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明朝美好生活

卷三 風起雲湧 第266章 奴隸 文 / 方景

    第266章奴隸

    軍田養軍,減輕國家負擔,這在很多朝代都是行之有效的良策,最有名的就是三國曹操之屯田養兵,漢武帝的西域屯田。

    太祖皇帝就是受此啟發,幾乎所有明軍都成為世襲軍戶,每人有五十畝田地,屯田的戰士且耕且戰,這在元末民不聊生時成效顯著,後來平定天下後,更是大力推廣此策。[.]

    太祖皇帝曾經自豪的說過:「吾京師養兵百萬,不耗費百姓一粒米。」從此後代帝王承襲此策,即使是問題橫生,也不敢輕易更改祖制。

    然時過境遷,昔日的良策,隨著時間推移和人口增長,越來越凸顯各種弊端。軍官貪腐,軍戶地位低下,無以度日遂爭搶逃亡,軍戶淪為上司,朝廷,官府以及富戶的雜兵,坐吃空餉等等。

    武備廢弛,如今三大營總兵力號稱三十五萬,實際操練者不過七八萬人,缺額多達三成,以至於支糧時有,調遣則無,

    承平年代,願意當兵的人本就不多,何況當兵還被視為卑賤,也虧了明朝是世襲制,想不當兵都不行,結果朝廷東挪西湊,兵力越湊越少,明朝末年根本就是無兵可調的窘境。

    朱祐桓並未責備貴族青年,文恬武嬉,怨不得誰。返回紫禁城,得到了來自下面的實情,決定繼續推行改革。百年間的軍戶制,養出來一大批勢家,豪強,靠著奴役軍戶自肥,無論再怎麼狠狠治理,根深蒂固的習慣都無法根絕,只能一點一滴的改變。

    改軍屯制為募兵制,其中利弊難以說清,想了又想,朱祐桓難免舉棋不定,各有各的好處,各有各的弊端,二者合一又怕重蹈覆轍。土地,一切的根源還在土地上,最終還是要重視土地兼併,沒有賦稅,養不起上百萬軍隊,建造不起火器和彈藥。而失去土地的流民太多,各地造反此起彼伏,則兵力不足,繼續募兵又勢必會加重財政負擔,可謂是惡性循環。

    明朝後期就是走了類似的死結,軍戶制實際上已經是名存實亡,遼東邊軍大多是招募的,初期戰力不強,有薩爾滸慘敗。

    後期朝廷增加軍餉,造成百姓負擔日重的同時,則出現了著名的關寧鐵騎和遼東精銳,三大征打出了大明堂堂銳氣,看來軍戶也好,良民從軍也罷,只要朝廷上下一心,懲治貪腐,重視軍隊,軍人還是那個軍人,士氣戰力則天差地別。

    金殿下面站著一排兵部和戶部官員,瞅著回宮的陛下愁眉不展,異常重視軍事,立時群情激動。

    戶部侍郎趙時雲恭聲道:「啟奏陛下,永樂十年,遼鎮歲收屯糧七十一萬六千一百餘石,以養該鎮官兵九萬餘,京運亦只一萬石而已。去年,歲收銳減至二十七萬石,朝廷遷徙百姓出關,負擔更重,京運糧食六十萬石,南京因此陷入饑荒。」

    朱祐桓一聽覺得不對勁,皺眉問道:「就算軍田被佔為己有,那糧食都哪去了?錦衣衛時刻監督遼東各地,並未密奏有糧食高價賣回關內。」

    趙時雲身為戶部侍郎,茫然搖頭,兵部侍郎孫奎見狀出班,低聲道:「啟稟陛下,漢民不時遭受建州三衛搶掠,早年遷徙而出的百姓,除了一小部分躲入偏僻地方務農,其餘不是隨著衛所內縮,就是逃回關內。上月奏報說,新遷徙的百姓村落屢次遭女真人搶劫,人口損失達數百人。」

    啪朱祐桓大怒,狠狠一拍御書案,怒道:「朕怎麼對此事一無所知?混賬自家百姓被外族欺辱,爾等身為父母官,為何對此惡事一直置若罔聞?你等該當何罪?」

    呼啦一下,群臣急忙跪在地上,朱祐桓越發惱怒,罵道:「都滾起來,一個個就知道下跪,比之宦官還要不堪,堂堂大臣的風骨臉面,都被你們給敗光了,難怪各地官軍動輒大敗,有了你們這些沒骨頭的上官,焉能不敗?」

    群臣立時被帝王擠兌的面紅耳赤,一個個羞愧難安的爬起來,朱祐桓沒好氣的道:「今後三跪九叩之禮除了特殊場合,統統取消。傳旨下去,官員見了帝王躬身施禮即可,見了宗室和內宮貴人,一律不用下跪。凡是官員要求下屬百姓朝他磕頭的,革職罷官,永不錄用」

    「陛下聖明」

    沒有想到一干臣子感動的熱淚盈眶,習慣性的又想磕頭謝恩,被朱祐桓狠狠瞪了幾眼,愣是沒敢跪下去。

    誰天生就喜歡給人磕頭?宋朝以前本來沒有這般惡習,皇帝優待士大夫是出了名的,朝堂之上都是站著說事,有時還賜座呢。可惜太祖皇帝出身不好,又最是厭惡為富不仁,貪贓枉法的元朝漢奸文官,是以父子兩代要求文武百官面聖叩首,本來只是朝堂時有這要求,誰知由此不經意間的種下惡果,大臣們跪著跪著的就習慣了,漸漸演變成不管是什麼場合,見到皇帝就下跪。

    百年間,習慣成自然,大臣們磕頭磕的自在,上行下效,天下臣民都成了磕頭蟲。加上文臣給宦官磕頭,武將給文臣磕頭,漢家風骨從此蕩然無存,鬧得滿清把個半奴隸半部落的風氣發揮的淋漓盡致,所有人都統統成了奴才。

    朱祐桓純粹是有感而發,他不知此一件事上,立時扭轉乾坤,別小看了磕頭,從此男兒膝下有了黃金,拜天拜地拜父母,其餘任何人都不叩首的傳統,重現於華夏大地上,男兒不彎腰,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漢

    閒話休提,兵部於遼東實情所知不少,當下幾位曾在遼東任過職的官員輪番解釋,朱祐桓又不是不懂滿族人的習俗,立時都明白了。

    白山黑水間繁衍生息的女真人,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奇特民族,不同於漢人和朝鮮人的農耕文明,不同於蒙古人的遊牧文化,女真人屬於遊獵民族,這也是為何從未被同化的原因。

    建州女真始終保持著祖上的傳統,又受到周圍文明的影響,形成了半遊牧半耕種的習俗,是以被稱為淑女真,此乃文明地區對他們的蔑稱,是指開化了的野人。女真人骨子裡的部族傳統並未被抹去,什麼是部族傳統?說穿了,就是掠奪奴隸為自已耕地放牧的惡習。

    女真人崇尚武力,喜歡騎射,掠奪草原人為其牧馬,掠奪漢人和朝鮮人為其耕種,家家戶戶都以此為榮。

    明實錄有所記載:錦州衛指揮僉事吳良奏:臣奉命使海西,此女真野人家多中國人,驅使耕作,詢之有為擄去者,有避差操罪犯逃竄者,久陷胡地,無不懷鄉。

    明代初期,建州女真的社會裡,存在著大量被擄掠來的漢人奴隸和朝鮮人奴隸。《李朝實錄》中記載:斡木河,婆豬江等外地面散住野人等類,與叛人楊木答兀結為群黨,擄掠遼東開元等處軍民男婦及本國邊民為奴使喚,前頭被掠人口等,不勝艱苦。

    建州女真擄掠漢人(或稱唐人)和朝鮮人為奴隸的情況,是十分驚人的。據《李朝實錄》記載,自永樂二十二年至宣德八年十年間,漢人奴隸自建州女真逃來朝鮮,被朝鮮政府送還遼東都司的有「五百六十六名」。

    至景泰三年後的20年間,「在先人口陸續逃來轉解遼東共該八百三十四名,又於近年遼東等處被掠人口,或逃來小國邊邑,或野人帶來遂為邊將收奪,節次解送共計一百六十九名,總共一千零三人。

    此外,明朝派遣官員直接從建州左衛討還被擄為奴的漢人為566人,前後三次,總計1500多人。此後,這種從建州女真逃來朝鮮的漢人奴隸,在《李朝實錄》上,一直不絕於書。

    建州女真當時的人口,估計約為一萬五、六千人,朱祐桓以為是二三十萬,實則是添加了各種奴隸。這逃亡的漢人奴隸和建州女真人口的比例是1︰10,而得以逃脫的只能是少數,絕大部分仍處於被奴役地位。由此可知,建州女真社會中,僅擄來的奴隸,就佔有很大的數量。

    女真人以小戶為家,兒子長大後分家各過,娶妻後生子,一家不過三五口人,不時向明朝討要封賞,出外掠奪的奴隸屬於家產,等同於牛馬,報上來的數字為十幾口,幾十口的大家族,可見漢人奴隸遠遠超出其總人口。

    看完收集而來的卷宗,朱祐桓氣的渾身哆嗦,就因為建州女真貴族對朝廷恭順,大明就能對此種令人髮指的惡事。無動於衷嘛?

    帝王震怒,猛的伸手把御書案上的一切掃落,辟啪聲響,硯台,鎮紙摔得粉身碎骨,各種奏疏散落一地,聞訊趕來的群臣心神俱顫。

    「不納貢,不稱臣,不和親,不割地,好一個大明王朝。」

    朱祐桓眼眸赤紅,強忍著奪眶欲出的淚水,恨道:「卻是對子民淪為異族奴隸視若平常,是啊你們誰家沒有家養的下人,老百姓在爾等心目中,是牛是馬卻唯獨不是人朕恨不得下旨誅了你們這群沒有天良的畜生,爾等還有何臉面活在人世間?」

    一句句誅心之言,群臣心膽俱裂,齊聲道:「臣等有罪,罪該萬死,還望陛下保重龍體。」

    朱祐桓深吸幾口氣,平息了下想大開殺戒的衝動,閉著眼眸緩緩說道:「傳朕旨意,即刻起不許任何人蓄養家奴,江南是養奴重災之地,責令各地官府,限一年之內,身為漢人者,務必在官府登記造冊,徹底廢除賣身死契,改為活契並受官府保護,其中異族不在此例,再有圈養殘殺家奴者,等同於殺人大罪,立斬不赦。」

    平靜的語氣越發使人驚心,值此帝王暴怒的關口,哪裡有人敢出言反對?大臣們不約而同地的恭聲道:「臣等遵旨。」

    朱祐桓眼眸忽然睜開,殺意沖天的下旨:「派遣官員趕往朝鮮國,命朝鮮國王協同出兵,凡是有不肯交出漢人的女真族,皆視為大明世仇,殺無赦」

    第266章奴隸。

    更多到,地址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