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代漢

草莽 第232 隻手遮天,將世界左右(十一) 文 / 傅戍己

    PS:

    第二更挪到晚上。

    ==========

    第232隻手遮天,將世界左右(十一)滁州朱八八,巢湖蕭一一

    葉公好龍是貶義詞。

    周瑜提及葉公好龍典故,目的是以此諷喻言行合一。

    可惜,周瑜是周瑜,蕭言是蕭言。

    周瑜本希望蕭言腳踏實地喜歡上九天真龍,哪想蕭言卻借此徹底看清自己,明白他前時投曹心思只是催眠式的自我安慰。因是,待建安四年正月初,周瑜遙聞蕭言單騎回返巢湖,不禁悵然若失,心生鬱結。卻是針對蕭言連番判斷失誤使得周瑜漸漸自我懷疑,懷疑自己的眼光無法看透人心,懷疑自己的視野無法囊括天下局勢。

    也是發覺自己根本無法把握蕭言未來抉擇,周瑜今日才會放棄種種隱喻,萬事與蕭言直話直說:聽不懂蕭言雲台所指,那就直截了當追問。只是,周瑜儘管對蕭言脫線思維有所準備,但也萬萬沒有想到蕭言竟然準備代漢建朔,籌備巢湖雲台二十八將。

    周瑜抬手捶捶前額,哭笑不得反問蕭言:「你確定不是在說笑話?」

    蕭言搖頭。

    瞧見蕭言依舊滿臉肅穆,周瑜本想說點什麼,但是話到嘴邊卻又什麼也說不出來。好在周瑜無語凝結時,蕭言緩緩道出心中所想:「江東孫策天然缺陷,公瑾前時已知。然則,此去下邳拜會呂布、曹操、劉備、臧霸等當世豪傑,我卻愕然發現,曹操也好,袁紹也好,皆是有名無實,等同江左孫策。」

    「袁紹總霸河北,卻不能收攏黃河沿岸諸軍將,譬如河內郡張楊勢力;曹操輔政漢室,既欲得周公輔政美名,卻又戀眷手中權柄。袁紹制霸河北,內憊倦而外綏靖,形勢雖眾,卻如肥碩豬牛,未來必將為人獵殺。曹操本為梟雄,彼若真心輔政則漢家中興可期;彼若胸懷偉志則新朝可待,可惜曹操投鼠忌器,一邊懼為王莽而天下叛,一邊卻又孜孜不倦追求超越人間帝王的權柄,妄想兼得魚與熊掌。車轆南行交州,交州盛夏之日而欲觀北方雪景,曹操焉能不敗?」

    「孫策無勢,袁紹無威,曹操無智,則三者皆非當世真英雄也。」

    「群雄既然庸庸無為,你我何不取而代之,當世再演漢家高祖盛事!」

    伴隨蕭言漸次展現思路,周瑜慢慢接受蕭言篡漢異心事實:「袁術敗亡盡在眼前,仲達真欲使巢湖再赴壽春悲劇?」

    蕭言搖頭:「我不是袁術。」

    「周武革命,雄霸天下大半而猶奉商紂為君;高祖建朔,剿滅項籍兼併天下猶且三讓方登皇帝極位。袁術近不能伐滅曹操,遠不能折服袁紹,卻猝然妄稱新朝,焉能不敗?我欲籌建雲台心思,只是率先說與公瑾聽,希望公瑾能夠與我共成大事,僅此而已。出公瑾之家,巢湖雲台二十八將皆是妖言惑眾,巢湖校尉府上下蓋不承認。」

    「我雖有兼併九州之心,但是巢湖具體發展策略卻是『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天下群雄人人稱王之前,巢湖絕不稱王;兼併九州,囊括宇內之前,巢湖絕不言代漢。」

    聞聽蕭言盜用後世朱元璋建基皇明九字名言,周瑜恍然大悟,曉得蕭言終究沒有發瘋,不會傻瓜似地以區區數縣之地稱王稱帝。只是,即便如此,蕭言北征下邳前後心態轉變,也使周瑜極其驚訝:「短短數月之間,蕭言換了個人似的。」

    周瑜盤算片刻,第一次問出實質性問題:「仲達準備築牆何地?」

    「築城淮河,東有無邊無際遼闊大洋,西有大別山層巒山脈。」蕭言說。

    周瑜蹙眉:「江南三郡呢?」

    「吳郡、會稽郡、丹陽郡,土地豐饒,米糧多產,正是巢湖未來糧倉。」蕭言說。

    周瑜雙手一顫,眼眸閃過一絲憂慮:「視三郡為糧倉,仲達準備第一時間兼併孫伯符基業?」

    「不敗孫策,何談漢家高祖盛事。」蕭言想想,又追加一句話:「公瑾初來巢湖時曾與我說,孫策攻滅巢湖時,我若無意進取,你可保我活命,效力江東。我今天將這句話反贈公瑾,巢湖未來攻滅江東時,孫策倘若放棄抵抗,我也可保他活命。」

    周瑜浮起一絲苦笑:「算上襄安縣,巢湖也不過下轄八縣半郡之地,反觀孫伯符則坐擁數十年兩郡有半。巢湖以半郡之地對抗孫伯符兩郡半之地,仲達也能從容自若言必勝?」

    「我既然不去許昌,自然是有必勝孫策的信心。」蕭言說。

    周瑜頗不以為然,連番撥澆冷水:「袁術當年也有力壓袁紹的信心。」

    「建安二年,江淮間誰想到我能夠聚集數十萬流民?建安三年,江淮間誰能想到我能夠北敗袁術,南退孫策?天命在我不在袁術。以公瑾智慧,自然應該曉得巢湖與壽春不同,曉得我擊敗孫策信心所在。」蕭言說道。

    周瑜長歎口氣,後退一步:「江淮缺陷無數,是故荊楚稱霸戰國卻為秦國數年而滅,項籍馳騁九州卻不得不自刎烏江水前。項籍百戰豪傑,尚不敢妄想籍借江淮復興西楚霸業,仲達即便擊敗孫策,又如何面對淮北豪傑?莫說淮北強敵可能是雄霸中國三分之二的袁紹、曹操單一強敵,單是此時此刻,傾江淮各郡所有人力物力怕是也不可能真正擊敗雄霸中原的曹操。豫、兗、徐三州尚且不敵,仲達兼併江淮又有何用?」

    「江淮先有地理缺陷,而後又衍生無數隱患,我比公瑾更曉得江南弱勢所在。江淮弊端,我比公瑾更早看穿,但是我既毅然返回巢湖,就是有清掃隱患信心。」蕭言稍稍停頓片刻,揚聲說道:「難道公瑾不想親眼瞧瞧,我是如何解決江南弱勢根基的嗎?」

    古語有曰:得中原者得天下。

    此中原特指中原之中的中原,泛指汝淮、黃淮地區,也即是建安初年曹操基業所在地。

    汝淮地區,北聯河北、關中,地理極其獨特,號稱四戰之地。四戰之地本就意味這裡地理獨特,只要有能力誰也不願意讓給他人,所以但凡雄心偉略之人皆會揮軍爭奪中原,一旦某方勢力能夠真正控制中原,既代表著該勢力成為中國第一,十有**即將俯視天下其他諸侯,繼而漸次消滅各路軍閥,一統中國。譬如楚漢之爭形勢逆轉取決於中原爭奪;李唐開國基調取決於中原爭奪……等等。

    然而,爭奪中原過程中,江淮等泛南方勢力往往由於種種因素失足中原。歷史上無數次北伐,即便成功奪取中原,也往往迫於地理等劣勢,不得不退出中原或者在中原週遭形成僵持局勢——總之,自秦始皇帝開創大一統偉業之後千餘年,江淮南方勢力在中原角力對抗總是不免處於劣勢,無法真正穩固控制中原。

    這是南北之爭的弱勢所在。

    所幸還有建基明朝朱元璋。朱元璋所率明軍,為中國南北對峙提出一條新思路,顛覆性第一次完成自南統北的偉業。

    朱元璋起家根基在滁州,滁州即在漢世淮南郡全椒縣境內,而全椒縣如今則由巢湖所轄。

    有朱元璋這塊美玉在前,蕭言怎會沒有以南統北,代漢建朔的信心?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