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代漢

草莽 第204 賜婚(三) 文 / 傅戍己

    第204賜婚(三)武則天馴馬

    蕭言決定為呂布說情,以此推測曹操、劉備、陳登三方妥協點所在。

    如何說情呢?

    苦思冥想間,蕭言突然記起一則典故。

    於是,蕭言理通思路,緩聲說道:「良將如良駒,伏將如馴馬,請允卑職以馴馬之道闡述心意。」

    「據海客傳聞,吳郡乘船向東,飄洋四萬里,有千萬里浩瀚平原山丘,即為《山海經》所言扶桑大島。自夏商週三代以來,屢有前代遺民,渡海僥倖遷居扶桑,興建國家宗廟,使扶桑漸有文明氣象。扶桑之間,有一大國,國主武姓,下轄民戶數百萬,自稱姬周遺民,號為武周。」

    「武周制度,立賢不立長。其老王將立王儲,使人牽來烈馬一匹,問眾子誰能馴服,欲以此定子息賢愚。烈馬名曰獅子驄,烈性如虎獅,自其被捕捉以來,無人能馴,眾子或恃武勇,漸次試之,卻皆徒勞無功。老王有一幼女,名曰武明空,彼時年約二十,出列請試。老王不信其能,幼女則固請,言只須三物,必能馴服烈馬。老王問其所需哪三物,幼女答曰,一則鐵鞭,二則鐵錘,三則利劍。老王不解,問其原因,幼女答曰:先以鐵鞭鞭之,不服則以鐵錘捶之,再不服則以利劍刺死。」

    「竊以為,呂布猶如獅子驄烈馬,類如丁原、董卓者,皆如老王諸子,馴馬不成反被烈馬踐踏。烈馬品性固烈,不服凡人,司空如不欲馴服,自是可以棄之不理,如欲馴之,可用老王幼女武明空之策,先試以鐵鞭,再試以鐵錘。屆時,呂布如若依舊不服,司空再殺之不晚。」

    卻是蕭言將後世武則天、武曌馴馬典故,改頭換面,說與曹操聽。

    聞聽蕭言敘述變異版本武則天馴馬典故,曹操首先感興趣的不是武則天馴馬手段,而是蕭言所提及的扶桑大島。曹操目光充滿好奇,興致勃勃問道:「民戶數百萬,其國可比兗、豫兩州之一,海外亦有如此大國焉?」

    蕭言面不改色,繼續編造:「扶桑大島地勢優越,民戶亦不弱於中國。四萬里浩瀚大洋,中途島嶼甚少,海路奇險無比,萬艘大船自吳郡駛向扶桑,最多存活百艘;百艘再自扶桑駛向吳郡,百艘或能僥倖存活一艘。兩地來往艱難,消息不暢,是以扶桑民不知中國事,而中國亦不知扶桑事。」

    「既然消息不暢,蕭校尉緣何得知?怕是虛無縹緲之國度!」王必率先發難。

    蕭言不以為意,隨意答道:「前時對戰江東,幸得海圖一張,中間標注萬數海島。王主薄倘若不信,可散盡家財,組織萬艘海船,西進扶桑。海圖所標海島無數,島島相距不遠,倘若王主薄西進途中,驗證海圖虛假,可隨時折返,問罪於我。」

    蕭言才不怕王必質疑。

    儘管兩千年地理多有更改,但是三國地理,多與後世地理相似。屆時,蕭言畫出後世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等海島大概地形,誰懷疑就讓他出海驗證去……就憑漢世造船工藝,西去歐洲還行;東去美洲,其結局必然是:去一人,死一人;去兩人,死一對。

    曹操笑著平息蕭言、王必紛爭,又問道:「今日只說馴馬,不談扶桑。武周老王幼女手持鐵鞭、鐵錘、利劍三物,最後可曾馴服烈馬獅子驄?」

    蕭言說道:「宮廷秘聞,大多語焉不詳。獅子驄是死是活,海客亦不知曉。然則,武周老王卻最終選定幼女武明空為王儲,而後待老王去世,武明空遂以二十六歲齒齡繼承武周王位。武明空在位五十六年,討定諸侯國無數,號曰則天大聖女王,且被扶桑無數諸侯國尊為天後。」

    「女子亦能為王乎?」曹操訝然。

    蕭言說道:「扶桑制度,有類春秋,強君立足沃野,諸侯分封在外,彼此互相聯姻。為避免子嗣斷絕,封地為外人繼承,扶桑各諸侯國漸漸容忍女子為王。」

    曹操微微點頭,不置可否。

    繼而,曹操又說道:「烈馬習性天生,非因鐵鞭、鐵錘一時之苦而更改心意。以吾觀之,武周老王若使武明空馴馬,烈馬必然為她所殺。武明空之馴馬,目的非在於馴馬,而在於殺馬立志。仲達本欲勸我以鐵鞭、鐵錘、利劍三物折服呂奉先,然則我卻知武明空根本不愛駿馬性命。仲達勸活呂奉先言論,卻反使我堅定斬殺呂奉先之心。」

    「呂奉先誠為良將,可比獅子驄。然,吾心懷中興漢室偉志,討定一切叛黨,自然不當遜色於區區少女,武明空能夠殺獅子驄立志,吾亦能夠殺呂奉先立志。」

    沒料到曹操一念想差,反而堅定斬殺呂布之心,蕭言大急:「司空利劍之前,不先試鐵鞭、鐵錘乎?」

    且說呂布。自聽劉備提及昔日叛殺丁原、董卓舊事,呂布就已臉色大變,漸漸覺察到危險降臨。唯因曹操尚未裁定心意,呂布雖然異常惱恨劉備無情,也只得將怒氣藏在心底,避免弄巧成拙,激起曹操殺心。

    此時聽聞曹操決定殺人,呂布再也沉不住氣,急聲求饒:「無須鐵鞭、鐵錘擊打,呂布已經臣服明公,何需再舉利劍?業已為明公馴服,無須刀劍刺殺,萬望明公細察。」

    曹操搖頭:「如丁建陽者,可視作鐵鞭;如董卓者,可視作鐵錘。丁建陽不能降伏奉先,董卓不能降伏奉先,而後袁公路、袁本初亦不曾降伏奉先,奉先本性如何,明也!我若再用奉先為將……」

    說著說著,曹操突然復又轉向蕭言:「陳.元龍何在,為何至今不曾來赴郡府?」

    蕭言搖頭:「卑職心底亦在疑惑,不懂陳廣陵為何缺席?」

    曹操略略皺起眉頭:「陳.元龍適才說是另有緊急要事,或許缺席片刻。然則,距今已有小半時辰,陳.元龍為何仍然不來?」

    恰在曹操、蕭言疑惑時,劉備突然離席向曹操作揖:「陳.元龍缺席另有他因,請允下官回稟司空。」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