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幻想三國誌之龍皇霸業

小說博覽 煙火讀史之二--文武雙全的大儒盧植 文 / 藍色煙火

    在翻閱三國這段將星閃耀的歷史時,我們發現,文武雙全的被稱為智將的,更容易被千古流傳。

    我們對周公瑾在赤壁羽扇一揮,檣櫓灰飛煙滅的事跡耳熟能詳,連素來不擅長拍歷史大場面的香港導演都忍不住把它拍成電影,不僅在國內橫掃各大影院,據說在日本也成為了年度最賣座外國影片,可見赤壁和周瑜的魅力。

    我們因張遼在合肥僅用八百兵士便計退孫權大軍的事跡而把文遠將軍推崇倍至。至於《三國演義》中最強的妖人諸葛亮,更是文才武略無所不用其極,內政外戰俱都信手拈來,簡直讓人分不清他到底是謀士還是將軍。

    不過,在一個人面前,諸葛孔明也好,周公瑾也罷,都將會失去顏色。歷史不會因為某部小說而隱藏掉一個人的光彩,應該屬於他的那一頁篇章畢竟不會永遠埋藏於那厚厚的史書當中。

    這個人,便是東漢北中郎將盧植,一個被歷史低估了的英雄人物!

    ----------------------------------------------

    若說文武雙全,的確無人可望盧植項背。

    看到這句話,無論是挺諸葛還是挺周瑜的,也許都會對煙火豎起中指,呵呵仁者見仁,更何況證據也是一籮筐?

    看看諸葛亮吧,說文采,初見劉備時《隆中對》便躍然於紙上,《出師表》更是為千古傳誦。在他身為蜀漢丞相之時,的確也做了很多利國利民的好事;說武略,他先後在新野、博望坡、赤壁三次用火(當然這三次都是羅貫中老先生幫他燒的),一生用兵,幾無敗績(當然歷史上也沒記載過幾次全勝--請注意,是全勝,小打小鬧不算的),也算得上是三國第一傳奇人物了。

    再看看周瑜,羽扇綸巾,風流瀟灑,文采方面雖然沒有太多記載,但「美姿容,精音律」的他應該也不會太差,武略方面更是不得了,赤壁之戰他才是正主,什麼諸葛亮草船借箭和登壇求東風都是子虛烏有。草船借箭是孫權的創意,正因為這件事才讓曹操有了「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感慨,至於登壇求東風,那是封建迷信,不提也罷。可惜周瑜身子弱,死得早,生平事跡也就這麼幾個還算輝煌的了。

    而盧植呢?

    先看看別人對他的評價。

    曹操:故北中郎將盧植,名著海內,學為儒宗,士之楷模,國之楨干也。

    曹操不是一般人,他推崇的人更不是一般人。「名著海內,學為儒宗。」那是說盧植的學問,「士之楷模,國之楨干」是說他的成就。這麼高的評價,放眼三國,也沒幾個人能讓曹操給出吧。

    盧植能讓曹操如此敬重,與他本身經歷有關。他「少時與鄭玄俱事馬融,能通古今學,好研精而不守章句。」他師從當世大儒馬融,而馬融是外戚豪門,平日多排列女伎歌舞於前。盧植侍講多年,也沒有轉過眼珠子去瞧女人,馬融因此也非常敬重他。

    後來,盧植作《尚書章句》、《三禮解詁》。這時朝中開始在太學立《石經》,用來校正《五經》文字。盧植也曾上書提出現在流傳的《禮記》多有謬誤,他以前也曾經用《周禮》等經書來提示其謬誤。而現在他願意帶兩名書生到東觀去校正《尚書》章句,考察《禮記》的得失,從而裁定聖人傳下的經典,勘正各地流布的碑文。後因南夷反叛而擱置。

    一年多以後,他成為議郎,與蔡邕、楊彪等人校勘《五經》,續補《漢記》。而東漢靈帝認為那不是急務,把盧植改為侍中,又遷升尚書。

    光和元年發生了日食,盧植趁機秘密上書,寫下了那篇著名的諫言,共提出八事:

    一是用良,使州郡考核推薦賢良,隨其才而用;

    二是原禁,所有黨錮中人,大多並非其罪,可加以赦免;

    三是御癘,應收葬宋後及其家屬,來安慰屈死的靈魂;

    四是備寇,是指應給足侯王之家的賦稅收入,以防患於未然;

    五是修禮,要廣聘有道之人,攘除災患;

    六是遵堯,是說而今郡守刺史一月數遷不能久任,應按三考升降的定規來審驗其能力,縱然不能做滿九載,最少也要任滿三年;

    七是御下,禁止通過各種關係獲得高官厚祿,應按制度辦理;

    八是散利,天子應把自己的那些小錢那去散給天下,自己是不應有什麼私人儲蓄的。

    這八條高屋建瓴,從各個方面指出東漢時弊,並逐一給出了解決的方案。可以看出,不只是做學問,若論治國,盧植也一點不比號稱第一內政高手的諸葛亮差。可惜漢靈帝一概未予理睬,導致東漢日益衰落,走向滅亡。

    ------------------------------------------------

    文采和治政,盧植都有過良好的表現,而在武略上,他更是不輸於任何人。

    他雖是一介文人,可身長八尺二寸,聲如洪鐘,為人性格剛毅而有大節,胸中懷著一腔救世安民的大志,不愛好辭賦,能飲一石酒之多,與當時無病呻吟的士族文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熹平四年,九江蠻反叛,朝廷四府一致推薦盧植為九江太守(請注意,既是推薦,那看來盧植在這之前就已表現出他的征戰天賦),蠻寇很快便馴服了。

    中平元年,黃巾之亂終於爆發,朝廷四府又一致推薦盧植為北中郎將,征討黃巾。對盧植來說,他生命中最輝煌的戰績就在此時出現。他率領北軍五營,連戰數陣打敗張角,斬獲一萬餘人,這可是個極大的勝利。而後張角敗走廣宗,盧植又築圍挖塹,製造雲梯,很快就能攻破廣宗。可就在這時,靈帝派宦官左豐來觀察敵情,而盧植不願意賄賂左豐,左豐便因此懷恨在心,回京打了盧植的小報告。靈帝大怒,抓捕盧植等候處置。後來車騎將軍皇甫嵩討平黃巾,盛讚盧植的行軍方略,說就因為他採用了盧植的規劃謀算,才能大獲全勝。朝廷因此就在當年恢復了盧植的官,又任為尚書。

    董卓掌權後,大會百官於朝堂,提出要廢立新帝。百官無人敢說話,這時又是盧植站了出來強烈反對。董卓大怒,休了會並想殺害盧植,後來因為蔡邕的力保才暫停了殺他的念頭,只是免了盧植的官。

    後來盧植以老病求歸故里,又認為董卓不會這麼輕易放過他,於是就從軒轅出走,這是他最後一次正確的判斷。董卓果然派兵追來,追到懷縣卻找不到他的影子,他這才有機會在幽州上谷郡安度晚年。死的時候囑咐兒子把他薄葬在土穴中,不用棺槨,只用布帛裹身就可以了。

    當然盧植的貢獻不止於此,他還教出了兩個名動天下的學生--蜀漢昭烈帝劉備和白馬將軍公孫瓚,這二人對歷史的推動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這在以後的煙火讀史中會詳細討論。

    ----------------------------------------------

    煙火曰:

    盧植大才,而又忠義果敢,文武皆通,實為治世之良才,可惜始終未遇明君,要不然也不知是否也能成為管仲鮑叔牙之流?

    惜哉,惜哉!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