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帝國的黎明

正文 關於最近更新慢的說明 文 / 鼓元吉

    關於最近更新慢的說明

    從《夏鼎》到《帝國的黎明》,且寫且珍惜,不會不覺,元吉已經和書友們共同度過了五年/400多萬字的旅程。

    黎明一開始有一個奇思妙想,要以李白這首長詩做為章節名稱,可謂戴著鐐銬舞蹈,現在詩句只有僅僅幾句,一路行來的書友,大概都知道,曲終不遠矣。

    在這裡,為最近的龜速更新向朋友們先抱個歉。不是寫作的問題,是最近太忙的問題,具體種種,就不多贅述了。

    元吉一直以為,一本書寫了出來連載,就不只屬於作者,而是屬於體會這一段精神旅程的同行者,匆匆結尾,不是元吉的風格。

    所以,我會盡力,在符合劇情節奏的情況西,寫出一個好的結尾,有希望的結尾。

    最後再度感謝書友們的支持和陪伴。

    ps:時窮節乃現,出自文天祥正氣歌,新章引用了,有細心的書友指出,先給大家抱個歉。我把它更正過來。北宋時期煤炭的開發利用

    引言

    我國是世界上較早發現煤和使用煤的國家,至遲在新石器時代,我國就已認識到了煤的可雕刻性,用煤玉(也叫煤精,是一種質地緻密堅硬的煤)來雕刻成各種裝飾藝術品。近年,遼寧瀋陽市新樂遺址中出土了四十六件煤玉雕刻品,其原料就是采自今撫順西部煤田〔1〕。陝西寶雞也出土了一批西周時期的煤玉雕刻物〔2〕。

    而就認識煤的可燃性功能來說,我國差不多從兩漢時就已知道了以煤作燃料。對兩漢時河南古滎鎮冶鐵遺址的發掘,「發現有一座窯的火池中發現煤渣和煤餅,可能用煤作燃料」。〔3〕在河南鞏縣鐵生溝兩漢冶鐵遺址中也發現了原煤塊、煤餅、煤渣〔4〕。從古文獻方面說,《水經注》引《釋氏兩域記》說:「屈茨北二百里有山,夜則火光,晝日但煙,人取此山石炭,冶此山鐵」(石炭即煤炭)〔5〕。《後漢書》劉昭注引《豫章記》曰:「縣有葛鄉,有石炭二頃,可燃以爨」〔6〕而關於此時期我國用煤的記載還有一些,因本文討論的重點不在此,故不具錄,上引二書均已佚。《釋氏西域記》據梁啟超、岑仲勉考證為東晉釋道安所著〔7〕。《豫章記》則為南朝劉宋人雷次宗所撰〔8〕。若僅以上述兩書的成書年代來計,則我國至遲在兩晉、南北朝初期就已有了以煤煉鐵和炊事的明確記載。可是,在此之後直至宋代的這數百年裡,有關我國用煤的文獻記載一直很少。至於考古研究方而,則除了發現兩漢冶鐵用煤的遺址外,從兩漢以後到宋以前這段時期中均未發現其它與煤炭有關的遺跡。當然,將來利用考古和古文獻,我們肯定還會發現一些此時期、或是更早一些時期我國用煤的情況。但是,我們可以說,宋代已是我國廣泛應用煤炭的時代則是沒有疑問的。為什麼我國在公元前後就已知道用煤作燃料,而要等到十世紀後半葉以後的宋代,社會生產領域才開始廣泛用煤?這是本文所將探討的問題之一。本文主要是對我國北宋時期的炭煤生產及其應用狀況從面上到點上的分析與研究。

    一、傳統燃料的危機

    木柴、木炭是人類古代數千年乃至數十萬年來的傳統燃料,它們源於地球上的森林資源。樹木雖可再植,但不為古人所重。並且人工植樹也遠遠趕不上人類亂砍亂伐的速度。最初,當聚落周圍平地林木被伐盡時,人們的砍伐會推向遠處、或山谷;而當這種中程砍伐也成問題時,就只有進行跨地區的遠程砍伐,甚至是到最邊遠的山區。我國到了宋代,森林資源更為減少。當時沈括曾為此而浩歎:「今齊、魯間松林盡矣,漸至太北宋時期煤炭的開發利用

    引言

    我國是世界上較早發現煤和使用煤的國家,至遲在新石器時代,我國就已認識到了煤的可雕刻性,用煤玉(也叫煤精,是一種質地緻密堅硬的煤)來雕刻成各種裝飾藝術品。近年,遼寧瀋陽市新樂遺址中出土了四十六件煤玉雕刻品,其原料就是采自今撫順西部煤田〔1〕。陝西寶雞也出土了一批西周時期的煤玉雕刻物〔2〕。

    而就認識煤的可燃性功能來說,我國差不多從兩漢時就已知道了以煤作燃料。對兩漢時河南古滎鎮冶鐵遺址的發掘,「發現有一座窯的火池中發現煤渣和煤餅,可能用煤作燃料」。〔3〕在河南鞏縣鐵生溝兩漢冶鐵遺址中也發現了原煤塊、煤餅、煤渣〔4〕。從古文獻方面說,《水經注》引《釋氏兩域記》說:「屈茨北二百里有山,夜則火光,晝日但煙,人取此山石炭,冶此山鐵」(石炭即煤炭)〔5〕。《後漢書》劉昭注引《豫章記》曰:「縣有葛鄉,有石炭二頃,可燃以爨」〔6〕而關於此時期我國用煤的記載還有一些,因本文討論的重點不在此,故不具錄,上引二書均已佚。《釋氏西域記》據梁啟超、岑仲勉考證為東晉釋道安所著〔7〕。《豫章記》則為南朝劉宋人雷次宗所撰〔8〕。若僅以上述兩書的成書年代來計,則我國至遲在兩晉、南北朝初期就已有了以煤煉鐵和炊事的明確記載。可是,在此之後直至宋代的這數百年裡,有關我國用煤的文獻記載一直很少。至於考古研究方而,則除了發現兩漢冶鐵用煤的遺址外,從兩漢以後到宋以前這段時期中均未發現其它與煤炭有關的遺跡。當然,將來利用考古和古文獻,我們肯定還會發現一些此時期、或是更早一些時期我國用煤的情況。但是,我們可以說,宋代已是我國廣泛應用煤炭的時代則是沒有疑問的。為什麼我國在公元前後就已知道用煤作燃料,而要等到十世紀後半葉以後的宋代,社會生產領域才開始廣泛用煤?這是本文所將探討的問題之一。本文主要是對我國北宋時期的炭煤生產及其應用狀況從面上到點上的分析與研究。

    一、傳統燃料的危機

    木柴、木炭是人類古代數千年乃至數十萬年來的傳統燃料,它們源於地球上的森林資源。樹木雖可再植,但不為古人所重。並且人工植樹也遠遠趕不上人類亂砍亂伐的速度。最初,當聚落周圍平地林木被伐盡時,人們的砍伐會推向遠處、或山谷;而當這種中程砍伐也成問題時,就只有進行跨地區的遠程砍伐,甚至是到最邊遠的山區。我國到了宋代,森林資源更為減少。當時沈括曾為此而浩歎:「今齊、魯間松林盡矣,漸至太北宋時期煤炭的開發利用

    引言

    我國是世界上較早發現煤和使用煤的國家,至遲在新石器時代,我國就已認識到了煤的可雕刻性,用煤玉(也叫煤精,是一種質地緻密堅硬的煤)來雕刻成各種裝飾藝術品。近年,遼寧瀋陽市新樂遺址中出土了四十六件煤玉雕刻品,其原料就是采自今撫順西部煤田〔1〕。陝西寶雞也出土了一批西周時期的煤玉雕刻物〔2〕。

    而就認識煤的可燃性功能來說,我國差不多從兩漢時就已知道了以煤作燃料。對兩漢時河南古滎鎮冶鐵遺址的發掘,「發現有一座窯的火池中發現煤渣和煤餅,可能用煤作燃料」。〔3〕在河南鞏縣鐵生溝兩漢冶鐵遺址中也發現了原煤塊、煤餅、煤渣〔4〕。從古文獻方面說,《水經注》引《釋氏兩域記》說:「屈茨北二百里有山,夜則火光,晝日但煙,人取此山石炭,冶此山鐵」(石炭即煤炭)〔5〕。《後漢書》劉昭注引《豫章記》曰:「縣有葛鄉,有石炭二頃,可燃以爨」〔6〕而關於此時期我國用煤的記載還有一些,因本文討論的重點不在此,故不具錄,上引二書均已佚。《釋氏西域記》據梁啟超、岑仲勉考證為東晉釋道安所著〔7〕。《豫章記》則為南朝劉宋人雷次宗所撰〔8〕。若僅以上述兩書的成書年代來計,則我國至遲在兩晉、南北朝初期就已有了以煤煉鐵和炊事的明確記載。可是,在此之後直至宋代的這數百年裡,有關我國用煤的文獻記載一直很少。至於考古研究方而,則除了發現兩漢冶鐵用煤的遺址外,從兩漢以後到宋以前這段時期中均未發現其它與煤炭有關的遺跡。當然,將來利用考古和古文獻,我們肯定還會發現一些此時期、或是更早一些時期我國用煤的情況。但是,我們可以說,宋代已是我國廣泛應用煤炭的時代則是沒有疑問的。為什麼我國在公元前後就已知道用煤作燃料,而要等到十世紀後半葉以後的宋代,社會生產領域才開始廣泛用煤?這是本文所將探討的問題之一。本文主要是對我國北宋時期的炭煤生產及其應用狀況從面上到點上的分析與研究。

    一、傳統燃料的危機

    木柴、木炭是人類古代數千年乃至數十萬年來的傳統燃料,它們源於地球上的森林資源。樹木雖可再植,但不為古人所重。並且人工植樹也遠遠趕不上人類亂砍亂伐的速度。最初,當聚落周圍平地林木被伐盡時,人們的砍伐會推向遠處、或山谷;而當這種中程砍伐也成問題時,就只有進行跨地區的遠程砍伐,甚至是到最邊遠的山區。我國到了宋代,森林資源更為減少。當時沈括曾為此而浩歎:「今齊、魯間松林盡矣,漸至太北宋時期煤炭的開發利用

    引言

    我國是世界上較早發現煤和使用煤的國家,至遲在新石器時代,我國就已認識到了煤的可雕刻性,用煤玉(也叫煤精,是一種質地緻密堅硬的煤)來雕刻成各種裝飾藝術品。近年,遼寧瀋陽市新樂遺址中出土了四十六件煤玉雕刻品,其原料就是采自今撫順西部煤田〔1〕。陝西寶雞也出土了一批西周時期的煤玉雕刻物〔2〕。

    而就認識煤的可燃性功能來說,我國差不多從兩漢時就已知道了以煤作燃料。對兩漢時河南古滎鎮冶鐵遺址的發掘,「發現有一座窯的火池中發現煤渣和煤餅,可能用煤作燃料」。〔3〕在河南鞏縣鐵生溝兩漢冶鐵遺址中也發現了原煤塊、煤餅、煤渣〔4〕。從古文獻方面說,《水經注》引《釋氏兩域記》說:「屈茨北二百里有山,夜則火光,晝日但煙,人取此山石炭,冶此山鐵」(石炭即煤炭)〔5〕。《後漢書》劉昭注引《豫章記》曰:「縣有葛鄉,有石炭二頃,可燃以爨」〔6〕而關於此時期我國用煤的記載還有一些,因本文討論的重點不在此,故不具錄,上引二書均已佚。《釋氏西域記》據梁啟超、岑仲勉考證為東晉釋道安所著〔7〕。《豫章記》則為南朝劉宋人雷次宗所撰〔8〕。若僅以上述兩書的成書年代來計,則我國至遲在兩晉、南北朝初期就已有了以煤煉鐵和炊事的明確記載。可是,在此之後直至宋代的這數百年裡,有關我國用煤的文獻記載一直很少。至於考古研究方而,則除了發現兩漢冶鐵用煤的遺址外,從兩漢以後到宋以前這段時期中均未發現其它與煤炭有關的遺跡。當然,將來利用考古和古文獻,我們肯定還會發現一些此時期、或是更早一些時期我國用煤的情況。但是,我們可以說,宋代已是我國廣泛應用煤炭的時代則是沒有疑問的。為什麼我國在公元前後就已知道用煤作燃料,而要等到十世紀後半葉以後的宋代,社會生產領域才開始廣泛用煤?這是本文所將探討的問題之一。本文主要是對我國北宋時期的炭煤生產及其應用狀況從面上到點上的分析與研究。

    一、傳統燃料的危機

    木柴、木炭是人類古代數千年乃至數十萬年來的傳統燃料,它們源於地球上的森林資源。樹木雖可再植,但不為古人所重。並且人工植樹也遠遠趕不上人類亂砍亂伐的速度。最初,當聚落周圍平地林木被伐盡時,人們的砍伐會推向遠處、或山谷;而當這種中程砍伐也成問題時,就只有進行跨地區的遠程砍伐,甚至是到最邊遠的山區。我國到了宋代,森林資源更為減少。當時沈括曾為此而浩歎:「今齊、魯間松林盡矣,漸至太北宋時期煤炭的開發利用

    引言

    我國是世界上較早發現煤和使用煤的國家,至遲在新石器時代,我國就已認識到了煤的可雕刻性,用煤玉(也叫煤精,是一種質地緻密堅硬的煤)來雕刻成各種裝飾藝術品。近年,遼寧瀋陽市新樂遺址中出土了四十六件煤玉雕刻品,其原料就是采自今撫順西部煤田〔1〕。陝西寶雞也出土了一批西周時期的煤玉雕刻物〔2〕。

    而就認識煤的可燃性功能來說,我國差不多從兩漢時就已知道了以煤作燃料。對兩漢時河南古滎鎮冶鐵遺址的發掘,「發現有一座窯的火池中發現煤渣和煤餅,可能用煤作燃料」。〔3〕在河南鞏縣鐵生溝兩漢冶鐵遺址中也發現了原煤塊、煤餅、煤渣〔4〕。從古文獻方面說,《水經注》引《釋氏兩域記》說:「屈茨北二百里有山,夜則火光,晝日但煙,人取此山石炭,冶此山鐵」(石炭即煤炭)〔5〕。《後漢書》劉昭注引《豫章記》曰:「縣有葛鄉,有石炭二頃,可燃以爨」〔6〕而關於此時期我國用煤的記載還有一些,因本文討論的重點不在此,故不具錄,上引二書均已佚。《釋氏西域記》據梁啟超、岑仲勉考證為東晉釋道安所著〔7〕。《豫章記》則為南朝劉宋人雷次宗所撰〔8〕。若僅以上述兩書的成書年代來計,則我國至遲在兩晉、南北朝初期就已有了以煤煉鐵和炊事的明確記載。可是,在此之後直至宋代的這數百年裡,有關我國用煤的文獻記載一直很少。至於考古研究方而,則除了發現兩漢冶鐵用煤的遺址外,從兩漢以後到宋以前這段時期中均未發現其它與煤炭有關的遺跡。當然,將來利用考古和古文獻,我們肯定還會發現一些此時期、或是更早一些時期我國用煤的情況。但是,我們可以說,宋代已是我國廣泛應用煤炭的時代則是沒有疑問的。為什麼我國在公元前後就已知道用煤作燃料,而要等到十世紀後半葉以後的宋代,社會生產領域才開始廣泛用煤?這是本文所將探討的問題之一。本文主要是對我國北宋時期的炭煤生產及其應用狀況從面上到點上的分析與研究。

    一、傳統燃料的危機

    木柴、木炭是人類古代數千年乃至數十萬年來的傳統燃料,它們源於地球上的森林資源。樹木雖可再植,但不為古人所重。並且人工植樹也遠遠趕不上人類亂砍亂伐的速度。最初,當聚落周圍平地林木被伐盡時,人們的砍伐會推向遠處、或山谷;而當這種中程砍伐也成問題時,就只有進行跨地區的遠程砍伐,甚至是到最邊遠的山區。我國到了宋代,森林資源更為減少。當時沈括曾為此而浩歎:「今齊、魯間松林盡矣,漸至太北宋時期煤炭的開發利用

    引言

    我國是世界上較早發現煤和使用煤的國家,至遲在新石器時代,我國就已認識到了煤的可雕刻性,用煤玉(也叫煤精,是一種質地緻密堅硬的煤)來雕刻成各種裝飾藝術品。近年,遼寧瀋陽市新樂遺址中出土了四十六件煤玉雕刻品,其原料就是采自今撫順西部煤田〔1〕。陝西寶雞也出土了一批西周時期的煤玉雕刻物〔2〕。

    而就認識煤的可燃性功能來說,我國差不多從兩漢時就已知道了以煤作燃料。對兩漢時河南古滎鎮冶鐵遺址的發掘,「發現有一座窯的火池中發現煤渣和煤餅,可能用煤作燃料」。〔3〕在河南鞏縣鐵生溝兩漢冶鐵遺址中也發現了原煤塊、煤餅、煤渣〔4〕。從古文獻方面說,《水經注》引《釋氏兩域記》說:「屈茨北二百里有山,夜則火光,晝日但煙,人取此山石炭,冶此山鐵」(石炭即煤炭)〔5〕。《後漢書》劉昭注引《豫章記》曰:「縣有葛鄉,有石炭二頃,可燃以爨」〔6〕而關於此時期我國用煤的記載還有一些,因本文討論的重點不在此,故不具錄,上引二書均已佚。《釋氏西域記》據梁啟超、岑仲勉考證為東晉釋道安所著〔7〕。《豫章記》則為南朝劉宋人雷次宗所撰〔8〕。若僅以上述兩書的成書年代來計,則我國至遲在兩晉、南北朝初期就已有了以煤煉鐵和炊事的明確記載。可是,在此之後直至宋代的這數百年裡,有關我國用煤的文獻記載一直很少。至於考古研究方而,則除了發現兩漢冶鐵用煤的遺址外,從兩漢以後到宋以前這段時期中均未發現其它與煤炭有關的遺跡。當然,將來利用考古和古文獻,我們肯定還會發現一些此時期、或是更早一些時期我國用煤的情況。但是,我們可以說,宋代已是我國廣泛應用煤炭的時代則是沒有疑問的。為什麼我國在公元前後就已知道用煤作燃料,而要等到十世紀後半葉以後的宋代,社會生產領域才開始廣泛用煤?這是本文所將探討的問題之一。本文主要是對我國北宋時期的炭煤生產及其應用狀況從面上到點上的分析與研究。

    一、傳統燃料的危機

    木柴、木炭是人類古代數千年乃至數十萬年來的傳統燃料,它們源於地球上的森林資源。樹木雖可再植,但不為古人所重。並且人工植樹也遠遠趕不上人類亂砍亂伐的速度。最初,當聚落周圍平地林木被伐盡時,人們的砍伐會推向遠處、或山谷;而當這種中程砍伐也成問題時,就只有進行跨地區的遠程砍伐,甚至是到最邊遠的山區。我國到了宋代,森林資源更為減少。當時沈括曾為此而浩歎:「今齊、魯間松林盡矣,漸至太北宋時期煤炭的開發利用

    引言

    我國是世界上較早發現煤和使用煤的國家,至遲在新石器時代,我國就已認識到了煤的可雕刻性,用煤玉(也叫煤精,是一種質地緻密堅硬的煤)來雕刻成各種裝飾藝術品。近年,遼寧瀋陽市新樂遺址中出土了四十六件煤玉雕刻品,其原料就是采自今撫順西部煤田〔1〕。陝西寶雞也出土了一批西周時期的煤玉雕刻物〔2〕。

    而就認識煤的可燃性功能來說,我國差不多從兩漢時就已知道了以煤作燃料。對兩漢時河南古滎鎮冶鐵遺址的發掘,「發現有一座窯的火池中發現煤渣和煤餅,可能用煤作燃料」。〔3〕在河南鞏縣鐵生溝兩漢冶鐵遺址中也發現了原煤塊、煤餅、煤渣〔4〕。從古文獻方面說,《水經注》引《釋氏兩域記》說:「屈茨北二百里有山,夜則火光,晝日但煙,人取此山石炭,冶此山鐵」(石炭即煤炭)〔5〕。《後漢書》劉昭注引《豫章記》曰:「縣有葛鄉,有石炭二頃,可燃以爨」〔6〕而關於此時期我國用煤的記載還有一些,因本文討論的重點不在此,故不具錄,上引二書均已佚。《釋氏西域記》據梁啟超、岑仲勉考證為東晉釋道安所著〔7〕。《豫章記》則為南朝劉宋人雷次宗所撰〔8〕。若僅以上述兩書的成書年代來計,則我國至遲在兩晉、南北朝初期就已有了以煤煉鐵和炊事的明確記載。可是,在此之後直至宋代的這數百年裡,有關我國用煤的文獻記載一直很少。至於考古研究方而,則除了發現兩漢冶鐵用煤的遺址外,從兩漢以後到宋以前這段時期中均未發現其它與煤炭有關的遺跡。當然,將來利用考古和古文獻,我們肯定還會發現一些此時期、或是更早一些時期我國用煤的情況。但是,我們可以說,宋代已是我國廣泛應用煤炭的時代則是沒有疑問的。為什麼我國在公元前後就已知道用煤作燃料,而要等到十世紀後半葉以後的宋代,社會生產領域才開始廣泛用煤?這是本文所將探討的問題之一。本文主要是對我國北宋時期的炭煤生產及其應用狀況從面上到點上的分析與研究。

    一、傳統燃料的危機

    木柴、木炭是人類古代數千年乃至數十萬年來的傳統燃料,它們源於地球上的森林資源。樹木雖可再植,但不為古人所重。並且人工植樹也遠遠趕不上人類亂砍亂伐的速度。最初,當聚落周圍平地林木被伐盡時,人們的砍伐會推向遠處、或山谷;而當這種中程砍伐也成問題時,就只有進行跨地區的遠程砍伐,甚至是到最邊遠的山區。我國到了宋代,森林資源更為減少。當時沈括曾為此而浩歎:「今齊、魯間松林盡矣,漸至太北宋時期煤炭的開發利用

    引言

    我國是世界上較早發現煤和使用煤的國家,至遲在新石器時代,我國就已認識到了煤的可雕刻性,用煤玉(也叫煤精,是一種質地緻密堅硬的煤)來雕刻成各種裝飾藝術品。近年,遼寧瀋陽市新樂遺址中出土了四十六件煤玉雕刻品,其原料就是采自今撫順西部煤田〔1〕。陝西寶雞也出土了一批西周時期的煤玉雕刻物〔2〕。

    而就認識煤的可燃性功能來說,我國差不多從兩漢時就已知道了以煤作燃料。對兩漢時河南古滎鎮冶鐵遺址的發掘,「發現有一座窯的火池中發現煤渣和煤餅,可能用煤作燃料」。〔3〕在河南鞏縣鐵生溝兩漢冶鐵遺址中也發現了原煤塊、煤餅、煤渣〔4〕。從古文獻方面說,《水經注》引《釋氏兩域記》說:「屈茨北二百里有山,夜則火光,晝日但煙,人取此山石炭,冶此山鐵」(石炭即煤炭)〔5〕。《後漢書》劉昭注引《豫章記》曰:「縣有葛鄉,有石炭二頃,可燃以爨」〔6〕而關於此時期我國用煤的記載還有一些,因本文討論的重點不在此,故不具錄,上引二書均已佚。《釋氏西域記》據梁啟超、岑仲勉考證為東晉釋道安所著〔7〕。《豫章記》則為南朝劉宋人雷次宗所撰〔8〕。若僅以上述兩書的成書年代來計,則我國至遲在兩晉、南北朝初期就已有了以煤煉鐵和炊事的明確記載。可是,在此之後直至宋代的這數百年裡,有關我國用煤的文獻記載一直很少。至於考古研究方而,則除了發現兩漢冶鐵用煤的遺址外,從兩漢以後到宋以前這段時期中均未發現其它與煤炭有關的遺跡。當然,將來利用考古和古文獻,我們肯定還會發現一些此時期、或是更早一些時期我國用煤的情況。但是,我們可以說,宋代已是我國廣泛應用煤炭的時代則是沒有疑問的。為什麼我國在公元前後就已知道用煤作燃料,而要等到十世紀後半葉以後的宋代,社會生產領域才開始廣泛用煤?這是本文所將探討的問題之一。本文主要是對我國北宋時期的炭煤生產及其應用狀況從面上到點上的分析與研究。

    一、傳統燃料的危機

    木柴、木炭是人類古代數千年乃至數十萬年來的傳統燃料,它們源於地球上的森林資源。樹木雖可再植,但不為古人所重。並且人工植樹也遠遠趕不上人類亂砍亂伐的速度。最初,當聚落周圍平地林木被伐盡時,人們的砍伐會推向遠處、或山谷;而當這種中程砍伐也成問題時,就只有進行跨地區的遠程砍伐,甚至是到最邊遠的山區。我國到了宋代,森林資源更為減少。當時沈括曾為此而浩歎:「今齊、魯間松林盡矣,漸至太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