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明風萬里

第三卷 五大臣時代 第二百零八章 姜旭 文 / 石頭比較多

    第二百零八章姜旭

    說起姜旭,倒也稱得上是個傳奇人物。

    姜旭年少得志,早早的就中了進士。然後就是點翰林,中庶吉士,年紀輕輕就有一個大好前途在前面。按照帝國過往的歷史,姜旭只要繼續在翰林院磨礪、養望,尋個機會再放一任學政,收上幾個得力門生,就可以穩穩妥妥的做個高品文官。若是僥倖入了皇帝的眼,入閣拜相也不過尋常之事。在姜旭之前,就有許多前輩是這樣順順當當的走了下來。

    可姜旭卻不知道搭錯了那根線。

    庶吉士剛一散館,姜旭就找到了當時的吏部尚書,死纏著要下放地方為官。那個吏部尚書也是庶吉士出生,自然不願自己後輩走上歧途,當場就勸姜旭。

    「後生既有安世濟民之心,不妨在翰林院多加學習,之後也好有報效朝廷之心。」吏部尚書如是說。

    可姜旭卻好心不識驢肝肺,將前輩的話當成了耳邊風,「翰林清流名望雖高,可與朝廷、與世人毫無補益。學生不才,但願出仕地方,保一方平安。」

    當場就把翰林清流出生的吏部尚書氣的七竅生煙,一怒之下就順了姜旭濟世安民的志願。也是這個吏部尚書菩薩心腸,沒有將姜旭一擼到底,給了他個知府做。也許是這個吏部尚書還有著浪子回頭的念頭,可朝野上下都把姜旭看做笑柄,認為姜旭前途堪憂。

    可姜旭卻不以為然,到了地方任職後,便使出了霹靂手段,短短幾年就使得地方寧靖,百姓安居樂業。按道理,這樣一個有學歷(庶吉士出身),有手段(政績儼然)的青年官員,完全可以據此青雲直上。可無奈的是,當初姜旭年輕氣盛,出言不遜,惹惱了眾多的清流出身高品官員,以至於姜旭的種種政績被視而不見。

    不過,姜旭倒也有著非凡的手段。他極善於處理刑獄事務,每到一地都可以在短短時間內處理好各種矛盾,對各方勢力也能做到不枉不縱。到了泰昌帝即位,姜旭就被招到京城,擔任了大理寺左少卿。到了前不久,大理寺卿因故致仕,姜旭就順利接任,出任九卿的時間倒比同年提前了不少。

    沈飀是個機會看人顏色的,見皇帝對自己的話雖然贊同,也面生疑竇,就知道剛才的一番話不合自己平日裡表現,惹了懷疑。沈飀當即就尷尬的笑了笑,「微臣受命主掌刑律,和大理寺卿姜旭接觸甚多。對姜大人的公正嚴明,也是極為佩服。剛才所說的倒都是拾人牙慧,還請萬歲莫要怪罪。」

    朱由校這才想起,難怪自己覺得沈飀剛才的話耳熟,原來是姜旭面君、上奏時常說的。不過,雖知道了話語出處,朱由校也不覺得沈飀是拾人牙慧,反對沈飀不隱瞞屬下之功深為讚許。

    「愛卿不隱人之功,倒也是宰相氣度。」朱由校淡淡的笑道。

    「萬歲過譽了。臣雖駑鈍,但也知道聖天子在世,賢才難隱於野,又怎會堵塞聖聽,自取其辱。」沈飀心中一陣狂喜,他和內閣首輔方從哲雖交往不深,可到底出於同一陣營(浙黨),自然知道方從哲有意歸隱,皇帝正在尋覓接任人員。而沈飀尋思著,自己入閣時間僅次於方從哲,又和皇帝素來親近,就有了登頂為相的念頭。如今見皇帝出口讚揚,沈飀更是覺得自己勝券在握。

    朱由校卻不知道沈飀的念頭,他的心思還在博平伯世子的案子上。稍一尋思,就發現沈飀所說的雖是正理,將原有的八議制度改作事後減罪,的確可以恫嚇勳貴子弟,使其少行不法之事。可具體到博平伯世子的這個案子上,卻容易授人以柄。

    畢竟,博平伯府是自己嫡母的娘家,若是明顯的不顧不問,卻會引人非議,說自己冷漠無情,怠慢國戚。

    仔細想了想,朱由校便道:「愛卿所提議的確是老成謀國之言,只不過博平伯府上下俱是粗魯不文之人。朕若是明晃晃的拿郭浩博做筏子,去殺雞儆猴,怕是博平伯那裡不好交代……」

    沈飀輕輕的歎了口氣,也是十分無奈。

    如按照沈飀的意思,那就是輕飄飄的將此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縱使壓著博平伯府賠點銀子,也可以不動聲張的將此事了結,在御前交了差事。可誰讓郭浩博倒霉呢?遇見誰不好,非要讓左光斗遇見,還抓了個現行?可偏偏自己和左光斗不對付,怎能出面自尋其辱?

    不過,皇上的旨意卻不能不顧。沈飀靈機一動,便正色道:「聖上既有心整頓京城風氣,制止勳貴子弟不法,臣想那博平伯也是明白事理之人,必定會雙手贊成。」頓了頓,又道:「若是聖上願意事後補償博平伯,臣願出面勸博平伯認罪。」

    「是嗎?」朱由校似笑非笑的看了沈飀一眼,卻點頭道:「這倒是個好主意。愛卿只管出面,朕,」朱由校遲疑了一下,又道:「朕有意將博平伯和永寧伯升為侯爵,卻要等到博平伯世子的案子平息後,再做打算……」

    永寧伯王天瑞是朱由校的親母舅,是聖母皇太后王氏的親弟,在朝中的身份地位和博平伯郭振明相當。若是皇帝想加恩其中之一,必定繞不過另外一家。因此,朱由校才會一同提升兩家爵位。

    「可是,」沈飀卻有點作難,「郭浩博縱使減罪,怕也難以擔任世子之位。陛下是不是……」

    朱由校白了沈飀一眼,「博平伯確實只有一個嫡子,可他就沒有一個嫡孫嗎?」

    沈飀一怔,頓時啞然失笑。也對,只要博平伯變成博平侯,是嫡子繼承還是嫡孫繼承又有何區別?無非就是世子郭浩博有些失落罷了。可反過來說,若是依著郭浩博的種種行徑,怕是博平公、博平王,也要被鬧個抄家滅門。現在免了郭浩博的繼承權,對郭家來說倒也算是件好事。

    沈飀稍一斟酌,便明白了其中道理,便當即告退,前去博平伯府遊說郭家偃旗息鼓,等待事情平息。

    目送沈飀離去,朱由校反而歎了口氣。姜旭是書生意氣,沈飀是柔順奸猾之臣,他們或無視,或無懼,都將『八議』制度的根本所在給予忽視。這要是方從哲等人在場,怕是絕對不會提出改動『八議』制度的。

    『八議』包括議親、議故、議賢、議能、議功、議貴、議勤、議賓八項內容,是中國封建刑律規定的對八種人犯罪必須交由皇帝裁決或依法減輕處罰的特權制度。「八議」最早源於西周的八辟,在曹魏的《新律》中首次入律,其後歷朝歷代都加以沿用。

    『八議』制度是古代『刑不上大夫』思想的法律體現,一直都是貴族階層維持自身權位,和皇帝對抗的工具。

    在大明,以及後來的滿清,由於君主***的極大增強,『八議』制度名存實亡,但他卻還是真實的存在,並被寫進了《大明律》。

    現如今,憑藉著皇帝和親信大臣的幾句話,就想將這一制度徹底廢除,這簡直是異想天開。哪怕是留有口子,可以通過皇帝特旨的方式給予犯罪的勳貴減罪,也會遭到貴族集團的集體反對。

    要知道,在『八議』制度下,貴族成員沒有聖旨是無需到公堂上聽審。而審判後減刑,卻是要讓那些高高在上的貴族老爺們到眾目睽睽之下受辱……

    沉吟了良久,朱由校終於有了動靜,他活動了一下久坐發麻的身體,沉聲喊道:「曹化淳。」

    「奴才在,萬歲爺有何吩咐?」在旁邊伺候的大太監曹化淳,就像只狸貓一樣,輕悄悄的出現在皇帝面前。

    「派去調查宗室情況的人都回來了嗎?」朱由校淡淡的問道。

    「回萬歲爺的話,離得近的幾個省,消息已經傳回來了,司禮監正在和內閣一起整理。準備和其他幾個省匯攏後,一起報到御前。」聽皇帝提起此事,曹化淳的心就不由的咯登了一下。

    在以前,曹化淳也知道各地宗室的日子不好過,特別是那些低等宗親,偏枝宗親。可看了這次去各省調查的結果後,曹化淳才真正的發現,各地宗室的日子過得是如何悲慘。

    因此,對皇帝的回話就額外小心,生怕自己一個不好,被打發去處理此事。

    朱由校微微頷首,卻沒有對此事發出明確指令,只是稍稍沉吟了下,又道:「最近京城裡是非不少,也該整頓整頓了。」

    「萬歲爺說的是。」曹化淳尷尬的笑了笑,小心伺候著皇帝,絲毫沒有皇帝轉移話題的喜悅。

    「你親自去大理寺一趟,把朕的意思告訴姜旭,讓他去順天府守著。」朱由校淡淡的說道:「免得有人求名心切……」

    曹化淳小心翼翼的,等待著皇帝的下文,卻遲遲沒有聽到皇帝的動靜。再看皇帝時,卻發現皇帝早已經低下頭,拿起本奏章看了起來。

    曹化淳心中一陣糾結,實在領悟不了皇帝的意思,卻不得不前去傳旨……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