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中平元年 122 三戰盡復東郡地(七) 文 / 趙子曰
多謝小腳兒、見習警員、yy67382183、bayuyang的月票、捧場。
——
漢軍中軍帥帳裡,皇甫嵩問荀貞:「你既已知敵情,可有破敵之計?」
荀貞說道:「這幾天,貞與荀攸、戲志才、李博、宣康等人有過商議,我等以為,東郡黃巾雖然賊兵不多,戰力亦不及汝南、穎川兩郡之賊,但是卻依然不能輕視。」
「噢?此話怎說?我願聞其詳。」
「東郡的賊情和穎川、汝南比起來有不同之處。」
「什麼不同之處?」
「穎川賊波才、何曼最初是聚兵一處,後雖分兵兩地,但其間有大河相隔,往來救援不便。汝南賊彭脫、龔都等則是聚精兵於一城,雖在西華城外的征羌等縣也有佈防,然而當時將軍尚未與朱將軍分兵,我軍兵多將廣,足能分而克之。但是眼下,將軍已與朱將軍分兵,我部現只有兩萬餘人,似已不可再過度分兵,而白馬、濮陽兩城相距不過三十里,中間亦無山川之阻,一馬平川,彼此馳援迅捷,是以,貞等以為攻略東郡一戰不可急躁。急則有失。」
漢軍在穎川、汝南和東郡的敵人雖然一樣,都是黃巾軍,但是敵情不一樣。穎川波才、何曼是先聚兵一處,後分兵兩縣,中有河水相隔,援救不便,可以從容地分別攻之。汝南黃巾則是佔據了汝南大多數的縣城,把精兵聚於一地,於其餘縣城分別放若干兵馬,當時漢軍兵多,故此皇甫嵩分別兩路,親帶一路圍西華,迫使西華黃巾不敢出城,再由朱俊、荀貞等分略其餘各縣,先去了他們的羽翼,再擊他們的主力。
東郡的敵情與穎川、汝南分別有相似處,又有不同處。先說與汝南的相似和不同之處。與汝南相似的地方是:卜己也攻陷了東郡全境,並在各個縣裡都放了些人馬,並也集合了全部的主力精兵欲與漢軍對戰,而與汝南不同的地方是:他沒有把精兵全部放在一城,而是分置在了濮陽、白馬、韋鄉三地。再說與穎川的相似與不同之處。在穎川相似的是:卜己把主力也是分別置放在了不同的地方,這與波才、何曼後期的分兵兩縣頗是相同,但不同的是:波才、何曼當時兩軍之間有河流阻隔,而白馬、濮陽兩縣則相距不遠,且道路暢通,來往救援方便。
簡而言之的說,東郡黃巾的這種迎戰部署,給漢軍帶來的最大麻煩就是:皇甫嵩和朱俊已經分兵,沒辦法再效仿汝南一戰的成功經驗,即分兵兩路,先以一路圍住濮陽,待另一路剪除掉白馬後,再與卜己決戰。濮陽有兵兩萬,白馬有兵五千,按荀貞的觀察來說,兩城又都算是堅城,皇甫嵩部只有兩萬餘人,這個兵力獨擊一路尚可,分兵萬難。分的兵少了,不足以克白馬,分的兵多了,可能圍不住濮陽。可若不分兵,因為濮陽和白馬間相距不遠,道路暢通,又不能像在穎川一樣,從容分別擊之,若擊濮陽,白馬援之,若擊白馬,濮陽援之,這就像是兩個人搏鬥一樣,正全神貫注地對付對方,身後又來一個敵人,前後有敵,難以支撐。
皇甫嵩頷首,說道:「司馬言之甚是。這東郡之賊確實不可輕視。」沉吟了片刻,笑對荀貞說道,「司馬智勇之士,公達、志才也都是汝郡英傑,想來卿等必是已有對敵之策了?請說來聽聽。」
荀貞說道:「貞等確實小有所得,商討出了一條拙計。」
「請說。」
「貞等以為,面對這樣的情況,要想破敵,也許只有一個辦法。」
「什麼辦法?」
「圍城打援。」
「圍城打援?」
「是。觀卜己之兵馬佈置,一路在濮陽,一路在白馬,早前還有一路在韋鄉,分明打的主意就是想以三地形成鼎足之勢,彼此支援,互相響應。那麼,我軍不妨就順勢而為之,就按照他的這個部署來打東郡:圍住濮陽,誘白馬來救,於半路設伏兵,先滅韓立,再取濮陽。」
皇甫嵩點頭說道:「是條好計,是條好計。」
帳外夜深,兵卒們搭起了帳篷,分成兩班,一班休息,一班繼續築營和警戒。喧鬧的聲音傳入帳中,隨著喧鬧來的還有夜風,吹動帳中燭火,映紅諸將臉孔。傅燮蹙眉深思,深思多時,說道:「荀司馬此計固是好計,但只怕濮陽卜己會也想到這一層啊。若是我圍濮陽而白馬不救,奈何?」北軍五校的一個校尉接口說道:「白馬若不救,我軍就真打濮陽,把它擊破不就行了?濮陽只要能被打下,白馬只有區區五千賊兵,到那個時候還不聞風而降?」
「話雖如此說,我軍帶的糧秣只夠一月之用。如荀司馬所言,濮陽、白馬都是堅城,城防頗是森嚴,若是像打西化一樣,大半個月不克,可就麻煩了啊。」
「那傅司馬你有何妙計?」
傅燮沒有什麼妙計,搖了搖頭,說道:「形勢如此,我亦無計。」頓了頓,又對皇甫嵩說道,「將軍,荀司馬此計可謂良策,只是為了防止賊渠帥卜己也想到這一層,以下吏之愚見,不如將圍濮陽以誘白馬之援改為圍白馬以誘濮陽之援。」
堂下的一個軍候奇道:「為何?圍濮陽和圍白馬難道不一樣麼?」另一個軍候說道:「不然,不然,還是以圍濮陽為上。賊渠帥卜己在濮陽,若圍濮陽,韓立必救,若圍白馬,卜己可不一定去救韓立啊。」帳中諸人大多點頭稱是,贊同先圍濮陽。
傅燮說道:「白馬兵少,若卜己不救,我軍能夠較快地將之攻下,若卜己救之,則我軍也可半路設伏。此一舉兩得。」
又有人表示反對,說道:「濮陽兵多,卜己若救白馬,派出的援軍必也多,援軍一多,咱們設伏的兵也就要多,而設伏的兵一多,說不定就圍不住白馬了。還是以圍濮陽為上策。白馬兵少,韓立能派出多少人去援濮陽?至多三千人。我以五千人設伏就足夠了,不耽誤圍濮陽。」
眾人意見不一,七嘴八舌,有的支持荀貞的意見,圍濮陽,也有的支持傅燮的意見,圍白馬,但說來說去,卻都是在圍濮陽或圍白馬上打轉,皇甫嵩聽了多時,咳嗽一聲,諸人同時停下話頭,直身扭臉,轉目看去。帳中復歸安靜。
皇甫嵩撫鬚笑道:「諸君可知圍魏救趙的故事?」
帳中諸人皆是一愣,大家正在討論是該先圍濮陽,還是該先圍白馬,皇甫嵩卻怎麼突然扯到圍魏救趙上去了?荀貞、傅燮等都是飽讀之士,少承家學,自知圍魏救趙之典故,帳中的諸將大多也知道,但也有讀書少,不知道的,因問道:「什麼圍魏救趙?」
皇甫嵩說道:「昔魏將龐涓擊趙,圍邯鄲,齊將田忌救之,軍師孫臏建言與其趨邯鄲,不如擊魏都大梁,魏中其計,龐涓回兵,而齊兵於半道擊之,此即圍魏救趙之計。……,諸君,孫臏的這條計策也可以說是圍城打援的一個典範,只不過他的這個『圍大梁』是假圍。」
諸人齊聲說道:「不錯。」
「由此可見,圍城打援卻也不見得非要圍住敵人的一座城後才能實施啊。」
眾人迷惘不解,雖然聽明白了皇甫嵩話裡的意思,卻不知他到底想說些什麼,當下有人問道:「將軍此話何意?」
皇甫嵩微微一笑,把自家的想法細細道出。
諸人聞言,皆大喜,更有因皇甫嵩此計太妙而按捺不住拍案叫絕,以致喜不自勝到抓耳撓腮者,一個個都佩服得五體投地,叫絕過後,皆拜服席上,齊聲說道:「將軍妙策!」
荀貞由衷讚道:「孫子云:『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將軍,你之此策便是真正的『因敵制勝』,可謂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