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明風萬里

第三卷 五大臣時代 第二百四十四章 信王就藩 文 / 石頭比較多

    第二百四十四章信王就藩

    「讓信王到朝鮮來就藩?」解經邦無意識的重複道。

    憑心而論,讓信王來做朝鮮王,這是個大明和朝鮮都能接受的方案。朝鮮可以借此逃過被吞併、肢解的噩運,而朝廷也可以順理成章的將勢力延伸到朝鮮半島上。至於日後信王及其子孫是歸化中原還是自立為王,那就看朝廷和朝鮮地方勢力之間的博弈了。但無論怎麼說,解經邦都可以借此給朝廷、給天下人一個交代,然後順理成章的回京城做閣老。

    想到這裡,解經邦心中已經是一千個一萬個同意了。可是,在此之前,解經邦還有一個問題要問。

    「你想讓信王爺以我大明的堂堂親王之尊,來做你們朝鮮的上門女婿不成?」解經邦面帶冷笑,語帶諷刺,冷冷的看著姜弘景等人。

    「外臣不敢,」見解經邦得了便宜還要賣乖,姜弘景心中一陣膩歪,卻不敢表露出來,「外臣的意思是請朝廷冊封信王爺為朝鮮王,主掌朝鮮軍政。但為了安撫朝鮮百姓、安撫李朝宗室,還請聖上、朝廷、還有信王允諾,此後嗣君當有李朝宗室血脈……」說著,姜弘景心中猛地一陣刺痛,眼淚就掉了下來,聲音也變得哽咽。

    看姜弘景如此動情,解經邦也是一陣唏噓,「既然爾等有此提議,那本官就代爾等如實上奏朝廷,到時候事成與不成,都當有聖上決斷……」

    大明京師,紫禁城御書房內

    朱由校拿著解經邦快馬送來的奏章,陷入了沉思。

    其實,朱由校雖然對朝鮮並沒有多少好感,但最初時候卻並沒有吞併之心。不過在大臣的攛掇下,加上朱由校有心培養對外擴張的得利階層,朝廷的對朝政策也就一步步的變化,一直到了朱由校訓令解經邦伺機建立『選王侯』制度,才真正確立為肢解朝鮮。可即便如此,朱由校也沒有同意熊廷弼等人提出的完全吞併朝鮮的主張,而是選擇了徐徐圖之。

    現如今,朝鮮方面冷不丁的提出了迎信王為王地提議,這大大出乎朱由校的意料,也讓朱由校陷入了兩難之中。很明顯,朝鮮立國已久,又長期自立於大明之外,已經形成了獨立的民族意識,若是自己再送給他一個兄弟之國的名分,那可是讓朝鮮真正的永世無憂。

    一時間,朱由校難以決斷。

    這時,御書房外卻傳來了太監的高呼,「皇后娘娘駕到,賢妃娘娘駕到……」

    朱由校一愣,怎麼這兩個人擠到一塊來了。

    說話間,皇后張嫣和賢妃熊珊就蓮步輕移,在太監宮人的簇擁下走了進來。一進來,張嫣就巧笑嫣然,「臣妾做了點點心,想送來讓萬歲爺嘗嘗,可沒想走到半途卻遇見賢妃妹妹,就一起過來了。」說著,便和熊珊一起盈盈拜倒,「臣妾叩見皇上。」

    「免禮平身,賜座。」朱由校點了點頭,讓內侍搬了兩把椅子給兩人坐下,才又接著說道,「兩位愛妃來的正好,朕正有一事委實難決,想要聽聽兩位愛妃的意見。」說罷,就讓小太監把奏章遞了過去。

    張嫣急忙伸手將奏章推到一邊,嗔道,「萬歲爺這是作甚?臣妾只是和妹妹一起來看望萬歲,可不是來理會這勞什子政務。再說了,內宮干政可是朝廷大忌……」

    朱由校搖了搖頭,「不妨,這奏章上說的雖是政務,卻也是家事,梓童也可以幫著參詳參詳。」停頓了一下,朱由校又道,「是解經邦上的奏章,說朝鮮要求迎立五弟為朝鮮王,朕一時難決,就想聽聽你們兩人的意見。」

    張嫣一驚,「信王要做朝鮮王?那好像只是三品的王爵吧?再說朝鮮是外藩,人物風華都不比大明,若是信王在那裡受了委屈怎麼辦?」

    「看娘娘說的,難道萬歲爺還會虧待了信王爺不成?」熊珊卻有不同意見,「朝鮮國雖小,可也是自有一份天地,信王去那裡就藩,總比圈在府內不見天日要好的多吧?」

    朱由校聽得大樂,「看你說的,難道我大明的親王府都是監牢不成?」可仔細一想,卻不得不點頭道,「不過想想,還真是。」

    張嫣一陣好笑,「看萬歲爺和妹妹說的,都把各大王府都編排成什麼樣子了。」輕輕的調笑兩句,又道,「不過若真是像妹妹說的那樣,信王到朝鮮就藩也是件好事。可是,此事事關重大,萬歲爺不妨多聽聽朝中大臣們的意見。」

    「也好。」朱由校點點頭。

    出乎朱由校意料的事情發生了,自他將解經邦的奏章公佈於眾後,朝中的大佬們就紛紛表示,同意支持信王到朝鮮就藩。就連一向持禮甚嚴的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孫如游也出來表示,「信王到朝鮮就藩,於國於民都是件大好事,而且有助於加強朝廷和朝鮮的聯繫,是件有百益而無一害的事情。」

    而在民間,已經有清流文人賦詩、編寫話本,將信王到朝鮮就藩描述成為皇帝開疆闢土、或手足情深的見證。

    「怎麼會這樣呢?大明人不是最鄙視入贅嗎?」朱由校百思不得其解,這朝鮮人雖然說得好聽,是迎立信王為國君,但明眼人一眼都可以看出,這是在讓信王入贅。可即便這樣,朝野上下反對聲卻寥寥無幾。

    「這有什麼難解的,還不是大傢伙不待見宗室嘛。」在宮外的一個酒樓上,一個進京趕考的儒生給出了答案,「現如今宗室制度是改革了,宗室用度是不增加了,可新冊封的藩王多了也不是什麼好事啊。且不說地方上不情願,就連宗室內部也不情願多個王爺來分薄用度吧。」

    「你說的確實在理,不過我還覺得朝廷大員們同意信王到朝鮮就藩,是因為皇上太恩寵信王了。」一個大冬天搖著扇子的貴家子弟笑道,「別的不說,就連解經邦,他可是信王的老師吧?我就不信,若是他擔心信王日後亂政自己脫不了干係,會鼓動朝鮮人上迎立信王。還有朝中的那幾個大學士,那個不是對信王防範甚深……」

    「你們都說的很有道理,不過我還是覺得,這次朝野上下眾口一辭的推信王去朝鮮,全都是利益鬧得。」另有個相貌輕浮的儒生插話道,「想想直隸、遼東、山東等地的那些大商人大商行,現在那一家不是忙著去朝鮮圈地開荒。可這些大商人大商行後面是什麼人你們知道嗎?」儒生故作神秘的笑了笑,卻沒有給出明確答案,「這些大商人大商行到朝鮮人生地不熟的,本就擔心不已,不得不花費大量金錢去僱傭打手。現在好了,信王去了,這些人可有撐腰的人了……」

    儒生還想接著說下去,卻被眾人一陣起哄,「去去去,有辱斯文,真乃斯文敗類。」

    「你們這是在掩耳盜鈴,爺還不想和你們說呢。」儒生一陣氣惱,起身就離開了酒樓。

    朱由校在旁邊聽得苦笑不已,原來宗室在國內的名聲如此不堪,原來信王在朝廷大臣眼中是這樣礙眼。想到那日一向不干涉朝政的皇后突然帶著賢妃出現在自己面前,朱由校就是一陣心寒,怕是皇后也認為信王是太子的一個威脅吧。不過還好,信王還有點用處,還有條生路……

    朱由校在這一刻,無比的痛恨起自己來,若不是自己當初對信王恩寵太過,又怎會有如今的這種事情發生?不過還好,自己也算是歪打正著,免去了一次朝政危機……

    朱由校搖搖晃晃的回到皇宮,一進御書房就立即草擬了一份聖旨,「封信王朱由檢為朝鮮王,封信王妃貞和翁主李氏為朝鮮王妃,著禮部制定禮儀,派大臣送往朝鮮就藩……」

    寫完之後,朱由校仔細想了想,卻又下了兩道聖旨,「工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解經邦公忠體國,加封侯爵,封朝鮮王師,留朝鮮輔佐信王理政。」「朝鮮國民事大至誠,朕心甚慰,特賜白銀一百萬兩,於朝鮮修建學院百所。並選派國內大儒,赴朝鮮教化百姓……」

    寫完之後,朱由校又仔細看了兩遍,才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有瞭解經邦在朝鮮,想必信王也不至於勢單力薄,被朝鮮人控制。而在朝鮮發展教育,宣傳儒學,卻有助於從根本上軟化朝鮮人的防範之心,培養心向大明的新一代朝鮮人。

    「唔,等日後時機成熟了,還可以給那些全心全意向著大明的人恩惠。比如大明國籍,永久居住權什麼的。」朱由校心中美滋滋的想著,「不過,從現在開始,大明所能影響到的一些朝鮮官署,比如海關什麼的,都要優先錄取熟讀儒書、精通漢學的人……」

    天啟四年末,熊廷弼遷朝鮮降軍及其家眷近五十萬人,分散至奴兒干安置,並上疏朝廷移民實邊平安、鹹境兩道,從而引起朝鮮強烈反對。不久,內閣行文遼東,令熊廷弼回朝。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