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明風萬里

第三卷 五大臣時代 第二百二十一章 朝鮮使者來 二 文 / 石頭比較多

    第二百二十一章朝鮮使者來二

    乾清宮大殿內,東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孫如游正在介紹著朝鮮的一些情況。

    「……萬曆二十年(1592),壬辰倭亂爆發,朝鮮國世子臨海君李珒被俘,其國主李昖倉皇出奔平壤,命令十七歲的光海君李琿攝國事。李琿收集流散的軍隊和義兵,號召通國勤王,以圖恢復,得到了朝鮮上下一致認可。萬曆二十一年,***撤出漢城,退守釜山,並將虜獲的臨海君和順和君兩位王子送還,倭亂暫時告一段落。此時,李昖已經屬意於光海君了。萬曆二十三年,李昖冊封光海君為世子,並上表朝廷請求批准。朝廷答覆,『繼統大義,長幼定分,不宜僭差』,遂不許。光海君由是對朝廷暗有怨言。萬曆二十四年、三十三年,朝鮮再次上表請求易儲,朝廷堅持不允許。」孫如游是個老禮部了,對於大明最重要的屬國朝鮮相當熟稔,更對被廢除的前朝鮮國主光海君瞭如指掌。

    「由於朝鮮的堅持,在萬曆三十六年李昖死後,光海君李琿就接掌了朝鮮。當時他自稱權署朝鮮國事,並上書朝廷請求冊封,可先帝惡其專擅,拒絕冊封……」孫如游心中暗暗歎了口氣,這個光海君李琿也算是個倒霉蛋,請求冊封世子的時候,正碰上大明君臣在太子上較勁。主管禮部的朝廷官員自然不願朝鮮廢長立幼,給萬曆皇帝以口實,就斷然拒絕了朝鮮改立世子的奏請。此後,又不等朝廷批准就自號為權署朝鮮國事,讓討厭大臣專斷的萬曆皇帝給撥了回去。

    孫如游心有所思,講話自然有所停頓。朱由校有點奇怪,就開口問道,「接下來呢?接下來光海君李琿又怎麼樣了?」

    孫如游一怔,急忙回答道:「由於一直沒有得到朝廷正式冊封,光海君李琿在國內的地位一直不太穩定。為了保住權位,他就殘忍的將自己的兄長臨海君李珒殺害。臨海君李珒是李昖的庶長子,光海君李琿是庶次子,這次篡權奪位的,則是李昖庶五子定遠君李琈之子。李昖還有個嫡子,年僅八歲就被李琿殺害。」

    「這世上還有如此禽獸不如的人。」朱由校氣的臉色鐵青,他一向重視親情,對手足兄弟極為看重,卻沒想到光海君李琿竟然如此歹毒,為了權勢竟然殘忍的弒兄殺弟,一時間有些難以接受。

    「皇上有所不知,由於朝廷遲遲不肯承認光海君李琿的地位,他就一直懷恨在心,」兵部尚書熊廷弼站了出來,甕聲甕氣的說道,「臣在遼東和建虜作戰的時候,這李琿就一直和建虜暗通款曲,還背地的掣肘臣……」

    朱由校沒好氣的看了熊廷弼一眼,「即然如此,你為何不早早奏報上來,也好讓朕把李琿抓來治罪?」

    熊廷弼怔了怔,灰溜溜的退了下去。笑話,朝鮮可是太祖皇帝定下的不征之國,立國也有數百年了。我大明這些年國力疲憊,剛剛才恢復了點元氣,用得著為點意氣之爭,去攻打朝鮮嗎?

    見熊廷弼不再說話,朱由校也不再追究。畢竟,那是自己的老丈人,還是留點臉面吧。

    低頭看了看朝鮮的國書,上面寫的是端端正正的正楷漢字。朱由校不由得一陣慚愧,這還是外國人寫的呢,可要比自己的那手破字好的太多了。仔細研究了一番國書,朱由校抬起頭來,「按照朝鮮國書所說,朝鮮這次政變,是在其國母,宣祖大王之妻仁穆王后的支持下進行的,是為了匡扶***,恢復正統。對此,諸位愛卿是如何看的?」

    大殿內鴉雀無聲,遲遲沒有人做這個出頭鳥。只有曹化淳立功心切,看到沒人接皇帝的話,就跳出來答道,「萬歲爺,這個光海君李琿本就不是什麼好人。他死了就死了,朝鮮另立國君也正好免了朝廷的一番手腳。若是新即位這個綾陽君李倧聽話,朝廷就冊封他做朝鮮國主吧。」

    朱由校好懸沒笑出聲來,他狠狠的瞪了曹化淳一眼,「你還知道看看綾陽君李倧是否聽話才冊封,真是難得了。」揮了揮手,朱由校讓曹化淳退下。

    見皇帝如此,曹化淳自覺獻醜,便老老實實的退回原位。正好他站立的位置和魏忠賢相鄰,剛一回來就聽到魏忠賢語帶不屑的說道,「蠢貨。」

    「你,」曹化淳氣的直咬牙,卻看了看皇帝,忍了下來。

    朱由校並沒有發現曹化淳和魏忠賢的互動,他正環視著大臣,「諸位愛卿,你們的意思呢?」

    「啟奏陛下,」兵部尚書黃嘉善出列奏道,「光海君縱有千般不是,也沒有受到朝廷的冊封,可他卻真真正正的做了朝鮮的國君。君臣名分一定,綾陽君李倧就應當盡到臣子本分。可他卻無故弒君,有違綱常,理應徵討。否則,」黃嘉善越說聲音越大,到了最後,幾乎是在吶喊,「必定綱常混亂。」

    「這麼說,你的意思是出兵征討了?」朱由校有點驚訝。

    「正是,」黃嘉善點點頭,「為了維護君臣綱常,我大明一定要出兵征討朝鮮,將綾陽君李倧緝拿入京後,再在朝鮮另立新君。」

    「言之有理。」朱由校有些意動。

    「皇上三思啊。朝鮮是太祖皇帝定下的不征之國,又對朝廷一向恭順,征之不祥啊。」見皇帝馬上就要窮兵黷武,吏部尚書周嘉謨就坐不住了,他站了出來,向皇帝苦苦哀求道。

    「其實,朝廷根本不用出兵,」左都御史張問達也出列奏道,「朝鮮一向對朝廷恭順,只要皇上下旨斥責,令朝鮮改立新君,其必定會幡然悔悟。」

    「周大人、張大人,你們也想當然了吧。」黃嘉善冷笑一聲,「朝廷只不過對光海君有所冷遇,他就和建虜勾結。現在你們空口白話,就想讓李倧放棄榮華富貴,到京師來認罪。」黃嘉善又冷笑一聲,「怕是李倧負隅頑抗,我大明威信掃地吧?」

    朱由校聽得連連點頭,「言之有理,公理只在大炮里程之內,我大明的威信也只在軍隊威懾之下。如沒有實力做後盾,那朝鮮也未必肯聽我們的。」

    「皇上,」朱由校還想繼續說下去,好好的給大臣們上一課,可周嘉謨卻已經聽不下去了。

    周嘉謨打斷了皇帝的話,跪倒地上苦苦哀求,「皇上,我大明這些年內憂外患不斷,國力損耗太大,實在經不起折騰了。再說了,就是皇上想出兵征討朝鮮,也要國庫有錢才行啊。」周嘉謨已經帶著哭音,「皇上不是準備開海嗎?還要在國內興修水利、修建九條直道,這些都需要錢啊?國庫實在拿不出出兵的銀子了,請皇上三思啊?」

    朱由校低頭看了周嘉謨一眼,心中一陣無奈,怎麼大明的大臣都這麼反對打仗呢?難道他們不知道可以以戰養戰嗎?我出兵朝鮮,為朝鮮匡扶***,軍費自然應當由朝鮮承擔。要是和朝鮮談的好了,說不定還能劃一塊土地回來。如此一本萬利的事情,你們怎麼不瞭解呢?這樣下去,我就是辛辛苦苦開了海禁,怕是你們也給朝廷掙不回太多利益回來。

    朱由校有心將自己以戰養戰的理論拋出來,可又怕嚇壞了滿朝的大臣們。畢竟,這些聖人門徒習慣了謙卑作風,習慣了損己利人,習慣了在外人的吹捧下將國家的利益拱手讓人。

    「轉變思想這事,還要從長計議。」朱由校心中暗歎道。

    黃嘉善極力主張出兵,一方面真的是為了維護倫理綱常,畢竟朝鮮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素有小中華之稱,現在卻公然弒君犯上,影響實在太惡劣了。為了防止周圍屬國有樣學樣,也為了防止大明的社會精英鋌而走險,作為封建衛道士的黃嘉善自然要將一切危險消滅在萌芽狀態。

    另一方面,卻是立功心切。兵部如今有三個兵部尚書,雖然皇帝有言在先分工明確,可黃嘉善卻確實在兵部做的不開心。要知道,在以前兵部只有一個當家人,現在卻有三個。人多了自然就有所比較,黃嘉善這個文官出身的兵部尚書,在聲望上就明顯的比熊廷弼和楊漣差上一截,畢竟人家是平定遼東的大英雄,剛剛從沙場上下來。

    趁現在這個機會,黃嘉善就想帶兵出征,到朝鮮走上一圈,過過三軍統帥的癮。可哪成想,周嘉謨、張問達這兩個人卻旁外生枝,要攔住自己立功的道路。

    黃嘉善自認為自己是為了大明著想,就理直氣壯的和周嘉謨、張問達兩人爭論起來。雙方一個說出兵十分必要,一個說國庫實在沒錢,出兵是窮兵黷武,雙方當著皇帝的面,當著所有大臣的面,就爭吵了起來。

    「夠了,」朱由校聽了半晌,卻使得自己的決心發生了動搖。漸漸的覺得周嘉謨、張問達說的也有道理,自己確實應當勤修內政,好讓四夷賓服。可看看周圍,卻發現大臣們寧願眼觀鼻鼻問心的在那裡發呆,也不願出來和自己出謀獻策,心中不由得一陣惱火。

    「夠了,葉先生、方先生,還有大伴,」朱由校點了葉向高等人,「你們留下,其他人都退下……」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