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三國之最風流

正文 82 程荀陳舟船相見 孔文舉出任北海 文 / 趙子曰

    出了開陽縣,程嘉沒有再去泰山兵的軍營裡找臧霸告別,直接就踏上了返程的路途。

    開陽屯駐了上萬的泰山兵,臧霸帳下不少人又原本就是盜賊頭子,因而開陽周邊、包括開陽南邊即丘周邊的治安都挺好,沒什麼賊寇出沒。

    沿著沂水的東岸南下,過了即丘,入東海郡境內,在羽山附近,程嘉碰上了一股山賊,約有一二百人,舞著木棍、竹槍從野林、丘陵中衝出來,看起來著聲勢不小,只可惜他們碰上的對手太強,此次從行護衛程嘉的都是荀貞軍中的精銳,三下五除二就把他們給打散了。

    程嘉騎在馬上,摸著鬍子,在邊兒上觀戰,因為自身的安危一點兒不需要擔憂,所以他一邊好整以暇地和留下來保護他的幾個騎士指點戰場,評嘉勇士,一邊兒還有空發兩句感歎:「東海是州治所在,陶恭祖偌大的威名,十來萬的黃巾都打退了,卻怎麼連東海的一點蟊賊都管不了?」

    這卻是不怪陶謙。

    如今天下戰火四起,民不聊生,盜賊只是表象,根子還是在政局,朝中和州郡的政局一日不得清明,這遍佈各地州郡的盜賊、山賊、海賊就會如野草一般,剿一茬,出一茬,剿之不淨。

    輕輕鬆鬆擊潰了這股山賊,戰場上的騎士們兀自不肯罷休,想分散追上去將之盡滅。

    程嘉見之,把他們都召了回來,說道:「說是山賊,不過是逃稅入山的郡人罷了。汝等皆披甲持兵,一望即是銳士,要非餓極了眼,他們又怎敢埋伏劫我等?既已擊潰,便放他們去吧。」

    程嘉這話說的很是悲天憫人,可他其實並不是可憐這些山賊。

    這股山賊是東海郡的山賊,而如程嘉所說,東海又是州治的所在,如將這股山賊盡滅,那豈不就是在為陶謙出力?明知陶謙和荀貞不和,這等賠錢的買賣程嘉卻是不肯做的。

    之前他去開陽時,在東海郡內倒是沒有碰上山賊,不過在笮融掌權的下邳國境內卻曾碰到過兩股盜賊,當時他也只是叫騎士們把盜賊擊潰便就算了。

    過了羽山,再往南行,沒再遇上賊寇,大約是他之前在下邳國境內曾擊潰過兩股盜賊,「威名」已經傳出,入了下邳國境內後,也沒再遇上賊寇。

    仍如來時一樣,他這次回廣陵,還是一半陸路、一半水路。他來時乘的船是官船,現在正停在淮陰東北邊的渡口等他,上了船順水而下,很快就入了廣陵郡界。

    入了廣陵郡界,行約有二三十里,卻見迎面來了一船,也是官船,船外掛著廣陵郡府的旗號。

    聞得水手來報,程嘉出了船艙,命放緩船速,自立在船頭觀望。

    對面來的這船也發現了他們,亦放緩了船速,慢慢地靠攏過來。

    待得兩船接近,程嘉看見對面船頭上站了兩個士人。

    其中一個長身玉立,朗目疏眉,可不正是荀攸?另一個他也認識,年約二十出頭,個頭不及荀攸,大概因為年輕,頷下尚未蓄須,不過相貌端正,自有雍和氣度,卻是陳群。

    程嘉知道陳群是荀貞的妻弟,此前跟著荀貞到穎陰時見過,也知道荀貞有意召他來自家帳下用事,此時在河上相遇,他不覺心道:「陳長何時來的?想是剛到不久。卻怎麼剛來就和公達泛舟河上?看他們行船的方向,像是要往北去?是要去見陶謙麼?」

    往北邊去,要麼是下邳,要麼是東海,要麼是琅琊。程嘉本人剛從琅琊回來,荀攸、陳群肯定不是去琅琊的,而下邳沒什麼可去的,那只有是去東海州治見陶謙了。

    兩船靠在一處,彼此停下,荀攸叫水手搭起船板,他和陳群踏著板子,來到了這邊船上。

    三人相見,敘禮說話。

    程嘉和陳群不熟,但一來陳群出自名族,再則陳群的父親陳紀現出仕平原,為二千石的大吏國相,再一個,也是最重要的,陳群是荀貞的妻弟,這次來到廣陵,肯定是會被荀貞重用的,故此正因為和他不熟,程嘉更是少不得借此河上相遇的機會和他多說了幾句親熱話。

    說了會兒話,荀攸又略問了幾句程嘉此次出使的結果,程嘉回答完後,話題自然而然地轉到了荀攸、陳群兩人「乘船北上何去」上邊。

    程嘉問道:「公達,卿與長浮舟北行,可是要去郯縣?是去要見陶恭祖?」

    荀攸搖了搖頭,說道:「不是。」

    程嘉納悶了,你倆這乘船北上,不是去郯縣,還能是去哪裡?遂問道:「那是要往何去?」

    「北海。」

    「北海?」

    「卿出使在外,也許還不知道吧?故虎賁中郎將魯國孔君舉被三府同舉出任北海相,前兩天剛剛到任。」

    「孔舉被舉北海相?」程嘉楞了一下。

    「不錯。」

    「還是三府同舉?」

    「正是。」

    程嘉嘿然,拈鬚說道:「他這是得罪誰了?」

    孔舉自便是孔融,孔融早年在豫州為從事,黃巾被平定後,他為朝中徵用,被征為為司空掾屬,前些時,他接替何顒,繼任北軍中候,在職三天,又接替袁術,轉任虎賁中郎將,前不久,聽說他又轉任議郎,這還沒過多長時間,竟又被三府同舉,再次轉任,出任北海為相。

    />

    北海國屬青州。豫州、揚州、兗州、青州都與徐州接壤,北海挨著徐州的琅琊郡,在琅琊的正北邊。青、兗黃巾勢大,而單就青、兗涼州來說,又是北海的黃巾最為猖獗。孔融在洛陽原本是虎賁中郎將,被轉為議郎已是大大地貶用了,但至少議郎還是在洛陽,現在卻忽然又被三府同舉、也即三公同舉,又被舉薦到北海做國相,這已不是貶用,而是讓他去送死了。

    荀攸看了看左右,沒有外人,於是說起了其中的曲折。

    這其中曲折說來也簡單,簡而言之,都是因為董卓要廢立天子。他說道:「董卓欲廢立天子,此事卿已知之,孔君為虎賁中郎將,每參與議事,常有匡正之言,多與董卓爭辯,董卓因是懷恨,遂奪其虎賁中郎將之職,轉為議郎,猶懷忌恨,乃又暗示三府同舉孔君為北海國相。」

    孔融大名滿天下,程嘉和他雖不熟,只是在洛陽時跟著荀貞見過一次,但此時聞得此言,卻亦不免慨歎,說道:「董卓恃兵自雄,禍亂洛陽,而朝中諸公非但不敢與之爭,反順其意,竟就真的按董卓的意思,將孔君薦為了北海國相!這不是親痛仇快、自斷股肱麼?」

    荀攸、陳群也都是面帶憤憂。

    「憤」當然是憤怒董卓,也不滿朝中公卿的軟弱。

    「憂」則是為孔融擔憂了。

    孔融雖有盛名,可只是個儒生士,並不知兵略,他來這黃巾猖獗的北海當國相,結局堪憂,下場恐會不妙。

    孔融在豫州做從事時和荀爽是同僚,荀貞、荀攸作為荀氏的晚輩都和孔融見過,孔融這個人生性寬厚,最喜歡拔擢後進,對荀貞、荀攸,還有荀彧兄弟等荀家的傑出子弟都很照拂,現今他被發配到北海這個地方做國相,做為他「後進晚輩」的荀攸當然是會為之擔憂的。

    荀攸擔憂,陳群也擔憂,事實上,陳群比荀攸更擔憂。

    較之和荀家的關係,孔融和陳家的關係更親近。

    孔融的年紀比陳紀小些,比陳群大不少,很早前他就和陳群的父親陳紀結交為友,後來見到陳群,非常欣賞陳群,又轉而和陳群結交,他和陳紀結交為友的時候,陳群是他的晚輩,見到他得向他行晚輩之禮,而當他改與陳群結交後,他則就變成了陳群的同輩、陳紀的晚輩,這麼一來,見到陳紀時他就得以晚輩的身份伏拜行禮,也就是說,他寧願自矮一輩,寧願以前的朋友變成他的長輩,也要和陳群結交,這對陳群是多大的抬舉?陳群年紀輕輕的便聞名州郡,為世人所知,也正是因為此事,後世專門有個成語,叫「紀群之交」,便是典出此處。

    可以想見,對孔融到北海後情況的擔憂,陳群肯定是遠過於荀攸的。

    也正因為陳群和孔融有這麼層深厚的交誼在,所以在知道孔融到了北海上任後,雖然陳群那時剛到廣陵不久,荀貞卻還是叫他和荀攸一起去北海謁見孔融。

    陳群年輕歸年輕,卻是個穩重之人,儘管較之荀攸,他更為孔融擔憂,但因為和程嘉這只是二次相見,兩人並不相熟,所以雖有許多話想說,還是忍住了。

    紀群之交這件事,程嘉也是有過耳聞的。

    他看了看陳群,說道:「黃巾寇略青、兗,而北海最為賊沖。長,君此與公達同去北海,見到孔君後,不妨勸一勸他:『識時務者為俊傑,通機變者為英豪』,明知這是董卓在使壞,孔君不能上當,為朝廷計,也是為天下忠臣士人的元氣計,孔君最好托以疾病,掛印辭歸。」

    陳群憂心忡忡地說道:「孔君直節之士,向有大志,此次出任北海,雖是為人所陷,而以孔君的脾性,我卻恐他不會聽我等之勸啊!」

    和孔融相交深厚,陳群對孔融的瞭解遠非程嘉所能比的。

    孔融為孔子之後,才華橫溢,雖生性寬容,不猜忌別人,喜拔擢後進,但亦常以「智能優贍,溢才命世」自許,對當世的豪傑,他有很多都是看不大起的,高談闊論,胸懷大志,總有蕩清宇內、一挽狂瀾的雄偉志向,要想讓他聽勸,「托以疾病,掛印辭歸」,這是萬萬不可能的。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