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代漢

小說博覽 第248 天下一盤棋,淮南我稱王(1) 文 / 傅戍己

    第248天下一盤棋,淮南我稱王(1)公孫瓚、袁紹、曹操,中原河北

    步騭總歸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吳中三傑」,蕭言原準備由他親自招攬步騭一番呢,哪想羅賁竟然因為衛旌鬧出這樣的事兒來。蕭言懶得插足尷尬,立時更改心意,改派歷史上與步騭和睦並稱的諸葛瑾前去招攬、說服——他們倆應該能說上話吧。

    目送諸葛瑾退去,蕭言正欲最後一次核檢巢湖擴軍方略,貼身丫鬟鸞鸞突然疾步遞來一張紙條:「淮北傳來消息,公孫瓚死了!」

    公孫瓚死了!

    年前,繼曹操大舉進軍徐州呂布之後,袁紹向公孫瓚求和不得,索性盡出全軍圍攻易京,試圖畢其功於一役。可惜公孫瓚久在冀北,根基深厚,遠非呂布所能相比,袁紹圍攻公孫瓚數月,儘管斬獲不少雜魚,卻始終奈何不得公孫瓚本部。

    也是公孫瓚貪心,易京堡壘防禦戰之餘,竟又幻想聯盟黑山賊張燕,使張燕截斷袁紹後路,自己則率軍猛攻袁紹本營,前後夾擊,一戰全殲冀州兵。張燕所率黑山賊儘管呼嘯太行山脈,但是山賊就是山賊,玩山地游擊戰還行,玩平原大決戰那是純屬找死。袁紹不但迅速擊潰張燕所謂援兵,更獲取公孫瓚裡應外合計策,袁紹於是將計就計,引誘公孫瓚出擊,擊潰公孫瓚本部。易京伏擊戰之後,袁紹軍士氣如虹,公孫瓚軍人心惶惶。此消彼長之下,易京局勢日益嚴峻,公孫瓚自覺萬事不可為,於是盡殺姐妹、妻兒、幼子,乃後引火**,寧死不肯跪見袁紹。

    自漢獻帝初平二年(西元191年)公孫瓚出兵冀州,至漢獻帝建安四年(西元199年)公孫瓚**易京,公孫瓚與袁紹對戰八年,八年間紛紛擾擾……

    無論如何,公孫瓚終是死了!

    河北之爭,爭在冀州;冀州之爭,爭在袁紹、公孫瓚。公孫瓚既死,袁紹自然成為冀州唯一霸主,河北唯一霸主。公孫瓚舊有勢力死的死,散的散,降的降,徹底併入袁紹帳下,或許有些人另有異心,但是在袁紹一統河北強勢下,他們根本翻不起浪花。

    兼併公孫瓚完畢,袁紹又重點部署河北邊疆,羈縻雜胡。

    卻說,太平道黃巾之亂掀起漢末混戰序幕,北方匈奴、鮮卑、烏桓亦趁機騷亂邊疆,公孫瓚即是以征討雜胡起家,先遷騎都尉,再升中郎將。因公孫瓚鐵腕強權邊疆政策,袁紹掌權冀州後,反其道而行之,遣使通好烏桓、鮮卑,與之聯盟,共攻公孫瓚。

    烏桓前代首領為丘力居,亦是烏桓叛亂髮起人,是當年公孫瓚主要對手之一。適逢漢末亂世,公孫瓚心懷異心,養寇以自重,征剿烏桓、鮮卑時常常不盡全力,敵強時他也強,敵弱時他也弱,簡直是借此練兵、養兵。公孫瓚掌兵北疆以來,雖然屢屢擊敗丘力居、張舉,卻從來不肯接受投降。而後,漢朝廷財政危機,嫌棄公孫瓚連綿用兵,所以不顧公孫瓚異議,強勢派出宗室元老劉虞入主幽州,為幽州刺史。劉虞到任幽州,即時更改邊疆政策,一邊接受烏桓投降,一邊縮減公孫瓚軍費,這也是劉虞、公孫瓚兩人矛盾衝突之始。劉虞接受烏桓的投降,不是無條件和平,其中有許多附加條件,譬如叛亂首罪:劉虞雖然沒有追究烏桓首領丘力居罪責,但是要求類如張舉等烏桓叛亂主謀必須處死。劉虞軟刀子政策,引發烏桓內部不少混亂,丘力居不久也留下幼子樓班,莫名其妙壯年逝世。

    此後,劉虞扶持樓班成為烏桓之主,並令丘力居從子蹋頓秉政,總領烏桓三部。又過數年,公孫瓚攻略冀州慘敗後擒殺劉虞,兼併幽州,袁紹即時趁機遣使幽州,借助替劉虞復仇名義,主動聯盟烏桓三部,使公孫瓚不得穩居幽州。袁紹此番大舉圍攻公孫瓚,烏桓亦是奉命盡出其軍相助。

    剿滅公孫瓚之後,袁紹固然成為河北霸主,但是烏桓也因為袁紹往年支持深深扎根幽州遼東,形勢極其嚴峻。袁紹雖然結盟烏桓,卻也不願烏桓威脅邊疆,影響他攻略中原。剿滅公孫瓚同時,袁紹籍借軍威當場宣佈:烏桓助朝廷剿滅叛賊公孫瓚有功,特封蹋頓、難樓、蘇僕延、烏延為單于。單于本是匈奴首領尊稱,而後流傳鮮卑、烏桓,袁紹分封四人為單于,尊是尊了,但四人品秩相同,再加上還有一位沒有實權的樓班,卻是實實在在的分割烏桓,製造矛盾。烏桓眾頭領尚未來得及發表意見,袁紹又拔出利劍,一邊熱切讚歎烏桓騎兵精銳,一邊說冀州缺乏騎兵突擊,所以:遵循漢家慣例,烏桓精騎而後將全部編入袁紹軍中。

    寵其名王而收其精騎,袁紹籍借兼併公孫瓚餘威,不但瞬間瓦解烏桓帶來的邊疆壓力,更收攏一批烏桓精銳騎兵,軍力越發雄厚起來。

    兼併公孫瓚,羈縻烏桓,入駐幽州,勸降黑山賊之餘,袁紹又遣使傳訊并州、青州、兗州、豫州、司隸。攝於袁紹剿滅公孫瓚餘威,并州瞬間投誠,甚至主動請求袁紹遣軍入駐并州;張燕雖然堅決抵.制袁紹,但是許多黑山賊懼怕袁紹全力征討,態度變得模糊起來,委婉拒絕張燕軍令……

    公孫瓚已死,袁紹出軍再無後慮。關中混亂,并州歸心袁紹,青州亦為袁紹所據,中原門戶向袁紹一展無遺:既無地利,又無強軍,稱霸中原的曹操如何對待兼併公孫瓚的袁紹?沒人看好曹操,眾人關注的是袁紹能不能和平兼併曹操,曹操能夠頑強抗爭到何種程度。

    建安四年三月末,袁紹剿殺公孫瓚,兼併冀北、幽州,漢末中國形勢再度一改:袁紹已經制霸河北,足踏四州,劍指中原,河南、關西各路軍閥還有必要再兼併嗎?

    就在漢末諸侯震驚袁紹剿滅公孫瓚關鍵時刻,曹操給出自己的選擇!

    案:呂布素與張楊相善,呂布秉政徐州時,張楊屯軍司隸河內郡。曹操、劉備、蕭言、陳登兵圍下邳時,張楊顧及舊情,準備出兵許縣,逼迫曹操退軍。奈何張楊御下不嚴,救援呂布未果反被屬下楊丑斬殺,未幾楊丑又被張楊親信眭固所殺。眭固掌權河內郡時,呂布已經身死燈滅,曹操一家獨大中原,眭固為求活命,為求富貴,即時遣使投誠袁紹,說是願為袁紹馬前卒。再說曹操,其撤離徐州,復又將矛頭對準眭固。就在曹操勒令進攻眭固時,河北傳來袁紹斬殺公孫瓚,一統河北的消息。河內郡在黃河之北,更與袁紹大本營冀州魏郡鄴縣只有三百里地路,倘若袁紹精騎突擊,最多不過兩三日路程。袁紹正式一統河北,威勢大振,眭固自稱歸降袁紹,曹操還打不打?

    打!

    曹操一點猶豫也沒有,即時給出答案:打,不但要打,還要打的堅決,打的漂亮。

    就在冀州為袁紹斬殺公孫瓚歡呼時,曹操命令曹仁、史渙、徐晃、於禁等核心軍將,集聚所有精銳騎兵,越過黃河,飛速殺向眭固。建安四年四月,曹操精銳精兵以迅雷不及掩耳速度出現在眭固面前,根本想不到曹操有膽進攻自己的眭固立時被曹操精銳騎兵殺的大敗,而眭固本人亦死於此戰。襲殺眭固之後,曹操精銳騎兵毫不戀戰,又回馬殺向射犬城,與曹操主力合兵,並快速攻陷射犬,擒獲河內郡主要官吏。

    袁紹斬殺公孫瓚聲音還未散去,已經傳來曹操攻陷河內郡,襲殺眭固消息。

    眭固死於何處?袁紹大本營鄴縣數百里外!

    眭固又是何人?忠於張楊,斬殺楊丑,宣佈歸降袁紹之軍閥!

    曹操遣軍在鄴縣數百里外襲殺眭固,幾乎是當面一拳砸在袁紹臉上!曹操用行動表明自己態度:曹操.他不會主動投降,袁紹若想入主中原,必有一戰;袁紹外雖強悍,其實就是紙老虎,眭固雖在鄴縣三百里內,我曹操說殺他就殺他。

    不得不說,曹操襲殺眭固這一記狠拳,來得非常及時。

    許多三心二意,準備投歸袁紹的小軍閥,從中看到一絲不和諧:眭固離袁紹那麼近,尚且被曹操襲殺,我呢?還是等等吧,等袁紹、曹操兩人徹底分出誰勝誰負,我再宣佈站在誰那一方。當然,曹操之所以能夠襲殺眭固,是因為袁紹大軍尚在冀北收編公孫瓚餘部,無數小軍閥心底還是傾向袁紹未來擊敗曹操,所以他們明面表示沉默,暗中卻提前向袁紹通好,免得未來麻煩。

    言而總之,建安四年四月曹操襲殺眭固,正式拉開漢末曹、袁軍事對抗序幕。

    曹操襲殺眭固,攻陷射犬,砸袁紹一記狠拳,但是河內郡一戰儘管仗打的不錯,曹操卻終不敢留兵黃河之北。草草敷衍河內郡政事,曹操不等袁紹向河內派來援兵,就已經主動兵撤黃河南岸,回軍敖倉。敖倉-滎陽防線,是一道漢世著名防線,類如數百年前漢初劉邦對峙項羽,類如十數年前關東諸侯對峙董卓。曹操兵撤河內郡,回軍敖倉,其意不言自明:袁紹雖強,我亦非必敗。

    一時間,中國九州大地風落雲起。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