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幻想三國誌之龍皇霸業

小說博覽 煙火讀史--東漢致命一刀:外戚pk宦官 文 / 藍色煙火

    東漢滅亡的原因,眾說紛紜:有帝王的昏庸(桓靈二帝早已是昏君的代名詞)、諸侯的強大(先不說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就算是如袁紹、孫權、劉備等,也早已不鳥獻帝這個朝廷)、天災**(東漢末年災難不斷,瘟疫盛行,到三國時期人口已不及漢朝鼎盛時期的十分之一),還有黃巾軍在旁邊踹了一腳,總之是幾乎所有倒霉的事全碰上了。然而,給了東漢原本就已脆弱不堪的朝廷致命一刀的,還是持續了幾十年的宦官與外戚之爭。

    東漢末年,一共封了兩位大將軍,一是竇武,另一個就是何進。這兩個人有著很多的相似之處:都是外戚,竇武的大女兒是桓帝的皇后,而何進同父異母的妹妹是靈帝的皇后;都曾擁有無與倫比的權勢;都和宦官為敵,也都曾佔據上風;最後都慘死與宦官的手中,沒有善終。

    竇武字游平,是扶風平陵人,年輕的時候以儒家學術和品行著稱,曾在大湖中教學,不過問政治,瀟灑飄逸,名揚關西。到了延熹八年(165年),他的大女兒被選為貴人,這才入仕被封為郎中,一年內被連續封為越騎校尉,槐裡侯,食邑五千戶,第二年又任為城門校尉,也算是平步青雲。在他任職期間,徵召名士,清廉自律,不收受賄賂,妻子兒女的生活也只是飽暖而已(可見當時堂堂五千戶的食邑也只能支持一家人的溫飽)。當時羌族侵犯擾亂,又有天災,民眾忍饑挨餓,他就把皇上皇后的賞賜散發給太學的學生,更是在道路上用車拉著飯食,施捨給災民。

    後來忠臣名士李膺等被宦官誣以結黨之罪下獄,又是竇武上書桓帝,痛斥宦官為「饕餮」,應把他們「以次貶黜,案罪糾罰」。桓帝雖未答應,卻還是把李膺等人放了出來,避免更多的人死於黨錮之禍。

    待到桓帝駕崩,靈帝即位,竇武被加封為大將軍,掌握朝廷機要。這時他已有翦除宦官之意,太傅陳蕃也素有此心,兩人合謀,起用李膺、杜密等人,任以要職,共定計策。天下士人聞風振奮。而竇武的權勢也達到了頂峰。可惜當他向自己的女兒竇太后表達誅殺宦官的決心的時候,竇太后猶豫未決,導致時間拖延,機會喪失。

    到了八月,太白星出現在西方,表示有奸人在君主身邊,應加以戒備。竇武開始著手準備,先把心腹安排在京城要職,而後奏請抓捕宦官曹節等人。但就在這個看似快要大功告成的時候,命運的天平卻忽然倒向了宦官那邊。

    那天晚上,竇武把準備好的拘捕宦官的奏章留在了宮中,回府休息。不幸的事情發生了,這份奏章卻先被宦官朱?看到,真不知道這麼重要的東西竇武為什麼沒帶在身邊。朱?看完奏章後破口大罵:「宦官中胡作非為的,自然應該誅殺。但我們這些人又有什麼罪,為什麼要趕盡殺絕?」而後連夜召集親信十七人,歃血為盟誅殺竇武。曹節聽到後,「驚起」,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劫持太后,恐嚇靈帝,關閉宮門,搶奪印璽,並命人持符節捉拿竇武。

    竇武看到捉拿他的詔書,絲毫不理會,飛馬趕到步兵營,集結北軍五校兵士數千人,聲稱「宦官造反,盡力討伐他們的封侯重賞!」可這樣一搞,就鬧大了。在京城集結重兵,當時就把靈帝嚇得不輕。他當即派王甫、張奐等人率領虎賁、羽林等營軍士數千人出宮列隊,與竇武對陣。王甫看到自己部隊聲威大盛,於是派人對竇武的軍隊大叫:「竇武造反,你們都是禁軍,應當守衛皇宮,為什麼要跟著反賊呢?先降者有賞!」京城禁軍本來就有點害怕宦官,聽到這些話,就開始有人叛逃到王甫陣營。從清晨到早飯時,竇武身邊兵士已經所剩無幾。看到這種情況,竇武和他侄子竇紹想要逃走,卻被眾軍包圍。困頓之下,二人只有『自殺』,他們的腦袋被割了下來掛在洛陽都亭,「宗親、賓客、姻屬,悉誅之。」一場轟轟烈烈的鬥爭就以宦官的勝利降下了帷幕。

    據說竇武的母親在生他的時候同時還生下了一條蛇,後來把蛇送到了樹林裡。後來竇母去世,在辦喪事還沒下葬之時,有一條大蛇從草叢中爬出來,逕直來到發喪之處,用頭撞擊棺木,涕血交流,仰俯彎曲,看似十分哀傷的樣子,過了一會才離去。當時就有人說這是竇家敗落的徵兆。

    上面的理由比較唯心,那我們就唯物地辯證一下竇武失敗的原因。總結起來就是四句話:錯失良機、粗心大意、手無兵權,還有一句就是:萬無一用是書生。

    為什麼是這四句話,我們最後再講,因為到後面我們就會發現歷史是多麼的相似。

    再看何進,東漢最後一位大將軍。

    何進字遂高,南陽郡宛縣人。光和三年(180年),他的異母妹妹被封為皇后,他也跟著被召入朝,封為侍中、將作大匠、河南尹。

    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何進被封為大將軍,率左右五營兵士屯守都亭(就是竇武叔侄的腦袋被懸掛的地方,現在想來那裡的血已被洗淨,那夜的變故也已逐漸被人忘卻),以鎮守京師。黃巾軍黨徒馬元義謀劃在洛陽起事,是何進及時發現了他的陰謀,並因此被封為慎侯。

    當時靈帝設置西園八校尉,以小黃門蹇碩(又是宦官)為上軍校尉,同時又任命他為元帥,連何進這個大將軍都在他的管轄之內。

    蹇碩雖然在宮中掌握兵權,但還是畏懼何進,於是就上奏靈帝要求何進西征韓遂,其實就是想把何進調離靈帝身邊,好進一步加大自己的權勢。在和蹇碩連成一氣的宦官們不斷吹風下,靈帝竟真的答應了蹇碩的奏章。不過何進也不是個省油的燈,立刻推脫說軍隊目前沒有齊整,委託袁紹到徐、兗兩州徵兵,就是想要拖延時間,而靈帝竟也答應了。一個回合下來,雙方都沒討得好去,不過樑子倒是越結越深了。

    當初,何皇后生皇子劉辯,王貴人生皇子劉協。群臣請求冊立太子,可靈帝認為劉辯「輕佻無威儀,不可為人主」,但何皇后受寵,何進又握有大權,所以一時間無法定得下來。

    到了中平六年(189年),靈帝病重,把劉協托付給了蹇碩(明眼人都知道為了什麼)。這一年的四月十一日,靈帝在南宮嘉德殿駕崩,當時蹇碩在後宮,看到靈帝去世,就想趁此機會誅殺何進,擁立劉協登基,於是便叫人去請何進入宮商討機要。偏偏朝中司馬潘隱和何進是至交好友(不知道是不是歷史上的無間道),在宮外迎接之時用眼神示意何進危險,何進大吃一驚,撥馬便回,才算是撿了一條性命。

    四月十三日,太子劉辯登基,母親何皇后尊為皇太后,改年號為光熹元年。接著封劉協為「渤海王」,擢升後將軍袁隗也就是袁紹的叔父為太傅,與何進共管宮廷機要。

    何進在鬼門關外走了一圈之後立刻秘密準備報復。袁紹趁機規勸何進把蹇碩等這些宦官一網打盡。袁紹家裡的背景還是很強的,從曾曾祖父袁安到曾祖父袁敞再到祖父袁湯再到叔父袁隗,無一不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因此才有家門「四世三公」之說。何進採納了袁紹的建議,並提拔了包括荀攸等一批人,逐漸控制了朝廷的各個部門。

    四月二十五日,何進命黃門令逮捕蹇碩並立即處死,把蹇碩控制的部隊全都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

    五月六日,何進將自己的政敵驃騎將軍董重逮捕並免職,董重『自殺』。

    六月七日,董太皇太后因憂慮恐懼而突然斃命,同時宮內也有傳言說董太皇太后是被何進逼得去『自殺』的,且不管傳言是真是假,倒也獲得了大多數人的信任,自此何進也就失去了人心。

    八月二十五日,何進前往長樂宮,晉見妹妹何太后,要求誅殺全體宦官中常侍。張讓等派人在宮外偷聽,得知自己危在旦夕,決定反擊自救。他們於是率領黨羽數十人,手執兵器,從側門進入,在殿內埋伏。等到何進出來,張讓告訴何進皇太后再次召見。何進沒有提防再度入宮,被尚方監渠穆擊斬在嘉德殿上。一代權臣就因為自己的衝動和愚昧,落得了如此下場。

    得知何進的死訊,袁紹和他的弟弟袁術和何進的部屬吳匡、張璋等直接進攻宮門。攻入北宮後,立刻關閉宮門,不論老幼,只要是宦官,一律格殺勿論,前前後後共有兩千餘人被殺,無一倖免。接著,袁紹更命將士爬上北宮的正南門端門,攻入寢殿。

    八月二十七日,張讓等困窘無策,於是裹挾皇帝劉辯和已被改封陳留王的劉協,一行數十人,往北方逃命,最終在黃河邊被追上投河自盡。到此,一場動亂才算是告一段落。

    在這驚心動魄的四個月裡,袁紹曾經三次勸說何進要對宦官速戰速決,斬草除根(這個時候的袁紹的確是個人才,只是後來權力大了,**膨脹,導致昏著迭出),可不是被何太后駁回(可參見竇武的事跡,同樣是喪失機會的主要原因),就是何進自己猶豫不決而風聲外露,從何進死後袁紹等人的表現看,當時若想除去宦官可以說是易如反掌,可大好機會就被這樣白白浪費。

    若是總結何進失敗的原因,同樣也是四句話:錯失良機,粗心大意(這兩句和竇武相同),手握兵權卻孤身犯險(這一點竇武比他不幸,他比竇武更不值得原諒),最後一句是:何進是個粗人。

    竇武不管怎樣,名聲很好,有想法有抱負有計劃有思路,能用人會用人,可惜始終沒有掌握一支忠於自己的部曲,導致被鎮壓敗亡;何進有權有勢有兵,卻不知如何去用何時去用,有袁紹等名士卻無法聽從他們的建議,手裡拿了一副好牌卻被人偷了雞,敗了也是活該。

    不過,外戚與宦官的爭鬥本身還不足以讓東漢這個龐大的帝國滅亡,只是這幾十年的鬥爭帶來了另一個致命的後果,那就是:皇權旁落!

    再看一下竇武的失敗,他並不是敗在自己實力太弱,而是敗在沒有掌握皇帝這張王牌。那時的情況是,皇帝在誰手裡,誰就是正義的一方;誰敢和這一方作對,誰就是邪惡的,是叛逆。這也就是為什麼從清晨到早飯這短短一兩個時辰的時間,竇武幾千兵士幾乎走光的原因。那時雖然是太后臨政,但皇帝的意義和價值依然有目共睹。

    可到了何進時期,尤其是劉辯登基之後,皇帝就再也無法施加任何影響力。若非如此,袁紹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進攻皇宮。若是換作以前,他早已被當成蒼蠅一樣拍死,哪還有誅殺數千宦官的威風?再到後來董卓專權(這也是何進的「好主意」,放老虎進來捉狼,狼沒捉到,老虎咬人更凶,此段過程會在後面的煙火讀史中提到),獻帝更是連屁都不敢放一個,形同虛設。

    中央再無集權之人,各地自然各自為政,為了利益相互討伐,如此下去,天下又如何不亂?於是才有了袁紹、曹操、孫權、劉備、劉表、袁術……,才有了長達近百年的三國時代。

    外戚與宦官的鬥爭,像一把雪亮的鋼刀,插入遍體鱗傷的漢朝的心臟,讓這個巨人轟然而倒,再也沒有站起來。華夏大地,自此烽煙四起,百姓塗炭,數百年的黑暗時代就此來到!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