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明風萬里

第三卷 五大臣時代 第二百一十四章 福王朱常洵 一 文 / 石頭比較多

    第二百一十四章福王朱常洵一

    想做就做,是雲良的座右銘。從解府出來,雲良就開始了秘密串聯,他用盡了全身解數,試圖利用當前***的壓力,以達到在評議會通過禮部和戶部的這兩個議案。

    而與此同時,也有一些勢力在默默行動著,準備達到同樣的目的。

    可遺憾的是,雖然***宗室人數,***宗室耗費的呼聲很高,幾乎所有的人都在聲討宗室的奢侈無度,但雲良等人串聯的步伐卻並不一帆風順。畢竟,能進評議會,能發出***聲音的都是讀書人,他們深受儒家『親親』思想的熏陶,難免會對如此明目張膽的***宗室有些猶豫。更重要的是,他們根本不相信皇帝會痛下決心,拿自己的宗親開刀。

    可過了沒多久,事態就發生了出人意料的變化。

    有一個王爺,一個遠的不能再遠的旁支藩王,也不知道吃錯了什麼藥,竟然上了道奏章,公然要朝廷為宗室增加俸祿,以緩解宗室生活困難。他在奏章上說,「大明有六千萬人口,每人交一錢銀子,就可以徵收六百萬兩白銀。有了這六百萬兩銀子,就完全可以解決宗室的生活困難……」

    其實,這封奏章是在朱由校的授意下發出的。只因為這個王爺做事太過糊塗,被東廠抓住了把柄,不得不和魏忠賢達成協議。王爺按魏忠賢的指示做事,魏忠賢保證將王爺的過錯一筆勾銷。

    可不管怎麼說,這道奏章成了個導火索,引起了悍然***。原本對朝廷改革宗室制度漠不關心,以為可有可無的人們,那些自以為仁慈,以為朝廷改革宗藩制度是***宗親的人們,他們冷不丁發現自己的利益即將受損,朝廷有可能增加稅收,頓時就熱心了起來。一夜之間,原本隱隱約約的對皇帝不關心宗室的議論便消失的無影無蹤,***宗室人數、***宗室耗費的呼聲卻日益高漲。

    就在這樣的氛圍下,資政會和評議會先後做出了自己的決定,禮部和戶部的議案可行,請朝廷早作打算,施行這兩個議案。

    「嗯,不錯,這下子,朕的國庫終於有點餘糧了。」御書房內,朱由校眉飛色舞,嘴裡還不停的念叨著什麼,『今個,今個真高興……』,整個春風得意的感覺。

    「萬歲,老奴有話要說。」王安站了半晌,見皇帝還是洋洋得意、樂個不停,心中有些著急,便低聲喊道。

    「大伴?」朱由校停下念叨,奇怪的看了王安一眼,「大伴有話請講。」

    「萬歲爺,這次解決宗室問題中,雖說機緣巧合,但評議會確實立下不小功勞。但是,」王安並不知道皇帝在這次風波中起到的作用,卻本能的發現評議會的不妥之處,「評議會挾持***,影響朝政。若不嚴加***,必定會有人控制議會,對抗朝廷。到那時,評議會必成萬歲爺心腹大患……」

    朱由校臉上的笑容僵了下,「大伴所言言之有理,朕一定會嚴加控制,防止評議會做大成患。」朱由校何嘗不知道議會是皇權的大敵,可出於穿越者的良知,他卻不得不硬著頭皮來推動***進程。便又接著解釋道:「評議會的議員都來自全國各地,其出身不同,所代表的利益也不同,朕把他們集中在一起,正是為了兼聽則明。同時,也好***下內閣的職權。至於評議會的議員集中在一個人的手下,」朱由校輕笑一聲,「有道是眾口難調,這樣做必定是事倍功半,難以成功。況且,評議會只不過是清議的一種,掌握不了軍權,朕又何憂?」

    「若真是出了大才之人呢?」王安急道。

    「那就是我朱明氣數已盡。」朱由校雙手一攤,十分無奈。

    王安一陣默然。

    也對,真要是出了如此大才之人,為天下眾望所歸,那改朝換代也理所應當,又豈是小小的議會所能***。

    沉吟了一下,王安還是提出了自己的建議,「既如此,還請萬歲爺下旨,嚴禁武人入選評議會。還有,評議會現有的議員人數還不夠,應當繼續增加名額。」

    朱由校聽得暗讚不已,這姜真不愧是老的辣,王安雖是明朝人,卻也知道人越多效率越低越不好控制這個道理,忙答應下來。

    御書房內靜了下來,過了半晌,王安才問道:「萬歲,如今評議會、資政會已經通過了決議,卻不知萬歲爺何時處理此事?」

    朱由校臉上浮起一陣古怪的笑容,他抬頭看了看左右,見並沒有外人在,便低聲笑道:「禮部和戶部制定的議案,朕從來沒有想過要照辦……」

    「什麼?」王安吃了一驚,「萬歲爺,機不可失,陛下一定要三思啊。」王安急忙勸諫,此前朝廷不能果斷處置宗藩事務,一是礙於祖制,二是礙於清議,沒有任何一個皇帝、大臣願意拿著自己的身後名去做這個賭注。否則,那些無職無權,沒有半點軍事實力的藩王,又如何能殘延至今。現在機緣巧合,好不容易形成朝野一致改革宗藩制度的協議,皇上卻又有了新主意,這讓王安感到絲絲不解。

    「朕知道機不可失,」朱由校點了點頭,卻又說道,「可要是按照戶部和禮部的做法,卻是硬生生的將宗室推之門外,一刀切後不理不問。朕如果照此方案施行,必定會得罪宗室,動搖國本。而等風頭過了,那些腐儒必定會說三道四,朕將落個裡外不是人的結果。」

    「萬歲爺說的是。」王安怔了怔,也立即明白過來。如要按照禮部和戶部的方案施行,皇帝一定會落個刻薄寡恩的罪名,不但不會得到任何人的諒解,更有可能成為真正的孤家寡人。

    「這些外臣著實可惡。」王安狠狠地將拳頭砸在桌几上,「他們竟然敢如此大膽,竟然公然給萬歲爺設套,老奴一定饒不了他們。」

    「好了,好了,」對王安如此強烈的反應,朱由校感到非常滿意,連忙出聲勸道,「那些外臣雖然做事荒唐,卻真真正正的幫了朕一個大忙。有了禮部戶部的議案在前,朕就是再嚴苛的提案,也能稱得上寬厚二字。到時候,朕做紅臉,讓內閣做白臉,軟硬兼施,總要把事情圓滿解決掉……」

    「如此說來,萬歲爺已經是成竹在胸了?」王安大喜。

    朱由校點點頭,「只等福王叔到京,朕就可以將方案公佈於眾了……」

    福王朱常洵最近比較煩。

    自從競爭皇位失敗,他就躲到了洛陽城內,過起了花天酒地、窮奢極侈的生活。期間他不是沒有想過重返京師,登上皇位。特別是光宗皇帝登基不到一月便撒手西去的時候,他更是暗恨自己的父親明神宗萬曆皇帝。要是父皇能多活幾天多好,只要熬到太子(泰昌皇帝)早喪,自己就可以順理成章的登上皇位。

    可遺憾的是,歷史沒有假設,泰昌皇帝比萬曆皇帝多活了一個多月,是登基後再死的。就這麼短短的一個多月時間,福王朱常洵就離皇位遠去了。

    隨後,朱常洵也想過,自己的兩個寶貝侄子會不會接二連三的死去,再把皇位還給自己。可更讓朱常洵鬱悶的是,大侄子朱由校登基不過兩年,便有了兩個兒子,還有個是嫡子。氣的朱常洵聽到消息後當即摔了個花瓶,連續兩天都沒有吃飯。

    眼見皇位離自己日漸遠去,朱常洵也認了命,準備好好的做個藩王,混吃等死罷了。可偏偏朝廷又不知道出了什麼ど蛾子,竟然要調查宗室的生活狀況。

    接到朝廷旨意的那天,朱常洵就覺得不好。

    既然調查了宗室的生活狀況,那就要給宗室一個交代,因為中下層宗室的生活之差是明擺著地。可深受萬曆皇帝寵愛,一度被當做儲君培養的朱常洵心裡十分清楚,朝廷根本拿不出錢來改善宗室生活狀況,哪怕是自己的大侄子這幾年來嘔心瀝血,治國有方。

    既然不能改善宗室生活,那就可能引起***風波,作為皇帝親叔、藩王之首的自己必定會捲入風波。想到這裡,朱常洵就拿定了主意,要閉門不出躲避禍災。

    可朱常洵萬萬沒想到,自己的寶貝侄子還記著自己,早早的下了旨意,召自己進京。說是給太皇太妃(鄭氏)盡孝,可朱常洵心裡清楚,自己這是去做人質……

    朱常洵坐在馬車裡,狠狠的瞪著車外騎馬的那個中年官員。

    都是這個熊蠻子,為了討好自己的皇帝女婿,竟然不給自己半點空閒便開始出發,以至於自己的行裝都沒有收拾,最寵愛的幾個妃子也沒有帶上……

    許是察覺了朱常洵注視的目光,熊廷弼靜靜的回過頭來,對著馬車露出了笑容。

    「這個混賬東西。」朱常洵一把將車簾拉住,忿忿不平的罵道。

    不管福王朱常洵是如何想,車隊離京城是越來越近了,朱常洵將在那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迎接自己前途未卜的將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