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代漢

小說博覽 第252 天下一盤棋,淮南我稱王(五) 文 / 傅戍己

    第252天下一盤棋,淮南我稱王(五)袁術之死

    耳聽蕭言願意傾力協助袁術北歸,袁茉兒不禁瞪大雙眼,且驚且喜:「真的?」

    「比真金還真。」蕭言笑道。

    袁茉兒托起下巴陷入沉思:「那……」

    「巢湖雖與壽春交惡,卻始終維持信使往來,回頭茉兒你與他們好好談談,只要咱父親同意棄軍北歸,我就拚死為他殺出一條血路。只是你也別有太多希望,我總覺得這只是我一廂情願的想法,咱父親不會答應。」蕭言說。

    袁茉兒表示不信:「我父親我清楚,他會答應的。」

    建安四年六月初一日,蕭言通過袁茉兒向壽春傳遞和平信號,說是巢湖願意傾力護送袁術北投袁紹。奈何巢湖一腔好意不出意料石沉大海,袁術哪裡根本不曾傳來丁點回音,令袁茉兒既鬱悶又傷感:「父親究竟有什麼放不下的?」

    ======

    視角轉至袁術身上。

    建安四年五月二十三日,袁術北越淮河,試圖借勢袁紹收降汝南郡,誰料袁術收降本家未果,反而為汝南郡當地大族所拒。此後,袁術不甘心失敗,索性留軍淮北,孜孜不倦勸降汝南郡、譙郡,說是本家所在,總會有幾個忠臣。可惜,袁術還沒有等來汝南郡忠臣投效,北方已經傳來消息,劉備、朱靈、路招大軍進至陳郡,向汝南郡殺氣騰騰撲來。袁術數萬大軍,士氣低落,畏戰至極點,聞聽劉備即將攻來,當夜就誘發一次營嘯事件。

    窮困之間,袁術又想起昔日部下陳簡,於是南渡淮河,進軍安豐縣。話說,建安三年四月,巢湖與壽春有成德之戰,當時陳簡一恨袁術衰弱,二恨袁術賞罰不公,趁著袁術兵敗成德縣,攜軍奔向大別山,宣佈自此脫離袁術。而後壽春日漸困窘,袁術屢屢遣使招降陳簡,說是前錯純屬偶然,懇請念及袁術舊日恩惠,重歸壽春。豈料,陳簡自從攜軍入駐大別山山脈,借助連綿山脈挾持山邊縣鄉,糧草充足,舊日精兵底氣漸漸恢復,不久更是蠻橫搶了北廬江郡,日子過的比壽春袁術強十倍,勢強的陳簡怎會屈從勢弱的袁術?陳簡前時業已三番五次拒絕袁術,此時更是果斷拒絕接納袁術,遣軍入駐安豐縣,威脅袁術再敢向前進軍,他們就主動發起攻擊。

    耳聽陳簡傳來威脅軍書,袁術沒有暴跳如雷,而是閉眼長呼一口氣:「傳令,回軍壽春。」

    向北有劉備,向西有陳簡,向南有蕭言,向東有陳登,四面包夾,當真是插翅難飛,可比於數百年前項籍垓下之圍。近之袁術不可依,遠之袁紹不可盼,袁術軍中部將漸漸滋生效仿陳簡心思,自安風縣回軍壽春途中,逃兵漸漸越來越多。

    時至建安四年六月十一日,袁術獨子袁耀終於忍耐不住,聯合一批官吏逼問袁術:「北有劉備,西有陳簡,北上路絕,何不東歸?妹妹前時傳來消息,說是巢湖蕭言有意助我東歸,父親大人何不……」

    「滾,你這逆子給我滾!」沒等袁耀把話說完,袁術已經撈起一卷竹簡向他砸去。

    「砰」袁耀避之不及被袁術砸的實打實,一時齜牙咧嘴起來。少年以俠氣聞名京師的袁術,人雖老邁,手勁仍存,這一竹簡砸的當真不輕。袁耀秉性懼父,此時看到袁術暴怒異常,連忙逃走。但是,袁術能將袁耀一卷竹簡砸走,卻砸不走數萬大軍低落士氣。袁耀此番勸諫雖然未能稍稍影響袁術,卻在袁術軍中掀起一朵朵浪花,當天夜晚,袁術帳下無數核心將領官吏集聚一處,懇請袁耀率領眾人,再次勸諫袁術,逼著袁術採納蕭言海上北歸建議。

    建安四年六月十二日,袁耀統帥文官武將向袁術逼宮。一反昨日暴怒,袁術冷眼掃視群屬,繼而又向袁耀招手:「過來。」

    袁耀膽戰心驚走至袁術身邊,唯恐袁術再突然揍他一頓。袁術盯著袁耀許久,神情時而失望時而欣慰,最終拍拍袁耀肩膀:「耀兒長大了!」

    繼而,袁術回視群屬:「你們先退去吧,一切明日再說。」

    群屬一一退散。袁術本欲囑咐袁耀一番,但是想了想,又向袁耀揮揮手,頹然說道:「耀兒你也退下吧!」

    伴隨袁耀離去,軍帳一時空曠起來。袁術捧起一柄平素最喜愛的百煉寶劍,然後拔劍出鞘,隨手丟落劍鞘,雙手緊握寒光。左手細細擦拭劍刃良久,袁術突然將劍刃橫在頸間,仰首悲歎:「英雄末路,壯志難酬,烏江項籍,亦是如此乎?」

    劍刃輕觸脖頸,帶起一道鮮紅血絲,袁術皺了皺眉頭,忽然將寶劍投擲地上:「大丈夫豈能自裁乎?」

    話音未落,袁術臉頰突然泛起一絲嫣紅,繼而咳出一口心頭血……

    建安四年六月十二日,袁術突然咳血不止,未幾陷入昏迷。十二日深夜,袁術從昏迷中醒來,仰天大呼一聲「袁紹我不服你」,而後劇烈咳血,再度陷入昏迷,從此再也沒有醒來。

    盡殺雒陽兩宮宦官,與袁紹南北分治的一代軍閥袁術,就此落下帷幕。

    建安四年六月十二日後,世間再無小袁將軍。

    袁術猝然吐血而死,致使袁術軍陷入深層次混亂。昔日壽春之局雖然困窘,但是有袁術威望在,總歸是一方勢力;今日袁術倉猝去世,數萬大軍頓時失去心骨,崩潰即在當前。袁術既死,其獨子袁耀當仁不讓站出來,形式上繼承袁術權力,袁耀一邊置辦喪事,一邊提出自己意見:「南北兩袁合一是我父親夙願,前時巢湖已經傳來消息,蕭言願意助我北歸。因此,我準備先將父親火化,然後捧著骨灰前往冀州,待堂叔入主中原後,再遷墓汝南郡,諸君以為如何?」

    袁術眾屬吏面面相覷,寧無一人當面表示支持,哪怕昨天他們還在擁護袁耀。卻是袁術在與不在,等同天翻地覆變化,袁術雖然屢敗屢戰,但是十數年來積累起的聲望可以比肩袁紹,即便袁術一人獨歸冀州,袁紹也少不得分給袁術一州之地,但是袁耀呢?袁紹最多照顧照顧袁耀本人罷了,至於袁術屬從,愛滾哪滾哪裡去!激烈奪權的袁紹帳下,怎會有他們一群敗犬的位置?再者,有袁術在,壽春數萬大軍軍權他們觸摸不得,現在袁術已死,數萬大軍軍權豈不是由他們分配。至於袁耀,年紀輕輕,又久在袁術身邊,下面軍卒誰認得他?

    此一時,彼一時。

    袁術眾屬吏暗中盤算一般,決定罷免袁耀,推舉袁術從弟袁胤為主。袁胤與袁術同族,曾經擔任過丹陽太守,雖然沒有什麼能力,卻擁有深厚資歷,當得起袁家老臣,袁術眾屬從如果以袁耀年輕為藉口,推舉袁胤督政,卻是誰也無話可說。好似往年孫堅遇難襄陽,其屬從部將不是親迎孫堅長子孫策,而是立時推舉孫堅侄子孫賁為主,亦是這般心思。與袁耀不同,袁胤代表老臣勢力,堅決反對借路巢湖:「蕭言本是賊子出身,抄略郡縣,為盜一方,豈能輕信?再者,蕭言只送大臣不送戰兵,其目的不言而喻,他是準備兼併我軍,繼而一統淮南郡,為禍揚州。我等都是朝廷大臣,尾隨將軍南征北討,功勳無數,怎可聽命於一位盜寇起家的毛頭小子?」

    因袁術突兀去世,數萬大軍分為袁耀、袁胤兩派,而兩派相爭不過一日,根基淺弱的袁耀就已迅速告以失敗。袁耀忿恨不已,既惱怒袁胤奪權,又恨他們不願借路巢湖,詰問道:「諸君既然不願借路巢湖,那將如何北歸?」

    袁術眾屬吏笑道:「陳簡、劉備、蕭言之所以敢逆擊壽春,是因為將軍與袁本初交惡,認為袁本初口上說得再好,心底也容忍不得將軍。今時將軍既然不幸去世,兩袁徹底合一,他們再敢討伐我們,等同冒犯袁本初威嚴。另外,袁本初雄霸河北四周,民戶千戶,不日即將揮軍南征曹操,待曹操即將崩潰之時,我等再同盟陳簡、蕭言、孫策、劉勳等人,聯軍殺向汝南郡,一舉搗毀曹操老巢,立下不世功勳,豈不好於今日狼狽北歸?」

    「廬江太守劉勳,好名好義,我軍如果前去歸依,一則可使其制霸揚州,羈縻孫策;二則可解巢湖威逼之迫。我等前往廬江,劉勳必然善待我等,而後袁本初擊敗曹操後,我等亦可勸其籌建淮南聯盟。如此,退可自保,進可取功,才是完全之策,公子還是年幼,不知老成謀國之術。」

    袁耀雖然忿恨袁胤奪權,卻亦覺得歸依劉勳未必不是上上之策,只是他隱隱覺得事情有些不妥,廬江拚搏哪有直接前往冀州安全。袁耀一念至此,表面緘默,暗中逕自去找他母親,問問他母親有何意見。袁母又與袁耀不同,袁母也不說袁胤、袁耀誰對說錯,只是吩咐袁耀從此禁口慎言:「壽春數萬軍權,現在不由我掌握,你逕自說話挑戰他們威嚴,純屬直言取禍,與其身死族滅,不如靜待未來時機。我是袁術正妻,你是袁術獨子,身份獨特,無論是袁胤歸依廬江,還是孫策、蕭言稱霸江淮,抑或袁紹兼併天下,他們總要給你父親幾分面子。」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