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明風萬里

第三卷 五大臣時代 第二百二十七章 戰爭債券 文 / 石頭比較多

    第二百二十七章戰爭債券

    「等等,」朱由校突然靈機一動,又攔下了徐光啟,「既然是借錢付息,那可不可以這樣呢?」朱由校斟酌著言辭,緩緩的說道,「朝廷借錢是準備打仗,而這一仗卻是為了朝鮮人打的,是為了匡扶朝鮮的朝綱。那麼,」朱由校問眾人,「朕派出軍隊為朝鮮人流血,是不是應當由朝鮮人來幫朕犒賞三軍呢?」

    大臣們面面相覷,怎麼還有這樣臉皮厚的皇帝呢?哪有故意去攻打人家,然後再讓人家給你錢的呢?只不過,在場的都是帝國的重臣,多多少少都知道朝廷的現狀,並不像那些品級低微的清流一樣,死抱著天朝上國的面子不放。

    可就是這樣也不行啊,在這裡談論的事情早晚會流傳出去的。若是外面的那些人知道是自己在蠱惑皇帝,使得皇帝鑽進了錢眼裡,做出了有損朝廷禮儀之邦的事情,那還不生吞活剝了自己啊?

    一時間,大殿上的氣氛凝固了。

    和其他人相比,徐光啟和西方人接觸的比較多,知道這是西方國家發生戰爭後的正常事情,也沒有對皇帝的話表示出過多的驚訝。只不過,徐光啟也是在暗暗叫苦。

    在西方,在歐羅巴能行得通的事情,在大明不一定行得通啊?徐光啟還有另外一個擔心,若是大臣們都知道了夷人有這樣的戰爭規矩,那還不認為是自己在誤導皇帝的呢?

    想到這裡,徐光啟急忙站了出來,「啟奏皇上,兩國交戰後讓戰敗國賠款,這是上古時候的規矩,而戰國時期最為普遍,以暴秦做的最為毒辣。其在短短的幾十年裡,通過割地賠款削弱敵國實力,最終統一了全國。只不過,」徐光啟話鋒一轉,「暴秦如此殘暴,而不以理服人,導致了二世而亡。而我大明卻是以禮儀治國,實在難以學習暴秦的這種手段。再說了,朝廷這次攻打李倧,是帶著幫助朝鮮的目的去的,也實在不宜採取這種殺雞取卵的手段啊。」

    「如此說來,你是反對讓朝鮮人幫朕犒賞三軍了?」朱由校的聲音顯得有些陰冷。在朱由校看來,戰勝國向戰敗國索取賠款,那是理直氣壯的事情。若是不能索取利益,那朕為什麼要承擔維持世界和平的重任?

    「這,」徐光啟一時語塞,若說支持皇帝向朝鮮索取賠款吧,外面的議論太難聽了。可要是說反對吧?看皇帝的臉色,大有一言不合就拔刀相向的意思。徐光啟迅速掃了眾位同僚一眼,卻看到大家都是眼觀鼻鼻問心做泥塑像。

    徐光啟一陣氣結。

    咬了咬牙,徐光啟說道,「臣的意思是說,大明是禮儀之邦,不能主動向朝鮮提議。但朝鮮也是禮儀之國,若朝鮮人主動提出要犒賞三軍,皇上也不需要拒絕。」在說話的時候,徐光啟故意在『主動』兩字上加重語氣,以提醒皇帝的注意。

    果不其然,朱由校龍顏大悅。

    「徐愛卿言之有理,我大明是禮儀之邦,確實不能主動向他國索取財物。但為了禮貌,在他國主動幫我們犒賞三軍的時候,我們也不能給予拒絕。當然,來而不回非禮也,在別國給我們禮物的時候,我們也應當給予回禮,免得有人說我們不知禮數。」朱由校笑呵呵的說著,看樣子心情是十分愉悅。可若是看朱由校的眼睛就會發現,朱由校的眼睛裡帶著絲絲冷意,滿臉的笑容只是做出的樣子。

    朱由校的心情很不好。

    在朱由校看來,和西方人接觸最多的徐光啟應該是自己的擁躉,他應該支持自己索取戰爭賠款的提議。可朱由校失望了,雖然徐光啟最後委婉的表示了支持,但很明顯,徐光啟內心中並不是十分認可自己索賠的提議。

    想想三十多年前的壬辰倭亂,萬曆皇帝花空國庫幫朝鮮趕跑了倭寇,卻沒有向朝鮮,甚至倭國索取半點補償。這樣的後果是什麼?不錯,幫朝鮮趕跑倭寇卻是穩定了邊防。但緊接著,大明國庫空虛國力下降,不但沒有足夠實力去應對建虜的挑戰,甚至連***本國民變也力有不逮。

    可若是萬曆皇帝在那時候主動索賠呢?倭寇也好,朝鮮也好,只要能將大明的軍費賠出來,大明還能落到後來的那種樣子嗎?

    朱由校咬了咬牙,歡快的說道,「對於朝廷出兵的軍費,朕有辦法了。」

    也不等眾人發問,朱由校就笑著說道,「朕準備發行一種債券,就定為三百萬兩吧。這三百萬兩全部用作攻打李倧的軍費,就算借給取代李倧王位的那個人的。等李倧被平定了,就讓取代李倧王位的那個人來償還。」朱由校的話說的又急又快,也不等眾人明白過來,朱由校就接著說道,「這三百萬兩債券,朕全部打七折銷售,但按照全額償還。為了給百姓信心,朕還允許這些債券相互買賣轉讓,允許商行在向朝廷交納稅銀時抵賬。」

    大臣們都懵了,乾瞪眼卻說不出話來。遲疑了半晌,才有人想起來反駁,可朱由校卻又說了幾句話,就將一切反對聲音堵了回去。

    「若是內閣和戶部反對,那朕就將這個債券交給御馬監來做。出售後獲取的銀子就算是朕借給朝廷的,朝廷必須按時償還。當然,」朱由校笑吟吟的看著眾人,「若是由內廷出面,發行債券所獲得的利潤就不需戶部分潤。」

    眾人這才看明白了,皇帝這是鐵了心的想向朝鮮索取財物。雖不知道皇帝的真實目的所在,但幾位大臣低聲商議了一下,還是部分同意了皇帝的想法。

    「皇上,以朝廷的名義出面實在不妥,」在場資歷最老的內閣大學士沈飀出列奏道,「若皇上同意,不若以民間的名義發行,這樣也可使臣等少遭受些罵聲。」

    朱由校強行推動這個債券,是想通過這個債券的融資過程,培養出一批得利階層,以慢慢的改變世人對對外戰爭的看法。也是為了將這場為了禮儀、為了皇帝面子的戰爭演化成一場為了利益的戰爭。現在見大臣們都服了軟,朱由校也不為己甚。

    「愛卿說的雖有道理,但你可曾想過,」朱由校問道,「又有那一家商行,有如此實力,有如此資格來替朝廷發行債務呢?這樣吧,」朱由校又想了想,「讓東廠找個人出面,就說是朝鮮來的使者,是朝鮮王室中的***之士來向朝廷求援的使者。以這個使者的名義來發行債券,這樣可行了吧?」

    沈飀和眾人對視一眼,回道,「皇上聖明,如此正好使我大明出兵,更是名正言順。」

    朱由校笑著點點頭,卻又不懷好意的看著眾人,「既然改了主意,那你們可要嘴上把好門,若是流傳出去讓被人堵著你們的門口罵,朕可不負責任。」

    「臣等明白。」沈飀等人苦笑著應道。

    說完這些,朱由校就想退朝。可徐光啟卻突然叫住了他。

    「皇上,這債券是如何一個發行章程,還請皇上示下。」徐光啟雖然博學,可也沒有見過這債券的發行,想起皇帝素來點子多,就主動向皇帝請教。

    「債券的章程嘛,」原本已經起身的朱由校又緩緩的坐回了座位,低頭苦思起來。

    其實,朱由校原本也不需要這麼緊張,將前世的債券方式複製一個交給徐光啟,自然會有大明的精英人士將這個方案補充完整。可朱由校在這個世界也這麼多年了,自然對大明這些官員的所作所為有所瞭解。

    按照朱由校的瞭解,大明的官員絕大多說可以稱之為『懶』。但大明的官員自己並不這麼說,他們自己稱自己的作為為『名士風流』。但不管是懶還是名士風流,都是說這些官員在工作的時候沒有激情,對工作能推則推,以省事為主要目的。

    比如說這債券發行,若朱由校不明確規定,主管的官員完全可能是找一兩家大商家,讓人家進行包圓。且不說這些大商家是否願意,這樣的目的已經和朱由校的想法完全偏離。要知道,趁機培養得利階層才是朱由校發行債券的目的,而不僅僅是籌集一筆資金。

    仔細想了想,朱由校說道,「朝廷原先不是印過銀票嗎?將以前印刷銀票的機器拿來,將這三百萬兩的債券,分別印成一兩,五兩,十兩不等的小額債券,向市面上公開發行。」

    「這,」徐光啟傻眼了,大明朝的銀票是什麼?是寶鈔,是種質量及其低劣的紙幣。要是都印刷成那種形式,能賣出去嗎?就是全賣出去了,也十分容易仿製,徐光啟可不願意自己辛辛苦苦發行債券,卻弄了個瀆職致仕回去。

    「皇上有所不知,寶鈔已經多年不再印刷,印刷寶鈔的機器也早就破爛不堪。而且,朝廷也沒有足量的寶鈔用紙。要不這樣,」徐光啟想了想,進言道,「臣算算來京城參加競標會的商家人數,分別向他們借款如何?」

    「這樣也好,」說到這種田地,朱由校也只能作出讓步,「愛卿多費些心,將債券的份額分的小一些,盡量讓更多的人能夠買到……」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