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明風萬里

第三卷 五大臣時代 第二百四十三章 博弈 文 / 石頭比較多

    第二百四十三章博弈

    漢城醉仙樓是朝鮮最有名的酒樓,他號稱是朝鮮最有天朝上國風采的酒樓,從房屋構造到裝潢設計無不是重金從大明邀請名家修建,就連後廚的廚師、跑堂的小二,也都是重金聘請來的大明人士。平日裡,朝鮮的高官顯宦,時任名流無不留戀到此,以使喚上國百姓為榮。只可惜如今醉仙樓人物酒菜依舊,樓中之人卻都愁眉深鎖,沒有了往日趾高氣揚的氣焰。

    早在五個多月前,漢城就被大明偷襲得手,但是這消息並沒有引起漢城士紳過分的驚駭。在他們看來,朝鮮立國已久早和大明內外有別,大明只以水師偏師入朝,必定不會長久。而事態的發展也證明了他們的想法,前後負責朝鮮善後事務的兩任大明官員盧象升和解經邦,都是在窮兇惡極的搜刮朝鮮財富,並沒有半點久留朝鮮的動作。於是,漢城乃至朝鮮的官吏士紳們也就放下了擔心,明目張膽的開始爭權奪利起來。

    可接下來的事態演變,卻大大的出乎了朝鮮眾人的意料。接著鏡湖都護府府使金自點起兵謀逆的機會,大明出其不意的攻下了平安道和鹹境道,又緊接著席捲了黃海道,和原本就被大明控制的京畿道連為一體。短短的半年多時間內,朝鮮八道淪陷其四,過半國土陷入敵手。

    若僅僅如此,朝鮮的這些豪紳們也不會太過恐懼。十分熟悉大明人秉性的朝鮮貴人們深信,只要自己對大明軟言相求,朝鮮遲早都會復國。可隨後緊跟著大明軍隊進入朝鮮的大明墾荒者卻讓朝鮮人慌了手腳,這些墾荒者大多來自山東等地,他們以商會為組織,藉著朝鮮議會和解經邦達成的協議,修建房屋並大量的開墾荒地,大有常駐朝鮮不走的意圖。

    這下子,朝鮮的豪紳們慌了。

    今日有幸到醉仙樓上來的,都是朝鮮各勢力的佼佼者、代言人,而由於前段時間姜弘景的努力,這些人也都在自己頭上套了個議會議員的帽子。不過,這些朝鮮議會的議員們可沒有半點感激姜弘景的意思,他們一個個揪住姜弘景不放,大力抨擊姜弘景的各種行為。

    「組建義兵,組建義兵,」一個帶著朝鮮南方口音的青年人在那裡大聲嚷嚷道,「我們要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組建百萬義兵和明人血戰到底。我就不信,明人就有這麼大的能力吞併我三千里河山。」

    「對,對,組建義兵。」十幾個同樣年輕的南方人大聲喊道。

    聽到這些年輕人的呼喊,正神情委頓著坐在角落裡的姜弘景神情就是一動,卻在嘴角浮起一絲譏笑,把頭低的更深了。「這些南方佬,只知道在這裡瞎叫喚,若真是要組建義兵的話,還不知道這些南方佬會是什麼表情呢。」姜弘景心中憤憤不平的想道。

    也難怪姜弘景惱火,這些天來攻擊姜弘景最深最凌厲的可不是家鄉淪陷敵手的北方人,而是這些站著說話不腰疼的南方佬。

    而在姜弘景看來,組建義兵出錢出力不說,還毫無疑問的會得罪大明人,迫使大明將現在的溫情面紗拉下。到那時候,南方的那些人吉凶不說,現在被明人佔領的四道貴族必定會遭到明人的血腥鎮壓。況且,沒有大量的基層軍官,沒有大量的合格兵員,這義兵是好組建的嗎?說不定,義兵的大旗剛剛舉起,就會被呼嘯而來的明人碾個粉碎……

    果不出姜弘景所料,哪怕這幾個南方的年輕人叫的再凶,響應者也寥寥無幾。而在姜弘景熟悉的那些北方人中,更是沒有一個站出來表態,同意組建義兵。

    這時,醉仙樓外卻跑來一個年輕人,「不好了,不好了,剛剛從平安道傳來了消息,說是明人的兵部尚書熊廷弼頒下文書,說平安、鹹境兩道本是大明國土,其百姓也都是大明百姓,只不過當初皇帝看我朝鮮柔順,才讓我朝鮮代領。」年輕人喘了口氣,抓起個杯子一飲而盡後,才接著說道,「熊廷弼說,要兩道所有百姓都到衙門裡面登記,還要求所有士子去參加考試,準備選官治民。」

    「胡說,雖說鹹境道原先是大明國土,可他們的皇帝早就割讓給我們了。至於平安道,更是我朝鮮的固有領土,」原先那個倡議組建義兵的年輕人臉蛋憋得通紅,「明人這是在強詞奪理,想要訛詐我們的土地……」

    年輕人還在那裡大嚷大叫,可漸漸的,他的聲音消失在一片噪雜聲中。北方人,南方人,各種各樣的聲音交織在一起。認識的,不認識的,人人都在交頭接耳,消化著這令人震驚的消息。

    突然,人群中一個尖昂的聲音猛地響起,壓住了眾人噪雜的議論聲,「小子你說,大明既然要在平安、鹹境兩道開科舉,那熊廷弼有沒有說過,可以允許這兩道士子到大明其他地方為官?」

    酒樓之中猛地靜了下來,在一片寂靜中,那個剛來的年輕人說道,「據說明人貼出了一道告示,說要在兩道選拔一百名士子,到大明的江南去任職。」

    酒樓之中的氣氛,轟的一聲全爆炸開來。

    在眾人討論的熱火朝天的時候,幾個鬼鬼祟祟的身影悄悄的離開了酒樓,向遠處飛奔而去……

    角落處,姜弘景冷眼旁觀著面前的一切,只有在看到那幾個鬼鬼祟祟的平安鹹境道人離開的時候,姜弘景的眼神,才猛地收縮了一下。

    漢城,大明欽差大臣行轅

    解經邦帶著幾個文吏,正在熱火朝天整理著各種公文。

    由於朝鮮不屬於大明,在朝鮮墾荒也不用繳稅,只要有能力保證所墾土地的安全,這幾乎可以稱作一本萬利的事情。於是,形形色色的大明人士蜂擁而至,爭先恐後的在朝鮮跑馬圈地。特別是遼東、山東兩地的軍將,更是將自己所部的軍戶組織起來,隨便找了個商行掛靠,便一船船的運往朝鮮。

    由於來朝的明人太多,在朝鮮地位最高的官員解經邦就擔當起了統計人數,組織分派區域的重任。也虧得解經邦才幹頗佳,又有幾個得力的書吏幫忙,才不至於丟怪獻醜。不過,也是鬧了個手忙腳亂。

    而就在解經邦沉迷在公務的時候,姜弘景已經翻手為雲重新奪得了議會的控制權,並帶著幾個議會的頭面人物,施施然的前來拜訪。

    「外臣這次冒昧拜訪,是想向閣老請教一下,上國對我朝鮮到底作何打算。」姜弘景語氣平淡,好像在說著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似的,「是吞併,還是肢解,閣老總要給我等一個明白的答覆。」

    解經邦愣了愣,隨即笑了起來,「姜議長這是作甚?莫非聽信了什麼謠言,誤會了本官不成?」解經邦不等姜弘景回答,就接著說道,「至於朝廷對朝鮮的態度,一直都很明確,只要朝鮮選出合適的世子人選,朝廷立即冊封他為朝鮮國王……」

    「那樣的話,是不是平安、鹹境兩道也交給我國?」解經邦還沒有說完,一個急性子的朝鮮議員就猛地站了起來,怒氣沖沖的問道。

    「平安道本是我大明的鐵嶺衛舊地,鹹境道亦是大明屬地,」解經邦淡淡一笑,「只是國初朝廷看朝鮮事大至誠,又朝綱儼然,才讓朝鮮國君代領兩地。現如今,朝鮮世風日下,綱紀混亂,以致有弒君犯上之事發生,」解經邦聲音猛地一高,「朝廷再將這兩地收回,也是理所當然之事。爾等休得再多鼓噪,行那貪得無厭之心。」

    在場的朝鮮人面面相覷,過了半晌,姜弘景才淡淡的問道,「上國既然收回了平安、鹹境兩道,那是否還有其他之心?朝鮮剩餘的六道領土,是否能夠保全?」

    在姜弘景等人來之前,他們就認真討論了平安、鹹境兩道的問題,得出的答案很沮喪,那就是羊入虎口再無復得。為此,他們就調整了策略,以保全朝鮮剩餘領土為最高目的。

    解經邦點了點頭,「天朝上國,又豈會貪圖你們的那點領土。剩下的朝鮮六道,朝廷絕無半點貪婪之心。」

    「外臣多謝上國寬宏大量之恩。」姜弘景急忙起身,帶著同伴拜了下去。

    「都起身吧,」解經邦大馬金刀的坐著,受了姜弘景等人一拜,才又問道,「至於朝鮮的世子人選,爾等可曾擬定?若是不曾,本官倒有個辦法,」解經邦仔細回憶了一下皇上的交代,笑著說道,「爾等將所有夠資格繼承王位的宗室報上來,由本官向朝廷請旨,將他們全部冊封為『選王侯』。每隔五到十年,由議會推選一次,選其佼佼者為朝鮮國王,如何?」說罷,解經邦笑吟吟的看著姜弘景,好像在說,本官可是幫了你和議會的大忙了,還不快的應承下來?

    姜弘景和同伴相視一陣苦笑,他們早就知道明人不會十分簡單的放過朝鮮。果不其然,解經邦就撩出了這麼一招,這簡直比肢解朝鮮還要可怕。

    不過,姜弘景等人來之前就已經做好了預案,正好可以化解明人的這個險惡用心。

    「閣老對我朝鮮真是仁至義盡,外臣感激不盡,」姜弘景簡直是在咬牙切齒的說出了這番話,「不過,外臣早就選好了世子人選,還請閣老代奏朝廷,准許信王攜其王妃到朝鮮就藩……」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