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明風萬里

第三卷 五大臣時代 第二百一十章 宗藩事 文 / 石頭比較多

    第二百一十章宗藩事

    方從哲父子二人正在說話,卻聽見家人來報,「閣老,內閣的沈大人、解大人、孫大人、徐大人聯袂求見。」

    方世鴻頓時便愣住了,「他們來做什麼?」

    方從哲一陣苦笑,「自然是勸為父來了。為父若是掛印而去,那頂缸都不就是他們了嗎?」方從哲一咬牙,站了起來,「也罷,就讓為父會會這幾位閣老……」

    方從哲雄赳赳、氣昂昂的出了書房門,向前廳迎了過去。方世鴻跟在後面,一臉崇拜的看著自己父親偉岸的身形,準備親眼目睹父親舌戰群儒的光輝時刻。

    而在前廳,沈飀、解經邦、孫如游、徐光啟等內閣大學士早就正嚴陣以待,準備勸說自己的帶頭人、大明的擎天白***方從哲大學士收回成命,繼續帶領大傢伙為國盡忠、為皇帝效力。

    至於沈飀等人是怎麼來的,其實並不難理解,作為內閣首輔、百官之首,方從哲的一舉一動本來就在朝野上下的關注之中。無論是有求於方從哲的,還是有害於方從哲的,都無不密切的研究著首輔大人的行蹤,作為方從哲同僚兼下屬兼競爭對手的內閣眾人也不能免俗。

    再加上方從哲動作太大,短短的幾天時間內就給皇帝上了二十多道辭職報告,這當然逃不過沈飀等人的眼睛。

    至於沈飀等人為何而來,這就更好理解了……

    功夫不大,方從哲就來到前廳,和沈飀等人見了面。

    雙方見禮完畢,方從哲不等沈飀等人說話,便沉聲道:「幾位大人來的正好,方某正要請諸位過來議事,諸位就不約而同的到了……」

    沈飀一怔,「閣老要找我們?卻不知道閣老有何要事?」其他幾位閣臣也是面面相覷,一臉不解。

    「自然是宗藩這件事,」方從哲淡淡一笑,「方某剛才覲見聖上,得知聖上正為宗藩的生活發愁,就想和諸位議論一下,看是否有好的辦法,來為君分憂。」

    不是你致仕嗎?沈飀等人有點傻眼,可幾個人立即就明白過來,不是最好,也省了大傢伙的口舌。於是,沈飀便笑道:「閣老所言甚是,我等前來,也是想向閣老討教討教,好解決這個難題。」

    方從哲悄悄的鬆了口氣。

    這做大事的,就怕軍心不穩,用通俗的話說,那就是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了。做內閣首輔,也是這個道理。

    若是皇帝准了方從哲的奏章,令方從哲致仕,那自然是一了百了,一切政務就和方從哲沒有了半點關係。可現在問題是方從哲並沒有辭職成功,而方從哲還想站好最後一班崗。

    因此,這方首輔辭職的事情還是不要聲張的好。也免得下面的官員覺得首輔不安於位,起了別樣心思。

    「諸位,解決宗藩問題的唯一出路,那就是想辦法改善宗藩的生活,使他們能夠沐浴到皇恩浩蕩。可這樣做的話,對朝廷的財政必將是個嚴重負擔,」方從哲正容說道,「因此,改善宗藩生活所花費的銀兩,必須要控制在朝廷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不到萬不得已,堅決不能增加賦稅。」看到眾人都面有難色,方從哲也是一陣苦笑,「方某也知道這是有點強人所難,可誰讓我們是內閣閣臣呢?職責所在,豈能推卸,就讓我們想想辦法,把那些王爺們安撫下來吧……」

    事實證明了,方從哲的攪稀泥功夫並不到家。在方府商議出來的這個方案,並沒有得到皇帝的認可。同樣,這個方案在宗藩和清流面前,也遭受了可恥的失敗。

    其實,這也並不難理解。

    受傳統思維影響,方從哲的這個解決方案把著眼點放在了親王和郡王身上,希圖通過給這些王爺們小恩小惠,來達到分化宗親,緩解局勢的目的。

    可方從哲等人卻忘記了一點,這次宗藩***的根源是朝廷出台的《宗藩生活狀況》。在這份報告中,皇族遠枝子弟生活的窘迫狀況一覽無餘。

    明朝的皇室爵位分親王、郡王、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等八等。按照禮制,皇帝的兒子封親王,親王的長子襲爵,其餘各子封郡王,以此類推,到奉國中尉結束。

    按照數列原理,出於金字塔頂層的皇帝只有一個,親王有百十個,郡王有數百個,而最低級的奉國中尉卻有幾十萬個,足足佔了皇室人數的九成半以上。

    作為金字塔的頂層,親王、郡王的生活總是衣食無憂的。縱使朝廷一文錢不給,只要大明不亡,那就能讓王爺們活得好好的。而真正生活狀況堪憂的,自然是那些金字塔的底座們,他們也是這次***的主力。至於那些王爺們,也不過是湊個熱鬧,發洩下對朝廷的不滿,順便為自己撈點好處。

    當然,那些奉國中尉們也是很無辜,殘酷的現實生活迫使他們不得不和朝廷叫板,試圖為自己爭取些合法權益。

    要知道,因為國庫沒錢,奉國中尉們的俸祿都是時斷時繼,沒個准數。而汾州朱大疙瘩案,更是讓奉國中尉及其他中下層宗室兔死狐悲。再加上有心人一挑動,大明龍子龍孫們的腰板硬生生的挺直了許多。

    「萬歲,若是普遍給宗室加俸祿,國庫實在難以維持,還請萬歲爺明鑒。」方從哲十分無奈,皇帝否決了自己的方案,而外界的議論更加劇烈,各地宗室哭窮叫冤的奏章如雪片般飛進紫禁城,以至於全面給宗藩加俸祿的呼聲越來越高。短短的一個多月,方從哲頭上的白髮就多了許多。

    朱由校微微頷首,作為帝國的當家人,朱由校自然對朝廷的財政狀況瞭如指掌。雖說最近兩年,在自己的光輝領導下,大明帝國的財政改善了許多,每年都能收穫上千萬兩銀子,遠遠超出了前幾任皇帝的水平。可問題是,自己花錢也很厲害,修橋、鋪路、興修水利,各種各樣的基礎設施不斷興建,銀子就像潑水般撒了出去,戶部財政結餘並不多。

    這也怪不得朱由校花錢大手,實在是出於對本源歷史上那場大災荒的恐懼,使得朱由校不得不盡力做好各項準備。而為歷任祖宗所荒廢的基礎建設,自然成了花錢的無底洞。

    「方先生,你再好好想想,辦法總會有的。」朱由校輕輕的歎了口氣,「小恩小惠收買各大王府,實在不能解決目前難題。要不,我們再研究研究《宗藩生活狀況》,看看有沒有其他辦法?」

    天地良心,朱由校真的想把自己的解決辦法告訴給方從哲,免得自己的這位重臣壓力過大、驟然西去。可仔細想了想,為了自己的名聲著想,也出於火候不到的考慮,朱由校還是否決了自己的一時軟弱。但出於良心不忍,朱由校還是透了點消息給方從哲。

    畢竟,朱由校謀劃的那個辦法也不過是紙上談兵,要是方從哲真正找出了更好的解決辦法,朱由校也願意從諫如流。

    方從哲神情一黯,側身看了看沈飀等人,見同僚們也個個是愁雲慘淡,不由得一陣苦笑。出於對皇帝的某種信任,方從哲聯袂求見,希望一向能別出心裁的皇帝能有所指點。可萬萬沒想到的是,天資聰穎的皇帝也是一頭霧水,沒個主意。

    輕輕的扯動嘴角,方從哲露出個難看的笑容,「萬歲爺也不須太過在意,軍心、民心都在朝廷這邊,宗室總有不滿,也動搖不了根基。再說,各大王府的子弟都在京中讀書……」說到這裡,方從哲不由的一怔,皇帝當初一力主張建設皇族宗學,不會就等著這天吧?

    可仔細一想,方從哲不由的啞然失笑。若真是如此,這次宗室***也就是皇帝意料之中的事情了,皇帝怎麼會沒有解決的辦法?

    見方從哲突然閉口不言,朱由校便隨口接道:「先生放心,朕這幾天會分批接見宗室子弟的,也好問問他們到底是何要求……」

    「萬歲爺聖明,」方從哲點點頭,又道:「鄭太妃的千秋節快要到了,又恰逢今年福王爺的朝拜年,萬歲為何不召福王提前入京覲見,也好為鄭太妃祝壽?」

    鄭太妃?福王爺?朱由校一怔,隨即便明白過來,這是提醒自己對福王留心啊?便笑著點點頭,「先生所言甚是,內閣可幫朕擬詔,召福王叔早日進京……」

    在朱由校看來,像福王這種危險人物,還是要嚴加看管才對。心中更是打定主意,要派自己的便宜老丈人熊廷弼親自去迎接福王,免得福王出了什麼意外……

    提起福王,朱由校卻不由的想起了另外一個人。在本源歷史上,福王至死也沒有坐上皇帝,只不過在兒子的幫助下,在九泉之下過了把兒皇帝癮。可是,另外一個人卻出乎眾人意料的做了好多年的皇帝。

    想到這裡,朱由校的心裡開始不舒服起來,不由得尋思道,自己是不是還要嚴禁京城關防,順道把信王召進宮內居住呢?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