二,劉表與王粲的祖父王暢都是漢末的「清流」,王暢是「八俊」之一,劉表是「八顧」之一[11],而且王暢任南陽太守時,劉表還受學於他。恩師的孫子兼同鄉來投奔自己,按理該予以重用吧?但實際是,「(劉)表以(王)粲貌寢而體弱通?,不甚重也」[12]。

    劉表不重用王粲,並且有三個理由。第一個理由是「貌寢」,說白了就是說王粲長得對不起觀眾--太醜了。相貌的妍媸在劉表這類「名士」、「高士」眼中是十分重要的,何況劉表本人就是一個身高一米八幾的帥哥[13]。第二個理由是「體弱」,這不是現代漢語「體弱多病」的那個意思,而是指王粲的氣質柔弱[14](其實王粲是一個內剛外柔的人,暫且不表)。前兩個理由還罷了,關鍵是第三條,「通?」。「通?」也寫作「通脫」[15],裴松之解說道:「通?者,簡易也」,也就是簡慢、曠達、不拘小節。《世說新語.傷逝》說王粲「好驢鳴」,即喜歡聽驢叫聲,這是王粲「通脫」的一個典型例子。這種曠達不羈的作風是與劉表這一類「名士」的固有觀念水火不容的。同樣「通脫」,而且更厲害的還有禰衡,劉表也是先禮遇而後不能容[16]。魯迅先生在那篇著名的演講稿中指出漢末魏初興起的一個時代風尚就是「尚通脫」,並認為那些漢末「清流」之士(劉表恰在其列)「講『清』講得太過,便成固執,所以在漢末,清流的舉動有時便非常可笑了」[17]。作為皇室宗親(劉表為漢景帝子魯恭王劉餘之後)和「清流」、「名士」,劉表心目中的人才應該是姿貌偉岸,神采奕奕,進退有據,篤行達禮之人。換言之,劉表更看重外在「虛」的東西,而不是把能力放在第一位。

    除了《王粲傳》歸納的三個原因外,其實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如前所述,王粲祖父王暢為南陽太守時,劉表曾從其受學。但其實師徒倆的觀念、作風並不相同,劉表還曾吃過一個軟釘子。根據《後漢書.王暢傳》,王暢對南陽當地的豪族勢力是嚴厲打壓的,使當地「豪右大震」;又針對郡中豪族奢靡的作風,王暢以身作則,穿布衣、乘羸馬蔽車,想矯正這種不良風氣。此時劉表卻對王暢進諫,認為王暢作得太過激了,實際上是承認並肯定當地豪族的作風,與其後來在荊州對待當地豪族的態度是一致的,這也是他宗室、「名士」身份的正常反應。但王暢並未接受建議[18]。所以也不能排除劉表給王粲穿小鞋的可能(所謂「外寬內忌」),況且王粲頗有乃祖之風,外柔內剛[19],觀念上與劉表也會有衝突。劉表不重用王粲,他也只好寫寫《登樓賦》這樣的文字發發牢騷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