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代漢

草莽 第104 二見周瑜(下) 文 / 傅戍己

    第104二見周瑜(下)

    「仲達為何留我於巢湖?」周瑜問道。

    蕭言先是遲疑,而後沉默,卻是:周瑜問的隨意,蕭言不敢回答的隨意。

    蕭言為甚強留周瑜,是今日巢湖紛紛糾葛源頭,是未來和解周瑜的基調所在,一言不妥,雙方便可能再無挽回之地。

    蕭言不得謹慎再謹慎。

    斟酌良久,蕭言才猶豫說道:「之所以強留公瑾,是因為我怕死。」

    「嗯?」周瑜大感詫異,目光首次轉向蕭言。

    怕死?周瑜預設答案無數,卻沒有想到蕭言給出的答案竟是「我怕死」!以致,周瑜此時不禁有點腹議:「我為魚肉,你為刀俎。我這魚肉還未訴苦,你那刀俎反道喊起怕死來,真是莫名其妙!」

    蕭言十指交錯,環抱右膝,面頰浮起一絲自嘲慚愧,進一步詮釋道:「不錯,之所以強留公瑾,是因為我怕死。」

    「我這人性格,你說我短見也好,自私也好,我從來是先顧好自己,待有所餘力之時,才會考慮是否幫助他人。譬如巢湖校尉府,不論昔日出租漁船斂財,還是今日強行驅趕流民,皆可處處見我私心。因我無錢,所以出租漁船斂財;因巢湖魚蝦有限,所以強行驅趕流民,我行善,從來只在能力範圍之內。我若饑困,絕不救濟他人。」

    「強留公瑾之事,對外我或許還會虛偽,說是為救活淮南數百萬人性命;然則,此地只有你我二人,公瑾非虛偽可欺之人,我亦不願虛偽待公瑾。我強留公瑾,主因僅僅只是怕死。」

    「我今日不強留公瑾巢湖,公瑾明日或將斬我項上人頭!」

    「為我小命著想,縱然時局如何崩壞,我也不敢放公瑾離開。」

    周瑜吐掉口中草根,緩身坐起,與蕭言並列:「我來巢湖,句句善心,何曾有害仲達之意?」

    蕭言微微搖頭:「公瑾精讀典冊,可知春秋戰國『樂羊食子』典故?樂羊在魏國,其子在中山國,魏國攻中山國,以樂羊為將,兵臨城下,中山國綁縛其子,威脅樂羊退兵,樂羊不退;中山國遂殺妻子,煮成羹湯,送至樂羊帳前。樂意飲盡羹湯,依舊不言退兵事!樂羊固然愛戀其子,然則一朝兵臨軍陣,卻不得不飲子之羹湯。公瑾今日雖無害我心,他日必將殺我如草芥,此為國家局勢,不因私人之情稍改。」

    周瑜默然,繼而輕笑道:「吾非樂羊之徒。」

    「公瑾雖非樂羊之徒,然素無人君之志,將來唯聽人君君命。君命若殺我,公瑾亦將殺我!」蕭言截斷周瑜解釋,冷言說道。

    聞聽蕭言誅心之論,周瑜一腔話語,頓時全部噎在心頭:人臣雖有私情,卻抵不過國法威嚴。

    沉默良久,周瑜方才落寞說道:「區區一縣縣長,轄民不滿萬戶,何害仲達巢湖十萬流民偉業?」

    「在我心中,公瑾一人,勝過十萬精銳。公瑾欲害巢湖,易如反掌,不可不懼。」蕭言真心答道。後世共和國和諧年間,哪怕略知三國歷史之人,也曉得周瑜是如何利害。

    聞聽蕭言話語,周瑜不禁苦笑連連:「我周瑜,將兵不過千餘,治民不過萬戶,仲達高看舒縣周氏,更高看我周瑜。天下俊傑何其多哉,單說仲達,才幹豈不勝過我十倍?」

    蕭言對周瑜謙辭置之不顧,繼續說道:「公瑾切莫謙虛,且聽我為你推演未來局勢。」

    「亂世之間,兵權最貴。公瑾棄袁術將職,外遷廬江居巢,其意有類成德劉曄,皆是退觀天下形勢。然則,公瑾與劉曄不同,心中早有人選,袁術敗勢若定,公瑾怕是立即前往江左吳郡,效力於孫策帳下。」

    「今日天下豪傑雖多,然公孫瓚為己掘墳;呂布流寇本性;張繡鼠目兩顧;劉璋、劉表為他人做嫁衣;西川部將群龍無首;袁紹眼高手低,袁術大廈將傾,皆是庸庸之徒。」

    「九州真豪傑者,其實只有兩人爾,南有孫策,北有曹操。」

    「曹操雖居中原四亂之地,然則危而不亡,不貪眼前近利,恪守漢高祖招降納叛信條,兵鋒所至,唯服而已,不誅其將,不並其土,看似不強,卻能連繫諸將之心,共破袁紹。待袁紹破敗,曹操兼併河北地,諸將再欲反曹操,時已晚矣!」

    「孫策有軍威,善野戰,雖有小沮,終能破敵。眼下儘管僅有吳郡、會稽郡、丹陽郡一半,然則適逢袁術大廈將傾,憑借孫策之才,橫行江淮,那是遲早的事。地兼江淮,或取荊州緩緩經營,或直取淮北,皆可立下不世勳業。」

    「公瑾厭惡曹操,稱之漢賊,想來必將傾心相助孫策!」

    周瑜聞聽蕭言稱讚孫策,淡笑道:「今日才知,仲達心中,竟然如此推許孫伯符。誠如仲達所言,袁術大廈將傾,孫伯符或將取而代之,橫掃天下,然則仲達既知孫伯符有如此之才,何不率軍歸順,將來割地封侯,做孫伯符麾下蕭丞相(蕭何)?今天賜良機,近有袁術衰敗,遠有劉表坐守本州,若能有仲達相助,仲達留守沃野治民,孫伯符帥軍野戰四方,必能三五年內兼併大半中國,六七年內橫掃幽朔。」

    「相反,曹操地處中原四戰之地,近有張繡、呂布之寇,遠有河北強軍,能不能活過明年,還得看袁紹心情。縱然曹操僥倖破擊袁紹,也得十年經營。反觀相助孫伯符,六七年內便可橫掃幽朔,一統中國。仲達常念國家混亂,流民遭劫,卻又為何捨近求遠,棄孫伯符六七年之功,求取曹操十數年之功?」

    「且,曹操周圍環伺高門,皆是穎川之徒,彼此連勢,排擠他縣。莫說仲達出身蕭氏寒門,便是我這位舒縣周氏支脈,倘若不願屈節穎川黨徒,也必將難在許縣立足!仲達視曹操為明君,怕是曹操卻視仲達為草芥!」

    「反觀孫伯符,不拘一格降人才,拔悍將於行伍之中。縱然孫伯符一時不察,未曾重用仲達,以我與孫伯符親善,必可直接引薦至轅門,絕不辱沒仲達半點才幹。」

    「論勢,曹操不若孫伯符;論親,曹操不若孫伯符。周瑜愚鈍,卻是看不懂仲達今日抉擇!」周瑜一時興起,忘卻蕭言強留之恨,再次熱心勸諫蕭言改投孫策。

    不得不說,聞聽周瑜一番勸誡,饒是蕭言一心投曹,也不禁有點懷疑自己最初選擇。

    尤其。

    人間事,最恨落花有意,流水無情。

    蕭言一心投曹,甚至不惜心懷愧疚囚禁周瑜,但是遠在穎川郡許縣的曹操,可會因此看重他蕭言分毫?蕭言熟讀歷史典冊,曉得周瑜厲害處,但是曹操那種心性,不被周瑜虐待一把,他絕不會看重周瑜。蕭言十成努力,在曹操眼裡,卻是近乎可以忽略,不值一提。

    前面說過,蕭言性格不是忘我奉獻蠟燭人,他信奉的是叢林法則,利益從來只能靠自己努力爭取。

    好似昔日在成德,劉曄自有考慮,不願蕭言參與收編巢湖賊兵事,蕭言卻毅然抗拒劉曄,脅迫成德縣衙,奪來兵符,直撲巢湖。話又說回來,若非蕭言當日參與收編巢湖,向成德遊俠展現統軍之才,蕭言又怎能一統巢湖,蕭言又怎能嚇住劉勳?蕭言能有今日巢湖事業,皆非僥倖。

    蕭言不會向劉曄無私奉獻,更不會向曹操無私奉獻。

    曹操是潛力股,孫策是盈利股。

    蕭言在孫策身上投資,立時獲得回報;蕭言在曹操身上投資,未來卻充滿變數,能否盈利,還得看穎川集團能否接納他,還要看曹操會不會重用他。

    蕭言之所以選擇曹操,是因為曹魏是歷史勝利者,是因為曹魏雄霸中國三分之二,最有可能一統中國。

    建安五年,有官渡之戰。

    建安十三年,有赤壁之戰。

    但是,今日才是建安二年。如若孫策不死,奔襲許縣,配合袁紹夾擊曹操,未來誰勝誰敗,還是兩回事。歷史上,也是曹操天命在身,孫策早不死晚不死,偏偏死於官渡之戰那年。孫策乍死,孫權初立,江東混亂,連魯肅都欲勸周瑜北歸,何況他人?江東混亂如斯,自然無力插足曹操袁紹之爭。

    話又說回來,倘若孫策不死呢?倘若孫策不死,時局又將如何衍變?

    蕭言眼中,江東未來,全在孫策一人。至於孫權,其雖有軍閥之能,卻不是曹操對手,一輩子都不能從曹操手中搶到淮南。

    是否歸順江東,關鍵點在孫策。

    此時空,孫策會不會依然枉死?蕭言不敢確定。

    畢竟蕭言業已更改歷史,不但使劉曄提前投依廬江,更取代鄭寶,雄霸八百里巢湖。蕭言自認不是鄭寶廢柴,有他蕭言經營巢湖,巢湖對江南局勢影響,必然勝過鄭寶十倍。逆改歷史有蝴蝶理論,常常會不知不覺改變歷史。譬如,蕭言因周瑜搶掠襄安、臨湖兩縣,又因劉勳軟弱聯盟太史慈;太史慈因有蕭言盟友,堅守蕪湖,尚未退至涇縣……這些變數此時雖然無傷大雅,但是積累一定程度,卻必然能夠掀起一場風暴,徹底影響歷史走向。

    既是如此,那還有必要堅持曹操天命嗎?蕭言捫心自問。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