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匡扶後周

小說博覽 第506章 文治三事 文 / 張建邦

    董遵誨平定湖南的消息很快傳回了開封府,引起了朝廷上下的震動。從出兵到現在,不超過一百天,除去行軍、集結耗費的時間,真正用來接戰的不過是十餘天!也就是說,周軍在董遵誨的指揮下,兩天內就攻克荊南,十天內就攻破湖南,並生俘高繼沖和周保權,讓大周得到了十七州、八十三縣的地盤,新增人口二十三萬七千餘戶!

    這樣的赫赫戰功,比起郭榮來毫不遜色,甚至能與開國皇帝郭威相提並論。有些人頓時感受到了董遵誨對郭家社稷的威脅,緊密團結在以魏仁浦為首的反對派周圍;但更多的人卻覺得董遵誨前途無量,感覺自己能在董遵誨麾下有用武之地,主動投向了董遵誨。僅在董遵誨回京途中,就收到了百餘官員的效忠書信。

    對此,重病在身的范質有心無力,也只能聽之任之。而王溥更是在朝廷中黨附董遵誨,將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文化事業之中。在董遵誨回京幾天後,王溥向朝廷進獻《五代會要》。

    該書三十餘卷,王溥按照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實錄及舊事傳聞,分條件系,類繼承編,共二百七十九事目。卷一至卷六記載帝號與宮中制度,卷七記樂,卷八記禮,卷九記刑,卷十、十一記天文,卷十三至二十四記載官制,卷二十五至三十記載周邊關係。因為王溥佔據高位。能夠翻閱前朝留下的諸多史料。所以書中引用的詔令、奏議可信度極高,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此書一出,不能說洛陽紙貴,也可以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為中國自古有著給前朝修史的傳統,唐末以來戰亂紛雜,你方唱罷我登場,不是忙著廝殺就是忙著篡位,誰還有哪個閒情雅致?!而王溥此書一出,不僅彌補了歷史空白,而且還相當於信心百倍地向周邊宣稱:我大周乃是中原正朔。更有信心平定天下!

    這樣的文壇雅事,董遵誨自然不甘旁觀,加上他與王溥平日裡交情不錯,而王溥編纂圖書的過程中。董遵誨的大哥董遵訓也出力甚多,董遵誨便獻出大筆錢財,將此書雕版印刷!

    作為一個文臣,能夠看到自己的作品受人欣賞、刊印天下,實在是心懷大暢。王溥經此一事,與董遵誨的關係越發緊密。這樣一來,董遵誨在五人議事會中已經手握三票,大權在握!

    而且作為董遵誨平定荊南、湖南的獎賞,皇帝已經下詔,冊封董遵誨為晉王!要知道經過數代演變。晉王幾乎已經成為王儲的代名詞,而皇帝無子,這就意味著董遵誨甚至有可能榮登大寶!對此,董遵誨並沒有欣然接受,而是固辭,在得到朝野的一片讚譽聲後,順順利利贏得了宋王的封號。

    也許是受到《五代會要》的鼓勵,工部尚書判大理寺竇儀上奏,長期以來刑統科條繁浩。不便執行,請別加詳定。

    這可不是一件小事,更不是單純的學術之事,要知道范質年前曾經受命編輯《大周刑統》,這才剛剛過了年餘。這竇儀就跳出來表示質疑,身後若是無人撐腰。他豈有這翻案的膽量!

    朝野上下頓時將目光盯在了最近炙手可熱的董遵誨身上,難道說他想把范質拉下馬,也換上自己的親信,這樣的話只要董遵誨拿下魏仁浦,朝廷可就成了他董遵誨的一言堂!

    董遵誨對此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但他知道一點,自己完全可以拋開表面假象,通過利益的得失來尋找幕後黑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如果那竇儀是自己策動,那自己一定會與范質交惡,而范質要想保持威信,就得主動起來對抗如日中天的自己,這樣一來,他勢必要對魏仁浦等人多加籠絡。而且魏仁浦也可藉機來避開董遵誨的敵視,消除張瓊事件帶給他的惡劣影響。如此看來,最後的得益者就是魏仁浦,而這竇儀定然是聽了魏仁浦的挑唆!

    分清楚利害關係,董遵誨對付起來更是游刃有餘。在大朝會上,董遵誨主動表態,大周刑統乃是首輔范質嘔心瀝血之作,不僅適用於現在,也適用於將來,短期內並無修訂的必要!

    董遵誨一言已出,黨附於他的朝臣們紛紛出言附和,魏仁浦怎麼也沒有想到,董遵誨居然甘心放棄這打擊范質的好機會,來不及出言贊同的他頓時變得極為顯眼!

    范質到了現在,哪裡還不明白是魏仁浦搞的鬼,心中也是十分氣憤。但范質為人風趣大度、胸懷坦蕩,他曾對人說過:「人能鼻吸三斗醇醋,即可為宰相矣!」

    現在朝堂上這個局勢,他與魏仁浦合則兩利,分則會被董遵誨各個擊破,失去了所有的話語權。考慮到這個問題,范質先對董遵誨稱謝,而後主動說自己修正刑統時事務繁多,對繁雜重複的國家律令並沒有修改徹底,導致現在判決輕重無據,有些官吏更趁此徇私舞弊!有介於此,范質主動請求朝廷派人對大周刑統進行詳定。

    魏仁浦也認識到自己舉動的不妥,趕緊出言附和。但是大家此時已經看清楚他的態度,他的亡羊補牢之舉反而弄巧成拙。

    倒是董遵誨見范質意志堅定,便也改變立場,同意重修刑統,不過董遵誨也向朝廷說明,編纂的總負責人必須由范質承擔,要不然對范質實在是不公。對此,群臣全都附議。

    於是郭信下詔,命范質、蘇曉、張希護、奚嶼等參照唐律,在《大周刑統》的基礎上重加詳定。在范質的精心指揮下,不久便定稿出書,共三十卷。

    卷一至卷六名例律,二十四門五十七條;卷七至卷八名衛禁律,四門三十三條;卷九至卷十一為職制律,二十二門五十九條;卷十二至卷十四戶為婚律,二十五門四十六條;卷十五為廄庫律,十一門二十八條;卷十六為擅興律,九門二十四條;卷十七至卷二十為賊盜律,二十四門五十四條;卷二十一至卷二十四為斗訟律,二十六門六條;卷二十五為詐偽律,十門二十七條;卷二十六、卷二十七為雜律,二十六門六十二條;卷二十八為捕亡律,五門十八條;卷二十九、卷三十為斷獄律,十七門三十四條。

    成書之後,在董遵誨的建議下,皇帝郭信下令刻版摹印,頒行全國。可以說修書之事不但沒有影響董遵誨與范質之間的關係,反而彌補了兩人此前的某些爭端。

    當然裡外不是人的魏仁浦,也只能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不過,魏仁浦雖然這次弄巧成拙,卻依舊保持住自己的宰相風範,一如既往地在朝堂上與董遵誨相爭。雖然有些個不識時務,但多少也顯示了他的執著。

    這一日,戶部郎中沈義倫自吳越歸朝,在朝堂上進行例行述職。就在大家聽得昏昏欲睡的時候,沈義倫突然拜倒在地,對皇帝叩首說道:「陛下,微臣北返之時,眼看著淮南等地再度發生饑荒,揚州等地更是有多人餓死。百姓們家無存糧,賣兒賣女甚至易子而食!當地官衙根本就沒有糧食接濟,而駐軍營中卻屯糧甚多。微臣請求陛下恩准,將各郡所儲軍糧暫時借貸給百姓,讓他們度過饑荒。至於其中的缺口,只要等到秋收時讓百姓歸還新米就是,完全可以彌補!」

    雖是向皇帝懇請,但沈義倫的眼睛卻一直盯著董遵誨等人,他也知道皇帝智商有問題,一切軍政大事全都依仗董遵誨等人處理。果然,就見郭信打了個呵欠,對他說道:「愛卿所言之事著宋王等人商議就是,朕稍後自會用璽,退朝!」

    郭信懶洋洋離開朝堂,繼續去後宮完成他生兒育女的責任以及他打木工的個人愛好,而董遵誨等人也圍坐在一起,緊急討論此事。

    作為魂穿的現代人,對於賑災之事董遵誨倒是十分贊同。而且在討伐李重進的時候董遵誨就發現,當地百姓因為頻遭戰亂幾無家當,別說耕地裡的牛,就連刨地也只能用費時費力的木鋤!以這樣的耕種水平,再遇上天災,百姓們哪裡還活得下去?!

    這段時間,董遵誨所贊同的,就是魏仁浦所竭力反對的。魏仁浦立即反駁道:董帥心地雖好,可如果開倉賑濟後再遇到水旱災害,饑民到時候根本無力還糧,不僅不能填補軍糧上的缺口,還依舊需要官府賑濟。如果出了這樣的事情,誰又能承擔這個責任?!

    魏仁浦所說的也有一定道理,范質、王溥也有些個猶豫。這時特批與會的沈義倫慷慨陳詞,認為國家開倉濟民,可感召和氣,立志事稔,不用憂慮水旱!

    位卑未敢忘憂國,沈義倫的一番言辭贏得了大家的讚賞,在隨後的表決中,就連起先反對放糧的魏仁浦都投了贊同票,以全票通過放糧的決議!

    隨後,經董遵誨提議,群臣投票贊同:在各州縣設立義倉,朝廷在兩稅之外,每石另輸一斗貯藏,以備荒年。(未完待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