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代漢

霸王 第238 隻手遮天,將世界左右(十七) 文 / 傅戍己

    =========

    今月恢復正常更新

    =========

    第238隻手遮天,將世界左右(十七)成敗即在今朝[]

    郡縣制推倒封建貴族體系根基,使之為世家門閥體系取代;科舉制推倒世家門閥體系根基,使之為士大夫體系取代,此乃未來歷史前進方向。如同秦末亂世不足於完美承載郡縣制,漢末三國亂世或許也無法完美承載科舉制,但是未來科舉制度瓦解世家門閥體系的總趨勢,卻是不容質疑。

    郡縣制起源於戰國末年,成形於孝武皇帝,其發展衍變,歷經數百年年。一言以蔽之,郡縣制推行全國之前,其優越性便已有所驗證,郡縣制如此,科舉制亦是如此。蕭言自以為,他如果代漢建朔,另起新王朝,完全可以使他後代子孫,百數年不斷完善科舉制度,籍此獲取科舉改革之利所帶來的氣運。漢高祖劉邦能夠借助郡縣制取代分封制氣運鑄造煌煌大漢帝國,他蕭言子嗣或許亦可借助科舉制度重建新帝國——有後世兩千年典籍佐證,蕭言無比信任科舉制度。

    腹有詩書氣自華。

    因是,蕭言但笑不語,卻帶給周瑜無窮無盡的壓力。

    只是,生於世家,長於世家,世家情感印在骨髓,周瑜不由自主為世家辯護起來:「凡此種種,儘是仲達一家之言爾,當不得真!且不說世家門閥體系是否走向崩潰,單是郡縣制與分封制兩者誰優誰劣,尚且值得探討一番。郡縣制當真優於分封制哉?姬周分封天下,藩國強盛,彼時雖有齊桓晉文強國,亦不敢輕賤兩京天子。再觀劉漢四百年王朝,前有王莽,今有袁曹(袁紹、曹操),皆肆無忌憚,欺辱漢室。倘若劉氏有強藩鎮守四方要地,何至於使曹操、袁紹得勢,何至於使袁紹數年稱霸河北,何至於使曹操遷都許縣,挾持天子以令諸方?無論如何說,強藩尊王攘夷,總好過王莽悖亂。」

    蕭言冷笑兩聲:「回顧歷史,每逢郡縣制失敗,分封制便要回潮。戰國末年,有郡縣制廢棄論;秦末亂世,有項籍重啟分封制;王莽亂世,亦有人呼籲分封制;自董卓為禍以來,類如袁紹之輩,亦欲再現分封制……然則,無論宵小如何抗逆郡縣制,郡縣制取代分封制,終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但凡回潮分封制者,無一不被歷史掃盡垃圾堆!」

    「今日之勢,不容國中之國;今日之人,不容天生貴族。」

    「郡縣制誠然有無數缺陷,但是……哪怕郡縣制缺陷無數,它也遠遠強於掃進歷史垃圾堆裡的分封制!」

    「公瑾大可靜等塵埃落定:四海之內,凡呼籲分封制者,未來皆非我蕭言之敵。」

    周瑜嘴角略動,沒有反駁蕭言。

    蕭言繼續說道:「古有三代之治,商代夏,周代商,公瑾研讀三代王朝,當知夏、商、周雖然同屬三代,但是三朝所秉持理念卻孑然不同。姬周以來,諸侯強大者無數,如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等等,最終卻是秦始皇帝一掃**,卻是高祖皇帝再建新王朝。類如曹操、袁紹等人,彼再強盛,亦逃不脫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格局;曹操誠然一代梟雄,但其自身格局,亦不足於堪承載九州天下。」

    「漢末崩潰,是各種因素互相影響使然,非獨董卓、十常侍、何進等一人罪衍。國勢不改,縱然提前擒殺董卓,亦將有王卓為亂。」

    「夏、商、周為前三代,秦漢為第四代,今世當為第五代序幕!」

    「僑居巢湖以來,公瑾讀書千卷,筆耕不綴,顯然心懷壯志。既是如此,公瑾何不隨我參與開創可與夏、商、周、漢等並列相稱的第五代王朝!」

    「我為商湯,公瑾則為伊尹;我為周武,公瑾則為姜尚;我為高祖,公瑾則為蕭何。」

    之所以拒絕巢湖,周瑜說是不願拖累宗族——然則,蕭言根本不信周瑜。後世歷史典冊,記載有周瑜無數事跡,蕭言從來不曾聽說周瑜有多重視家族傳承:周瑜倘若如他所說無比關心家族安危,周瑜豈會早早趕赴東吳?周瑜倘若如他所說無比重視家族傳承,周瑜豈會默許舒縣周氏游離東吳政權之外?

    真實歷史上,周瑜名貴東吳,但是縱觀東吳朝政,除卻周瑜兒女,舒縣周氏不載歷史,對孫吳政權的影響力幾乎為零,其中緣由,豈是單單一個「周瑜死的太早」所能解釋?世代京宦的舒縣周氏,可謂當世一等一的政治世家,周瑜榮貴東吳時,舒縣周氏或許沒有能與他比肩的一等一軍政奇才,但是難道舒縣周氏連半點中堅力量也不能提供?周瑜本人勳功無數,卻換來舒縣周氏日漸落寞,無怪後世無數人嗟歎周瑜居巢抉擇。

    周瑜既非看重家族,那麼他所言不願拖累家族言論,自然只是掛在嘴邊的不入流藉口。可惜,明知周瑜所說非他真心,蕭言卻終無法當面說破——關鍵是說破又有何益?周瑜能拿家族安危做藉口,自然也能拿其他八竿子打不著的事做藉口。蕭言以為:與其不斷繞圈子走冤枉路,倒不如順著周瑜語氣說話,言談間向其展現自信,寄望於周瑜突然回心轉意。

    說世家氣運將近,斷言分封制再無前途,推崇周瑜為當世姜子牙,皆是蕭言委婉招攬周瑜的言辭。

    有類成德縣裡的劉曄,似周瑜這般奇才俊士,心性成熟,絕非兩三句話語所能打動,絕非數百斤黃金所能收買,絕非高官厚祿所能利誘。為今之計,蕭言只能寄望於周瑜更改本心,對巢湖事業產生丁點興趣。只是,今日話說到姜尚、蕭何份上,蕭言已經將言辭徹底說盡,以後再無可說,唯有默默等待周瑜最終回復。

    周瑜能夠回心轉意,自然是巢湖大喜事;周瑜倘若心意不改,蕭言那也只好黯然承認招攬失敗,重新規劃沒有周瑜的巢湖該怎麼走。

    前時抉擇未定,蕭言行事猶猶豫豫,不免瞻前顧後,辦事不利索。然則,今朝勘定是非,立下擎天偉志,從此一輩子再無後路,蕭言猶如踏上戰場的精銳士兵,心中懷著必死念頭去戰鬥——死固我所願,生才是僥倖。巢湖事業未來有周瑜相助自然最好,沒有周瑜,蕭言也會一往無前的走下去。

    蕭言話已說盡,周瑜沉默不語,書房陡然陷入沉寂,靜的能聽見針落地聲。

    耐心漸漸被沉默腐蝕……

    冬日歸隱山間時分,蕭言見事情依舊沒有轉機跡象,終於不得不歎息一聲人世間果然緣分最難求。

    於是,蕭言長身而起,整衣斂容,逕自跨步出門,寧不與周瑜稍稍客套告辭。蕭言抬腳越過門檻,尚未行走兩三步,忽見周瑜妻子朱竹身影轉過矮牆,熱情招呼道:「十一郎你遠走淮北小半年,有沒有懷念咱淮南家鄉菜味道?過來嘗嘗嫂子的手藝。」

    「不啦,晚上還有事要忙呢!」蕭言無意延續沒有根基的友誼,擺手拒絕朱竹笑臉。

    然而,就在蕭言準備與朱竹擦肩而過,背後突然傳來周瑜聲音:「等等。」

    出乎意料聽見周瑜挽留聲音,蕭言即時回轉腳步:「公瑾心意可改?」

    「留下一起吃晚飯吧。」周瑜善意邀請道。

    覺察周瑜語氣依舊模稜兩可,蕭言黯然皺眉,果斷選擇拒絕:「改日吧。」

    伴隨心結解除,蕭言往日瞻前顧後的習性業已隨之淡去十之**,乾脆果斷的軍人性格再度回歸本心。今日對話周瑜,是蕭言最終態度,成則成,敗則敗,無論結果如何,今日過後,降伏周瑜一事必將成為過眼雲煙——著眼中國九州百郡的蕭言,哪能天天琢磨周瑜一人?沒有周瑜,巢湖依然是巢湖。

    再見其實是不見,改日其實是無日,蕭言苦笑搖頭,側身邁過朱竹單薄身軀。

    「哎……」朱竹看看周瑜,又看看蕭言,想說些什麼,但最終還是由得蕭言與她擦身而過。好在,蕭言即將轉過矮牆瞬間,立身門邊的周瑜終於沉不住氣打破僵局,揚聲喊住蕭言:「等等。」

    「返軍巢湖,我第一時間就來拜訪公瑾,晚上還有許多要事必須處理……公瑾還有二嫂,還請原諒則個。」蕭言道。

    周瑜笑笑:「有張有弛,萬事不急在一時嘛。」

    說罷,周瑜又轉向朱竹:「阿竹,你先將晚飯溫上,我與仲達等會再吃。」

    「嗯。」朱竹應了一聲,憂心忡忡離去,慧心巧思的她哪能察覺不出周瑜與蕭言兩人之間緊張氣氛。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