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代漢

草莽 第075 留步惜芳菲(上) 文 / 傅戍己

    第075留步惜芳菲(上)

    《三國誌》載:駱俊,官至陳相,為袁術所害。

    然則,陳洛兒自稱駱俊妻子,竟不曉得此節。令蕭言心中不禁懷疑:「難道她一計不成再生二計,又冒充駱俊妻子騙我?」

    陳洛兒額頭緊蹙一團,略顯躊躇:「蕭校尉曾在壽春侍奉袁術?袁術密遣刺客,暗殺陳國之事,蕭校尉曾是知情之人?」

    蕭言搖頭:「夫人誤會,我與袁術素不相識,更不曾參與謀害尊夫。陳王劉寵是為袁術刺殺之事,我也是聽信傳言。難道事實並非如此,而是另有隱情?」

    卻是蕭言佯裝不懂,靜待陳洛兒繼續編織故事,以此窺視她真心。

    「哦,原來只是市井傳言。」陳洛兒長舒一口氣,歎道:「陳王劉寵與夫家一日雙雙遇難,外人多有猜測,或曰是黃巾蟻賊所為,或曰是當地豪強所為,或曰是漢庭所為,或曰是曹操所為,當然也有人說是袁術所為。至於其間真相,究竟為何,妾身卻是未從可知。」

    「夫家協助陳王劉寵,殄滅黃巾蟻賊無數。雖距今已有十數年之久,卻難保不會有蟻賊後脈,藏身陳國,立志為父為母復仇。」

    「陳王劉寵有救難漢庭之心,與夫家賑災流民,典農治桑,削弱當地豪民。若說有豪民暗恨夫家侵害,遂收攬刺客殺人,亦不是沒有這種可能性。」

    「陳王劉寵麾下弩兵精銳,為四疆所懼。漢庭近在穎川郡許縣,其若是憂心藩王強盛,有害宗室,遂遣刺客殺人,也在情理之中。」

    「司空曹操,據地兗州,貪圖陳國九縣兩百萬戶籍已久。若說曹操先殺陳王劉寵,再行兼併之策,亦非不可能。」

    「袁術少年以任俠聞名,不愛儒生愛武生,身邊聚集劍客、死士無數,偏又與陳國素不和睦。且,死士刺殺陳王劉寵之時,又隱約提及陳國不借袁術軍糧事,袁術的確也有嫌疑在身。」

    「然,事情畢竟撲朔迷離,水落石出之前,妾身也不敢斷定仇家究竟為誰。前時之所以對蕭校尉有所隱瞞,亦有此間顧慮。」

    「不過,妾身心中,最懷疑兇手卻是曹操。」

    「夫家與陳王劉寵,一日雙雙遇難,令陳國瞬間陷入混亂。因是,陳王劉寵麾下舊日幕僚,多有請曹操入主陳國之意。如果一切順利,怕是兩三月之內,曹操必然兼併陳國九縣兩百萬戶籍。」

    「妾身此次回返會稽郡,路經壽春時,並未見袁術為難。合肥縣令是會稽郡人,與夫家有舊交,妾身來合肥,向他請援時,他亦果斷遣兵來送,並未顧忌袁術。」

    「袁術殺夫家,一無所利;曹操殺夫家,卻可兼併九縣兩百萬戶民,由不得妾身不懷疑是他曹操作惡。」

    乍聞陳洛兒不懷疑袁術,反而疑心曹操,蕭言不禁啞然失笑:「我巢湖立的可是漢旗,拜的是許都漢庭,你在我面前諷喻曹司空(曹操),就不怕我治你不敬之罪?」

    陳洛兒搖頭輕笑:「妾身雖是一婦人,卻也知孫策在南,曹操在北,彼此只有舊怨,無有恩情。兩人縱然因為時勢,暫時共奉一旗,又豈能同心同德,連勢一體?」

    「韓非子有言:遠水不救近火。長安失火,而求取東海海水,海水雖多,卻終不能熄滅眼前近火。」

    「今日之勢亦然,曹操遠在淮北,孫策近在江側。巢湖若危,曹操縱有強兵百萬,依舊不能援手蕭校尉;孫策雖僅有弓弩三千,卻可馳援巢湖,救危救急。兩者誰是誰非,妾身雖一婦人,尚且知之,蕭校尉豈能不知其中利害關係?」

    「蕭校尉少年有奇志,未曾加冠[1],便掌權巢湖,立威一方。如此人傑,豈會捨江南孫策,而取黃淮曹操遠火?」

    注[1]:漢世風俗,男子二十歲加冠。

    「袁術下邳慘敗,顏面失盡,遂令孫策有自立江南之心。」

    「淮南之爭,爭在孫策、袁術兩人爾。蕭校尉今日截斷巢湖交通,捕捉合肥縣兵,自然是結少年之好,合盟孫策,共反袁術。蕭校尉既從孫策,又豈在乎我諷喻曹操?」

    「今孫策領會稽太守,急需安撫會稽諸縣,若欲安撫會稽諸縣,勢必結好諸暨陳氏、烏傷駱氏。妾身與蕭校尉,此時同為孫策枝屬焉!」

    「煩請蕭校尉廣施援手,抽取戰船三五艘,送我母子三人,前往牛渚渡口,妾身定感激不盡。」

    直至此時,蕭言才明白陳洛兒立身客船時,為甚一再詢問蕭言是否與孫策和盟。原來是陳姓女子聰明反被聰明誤,錯以為蕭言已經投靠孫策。

    淮南之爭,爭在孫策、袁術。

    遠水不救近火,合盟曹操,不若合盟孫策。

    不得不說,陳洛兒雖然並不精通政事,卻也另有一雙慧眼,能夠看穿重重迷霧。

    如果蕭言不知歷史軌跡,如果蕭言未曾感慨「寧為太平犬,不為亂世人」,蕭言必然也會考慮歸順孫策,瞻望周瑜、魯肅、呂蒙、陸遜等東吳四傑的不世風采。

    可惜,蕭言此時已經斬斷爾虞我詐三國夢,決定協助曹操一統中國。

    立足巢湖,訓練水軍,效仿廖永忠、廖永安、俞通海巢湖三將助朱元璋建朔大明之偉勳,待曹操破擊袁紹之後,助其橫掃江東三郡。這便是蕭言此時目標。

    合盟孫策,雖有眼前近利,卻非蕭言所求。

    陳洛兒猜錯蕭言心意,不是陳洛兒估錯形勢,而是她無論如何也想不到,蕭言是後世靈魂附體,早已知曉三國紛爭結局是三家歸晉。

    「果然無愧漢末奇女子。」蕭言心中感慨。

    陳洛兒之名,雖然不載於史冊,史冊卻自有她的故事。

    陳洛兒先嫁駱俊,後嫁華歆。

    駱俊,字孝遠,因助劉寵興盛陳國,留名史冊。

    華歆,華子魚,更是曹魏三朝元老,曾接任荀彧,為尚書令。

    陳洛兒又有一子,名曰駱統。

    駱統,字公緒,年二十即為烏程相,而後繼承凌統直屬兵馬,督軍巢湖下游濡須河。駱統二十歲時,孫權尚為烏程縣侯。駱統為烏程相,便是治理孫權侯爵封地,二十歲能有這番作為,不可謂不是少年英傑。

    夫是賢良,子亦英傑。

    望著被陳洛兒攬在懷間的五歲男童,蕭言不禁嘖嘖稱歎:「姓駱名統,這小孩便是駱統吧!今年五歲,再等十五年,便能任職烏程相。二十歲,不,應該說是二十虛歲,十九週歲。這般年紀,便為一縣主官,真是令人不可思議。」

    烏程縣縣國國相,其地位,相當於共和國和諧年間副廳級縣級市市委書記。

    十九週歲的副廳級,十九週歲的縣級市市委書記!

    駱統未來成就,不能不令蕭言感慨。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