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明風萬里

第三卷 五大臣時代 第二百二十五章 斬首計劃 文 / 石頭比較多

    第二百二十五章斬首計劃

    自得到孫承宗奉旨進京的消息,信王朱由檢便起了上門拜訪的心思。孫承宗擔任乾清宮日講官的時候,朱由檢也跟著皇帝聽過孫承宗的課,有著師生的情分。而天啟帝又是個極其尊師重道的,作為御弟的朱由檢自然有樣學樣。再加上孫承宗權高位重,又是入閣的熱門人選,身為藩王的朱由檢更是要和孫承宗搞好關係。

    只不過,朱由檢也知道自己身份尷尬,孫承宗又是個眾目睽睽下的焦點人物,也就沒有直接去孫府登門拜訪,而是收拾收拾,到了皇宮外遞了求見的牌子。

    果不出朱由檢所料,孫承宗剛一回京,朱由校就恢復了孫承宗的日講官身份。朱由檢到皇宮的時候,孫承宗正在給皇帝講課。

    先恭恭敬敬的給皇帝行了大禮,又從從容容和孫師傅打了個招呼,朱由檢就知道自己的目的已經完成了。孫承宗是方正之人,有了這點師徒情分就可以保自己平平安安。可若是再進一步,就會引得各方非議。

    看到信王來看自己,朱由校顯得十分高興。拉過朱由檢並肩坐了,又提了幾個問題詢問信王功課。

    朱由檢一一的答了,朱由校更是覺得滿意。

    「五弟是個好讀書的,可比朕要強多了。」朱由校雖也想在儒經上用功,可畢竟政務繁忙又思維定型,自然是事倍功半不求甚解。心中惋惜自責之餘,也對朱由檢的聰明好學格外看重。

    扭頭看看孫承宗,朱由校更是有意賣弄,「孫先生,以五弟的才學,可以下考場了嗎?」

    孫承宗一陣錯愕,好半天才反應過來皇帝是在有意賣弄,有感於皇帝手足和睦,便湊趣道,「以信王爺的才學,下場考個舉人還是可行的。」

    舉人以下靠苦讀,進士卻是要靠積累、靠實踐,孫承宗說朱由檢能考舉人,已經是極高的評價。朱由校聽得心花怒放,就好像孫承宗是在表揚自己似的,回手就是一掌拍在了信王的肩膀上。

    「你不錯,給朕爭光了。」朱由校凝神看向信王,笑道,「說說看,你要什麼獎勵?」

    朱由檢心中一喜,卻推辭道,「臣弟只是多了幾本書,那當得孫師傅這樣誇獎。若是皇兄真的想給臣點好處,那就賞臣弟幾塊上好的貢墨吧。」

    「給你,」朱由校笑著點點頭,「反正朕的字又不好,用好的墨也是浪費。等會你去找找曹化淳,讓他把庫裡的文具任你挑選。」說完後,朱由校還是覺得有些不夠,便興奮的***了***手,「五弟書讀得好,朕自然高興。可五弟也不能光讀書,這樣吧,」朱由校稍微停頓了下,「朝廷正要出兵征討朝鮮小國,五弟不妨隨軍出征,也好學習下軍事,做個文武雙全之人……」

    「皇上(皇兄),不可。」朱由校尚未說完,就聽到了兩聲驚呼同時響起。

    信王朱由檢飛快的向孫承宗掃了一眼,果不其然,只見孫承宗正臉色鐵青的看著自己。朱由檢心中只覺得一陣懊惱,原先被皇兄誇獎的喜悅已經是不翼而飛。

    「皇兄,臣弟一直知道皇兄的愛護之情,知道皇兄是想讓臣弟成材,也感激不已。」朱由檢『噗通』聲便跪在地上,垂淚奏道,「可朝廷有法度,宗室不能帶兵。若是皇兄真的愛護臣弟,請准許臣弟就藩吧。」

    想想宮內宮外日益疏離的目光,想想奉旨去解經邦府上拜師時解經邦那防備的眼神,朱由檢只覺得一陣委屈。自己一直都沒有什麼非分之想,可皇兄過分的寵愛卻使得自己陷入了危險地境地。

    朱由檢的眼睛濕潤了,忍不住抽泣起來。

    「五弟,你這是什麼話?」朱由校怔了怔,艱難的問道。

    朱由檢低著頭,不肯出聲。

    「皇上,若是想保全這份兄弟之情,就准了信王爺就藩吧。」良久,孫如游才打破了傷感的氣氛,「君臣名分已定,若是不嚴格遵循禮儀,必定會後患無窮。」

    朱由校緊咬著嘴唇,過了好久才歎道,「朕一直想著我們兄弟能齊心協力,做番事業……」朱由校並沒有接著往下說,而是擺擺手,示意信王退了下去,「若是你真的想走,那朕就給你安排就藩吧。」

    「臣叩謝天恩。」朱由檢破涕為笑,只覺渾身輕鬆,忙向皇兄磕了幾個頭,美滋滋的退了下去。

    「這孩子,」朱由校苦笑的搖了搖頭,卻並沒有接著說。

    見皇帝心情十分沮喪,孫承宗也輕輕地歎了口氣,「皇上日後若是想念信王,盡可以將信王入京朝拜。但無論如何,信王不能在京城內待下去了。若不然,必定會動搖儲君之位,引起國本動盪。」

    「你哪知道……」朱由校欲言又止,低頭想起了自己的心事。

    孫承宗皺了皺眉頭,對皇上如此優柔寡斷感到不滿。想了想,孫承宗就想轉移皇帝的視線,不讓皇帝繼續在兒女情長上打轉,「皇上,臣這次入宮,其實有句話想向皇上提議。」

    「你說吧,什麼事?」朱由校心不在焉的應道。

    「臣去兵部看了看,發現朝廷在遼東的作戰準備不足,」孫承宗說道,「實在難以完成攻克漢城的任務。因此,臣想向皇上提議,是不是朝廷大軍引而不發,迫降李倧。」

    朱由校有些不太高興,「孫先生,朝廷不是已經訂好了攻朝方略了嗎?怎麼又有了反覆。」說罷,還用懷疑的目光看著孫承宗。

    「若不是看兵部計劃太過糟糕,臣也不想做這個惡人,」孫承宗苦笑著搖搖頭,「如按照兵部的計劃,朝廷需要抽調九邊兵馬十萬以上。現在已經是六月中旬,這十萬大軍若是在遼東匯齊了,最早也是十月底。那時候天寒地凍,根本就不可能出兵。而頓兵不前,又將會耗費大量軍餉……」

    朱由校打斷了孫承宗的話,「不是說要派精兵直取漢城嗎?」朱由校顯得十分詫異,「兵部做的計劃怎麼是要滅掉朝鮮啊?」朱由校覺得有些不同,兵部的這個計劃根本沒有將自己和大臣們合議的戰略體現出來,而是在盲打莽撞。

    「皇上有所不知,直取漢城的方略被兵部否決了。」孫承宗回答道,「兵部認為,漢城距離邊境線太遠,道路有崎嶇難行,朝廷軍馬根本不可能衝過重重阻截直奔漢城。即便是非要直取漢城,那也要是在邊境經過幾次大戰,消滅了朝鮮軍隊主力以後的事情。」

    孫承宗的話就像一盆冰冷的涼水,硬生生的澆在了朱由校已經發熱的頭上。朱由校有些猶豫了,他在盤算著出兵朝鮮是否划算。畢竟,在本國形勢不穩的情況下,將大量的軍隊、大量的財富消耗在朝鮮半島上,這並不是個很好的選擇。

    可就在朱由校無限的傾向於孫承宗的提議,準備引而不發迫降李倧時,卻意外的迎來了勝利的曙光。

    兵科給事中盧象升在沒有通過兵部的商議下,單獨給朱由校上了個奏章,使得朱由校重新燃起了攻進漢城的希望。

    說起盧象升,倒也是個知名人物。盧象升是天啟二年的榜眼,正兒八經的天子門生。因為過於喜好軍事,盧象升在點了庶吉士後,就不務正業時常往兵部、軍校裡面跑。時間長了,盧象升就引起了翰林院翰林們的集體反感,認為他這樣做實在有損斯文。可朱由校偏偏喜歡他這樣的,見盧象升天怒人怨快在翰林院呆不下去了,就一道詔書將盧象升直接任命為兵科給事中。為此還引起了吏部尚書周嘉謨的反感,好好的和朱由校打了場口水官司。

    只不過,盧象升也真不愧是個將才,更沒有給欣賞他提拔他的皇帝丟臉,在兵部如魚得水深受眾人好評。

    自朝廷定下了出兵朝鮮的方略後,盧象升這個好戰分子也積極行動起來。他精心制定份直接攻擊漢城的計劃,想得到兵部高層的認可。可負責制定攻朝計劃的兩個機構,新軍參謀署和兵部尚書黃嘉善都覺得盧象升的計劃是異想天開。

    無奈之下,盧象升只好利用手中的權利,直接將奏章送到了皇帝面前。

    「諸位愛卿,你們都來看看,」朱由校笑吟吟的將手中的奏章轉交給大臣們,讓他們一一閱讀,「這份計劃可是個天才的計劃,我大明又出了個絕世將才了。」

    大臣們都隱約聽到了宮中傳來的消息,說是有個兵科給事中給皇帝上了份奏章,引得皇帝拍案叫好。現在看到皇帝如此推崇這份奏章,心中就多少有了點數。

    「利用漢城離海岸近的特點,直接從仁川登陸,直取漢城。」看到大臣們閱讀的速度比較慢,朱由校壓抑不住心中的興奮,就主動給大家進行講解,「如此出其不意的計劃,怕是我天朝大軍攻下漢城時,朝鮮上下還懵然不知呢……」

    朱由校有些自豪,提前三百多年都能給朝鮮半島來個仁川登陸,直接將朝鮮王室斬首,這是多麼件愜意的事情啊。自豪之後,朱由校卻又有些自責,仁川登陸這樣著名的事情,自己怎麼能想不起來呢?不過,能借此得到一個將才,也算是個意外收穫。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