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明風萬里

第三卷 五大臣時代 第一百八十一章 君臣交心 文 / 石頭比較多

    第一百八十一章君臣交心

    對於一些別有用心的人來說,皇帝將彈劾俞咨皋的奏章留中不發,就是個很明顯的信號。為了自保,更為了渾水摸魚,彈劾俞咨皋指揮作戰不力的奏章日益多了起來。就連和此事素無關係的徐光啟,也被掃了進來,成了被殃及的一條大魚。

    弘德殿,御書房內,朱由校看著一臉挫敗的徐光啟,暗自好笑。

    這徐光啟,倒也倒霉,因為和夷人的傳教士來往密切,便被牽涉到台澎事件裡面。幾個有風骨的給事中,死咬著徐光啟不放。更有坊間傳聞,福建地方一直隱瞞夷人侵擾漳泉真相,便是出於徐光啟的指使。至於朱由校提醒夷人為害、事先調整徐光啟職務的行徑,則成了皇帝明查秋毫的佐證。

    「徐愛卿,朕一直以你為肱骨大臣,對你信任有加、委以重任。可你只因為這小小流言,就要離朕而去,這是不是太過荒唐了?」朱由校盯著徐光啟,滿臉真誠的問道。

    徐光啟臉上閃過一絲感動,卻更覺得自己致仕是個最好選擇。「陛下,如今農業署已經走上正軌,推行新種也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而微臣年邁多病……」

    朱由校的眉頭越皺越緊。

    對朱由校來說,徐光啟的***才能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科學才華,以及他在東西方交往上的開闊眼光。因此,朱由校才沒有讓徐光啟主管新軍,那怕新軍的最初雛形是徐光啟編練的通州新軍。至於農業署、經學院、科學院,更是對徐光啟才幹的一種認可。可朱由校畢竟不是這個時代的人,並不瞭解此時風俗。由於長時期的鄙視技術,連帶的主管技術的徐光啟也成了天子幸臣,成了眾人眼中的斯文敗類。

    「徐愛卿,你和朕說實話,」朱由校打斷了徐光啟的話,直截了當的問道,「到底是為何而致仕?」

    徐光啟猶豫了一下,「……朝野均以為,臣是夷人的內應。」

    「還有呢?」朱由校卻不肯相信。

    徐光啟臉上浮起一陣紅暈,遲疑了半晌,才艱難的講道,「……朝野上下,均以為臣是天子幸臣,靠奇技『淫』巧來媚上。」

    「奇技『淫』巧?」朱由校頓時便愣住了,這徐光啟只做過培育糧種啊?怎麼……朱由校頓時便變了臉色,「怎麼?他們說培育良種是奇技『淫』巧?」說到最後,朱由校幾乎是在大吼大叫了。

    徐光啟一臉尷尬的點點頭。

    雖對皇上啟用自己感恩戴德,可對於皇帝只讓自己管技術活,徐光啟心中也頗有微詞。

    朱由校閉上了眼睛,靠在椅背上思考了很長時間,才突然問道:「你是不是覺得,朕讓你管農業署,管經學院、科學院,實在屈才?」

    「臣不敢。」徐光啟的臉頓時煞白,急忙跪倒在地,低頭服軟。

    「你起來吧,是朕當初太想當然了。」朱由校抬了抬手,示意徐光啟起身。

    等到徐光啟站起身來,朱由校才喟然長歎,「徐愛卿,不是朕有意壓制你,不讓你負責其他事務。而是朕一直覺得,農業是國家之本,糧食更是重中之重。這滿朝文武,能帶兵打仗的,能宣慰地方的,都數不勝數。可能讓老百姓吃飽肚子的,卻只有你徐光啟一個。朕不讓你徐光啟負責農業,又讓誰去呢?」

    「陛下厚望,臣感激不盡。可臣和夷人瓜葛甚深,實在難以擔當朝廷重任。」徐光啟是老實人,可老實人都死心眼。雖然覺得皇帝對自己寄予厚望,可徐光啟還是覺得,自己和夷人有染,留棧不去有損皇上威名。

    朱由校氣的直咬牙,這個徐光啟怎麼這樣固執?

    又想了想,朱由校索性決定和徐光啟開誠佈公的談一談,「徐愛卿,事到如今,朕也不瞞你了。這些年來,我大明人數劇增,可土地開墾卻十分有限。而土地兼併加劇,更使得百姓失業者甚多。縱是徐愛卿培育出了新糧種,可也只是稍事延緩而已。為了不讓我華夏苗裔再次自相殘殺,也為了讓我皇明千秋萬代,朕有意開海,向海外移民。」

    「如此說來,出海墾荒確實是陛下的主意?」徐光啟雖有些驚詫,卻明顯的如釋重負。

    能考中進士,矗立官場幾十年而不倒的,又有幾個易於之輩。雖礙於信息不對稱,不能完全觸摸到事情的真相,可徐光啟也估摸出個***不離十,心中認定了朱由校是幕後主謀。

    「正是,」朱由校微微頷首,「是朕的提議,方愛卿將事情轉托給瞭解經邦,由解愛卿來推動。」雖覺得徐光啟反應太淡,可朱由校一時也難以細想,只好先放在心上,繼續向徐光啟煽情。

    「徐愛卿,向海外移民乃前所未有之事,亟需愛卿相助。還請徐愛卿以蒼生為念,莫要棄朕而去。」說著,朱由校便站起身來,深深的向徐光啟施了一禮。

    「陛下不可。」徐光啟急忙避讓,卻又拜了下去,「陛下心繫萬民福祉,微臣豈敢憐惜自身,自當為陛下效力。」

    徐光啟熟讀史書,更對歷代王朝興亡做過研究。

    自然知道千年以來,漢唐等國祚綿長的朝代,雖都亡於權臣篡位,可究其原因,都是在此前的民變中耗盡了皇室力量。而民變大規模爆發的原因,卻都是土地兼併嚴重,貧者無立錐之地,只能鋌而走險。

    而大明經過二百多年傳承,無疑也是到了緊要關頭。

    「將多餘的人口移民到海外,到能緩解下本土壓力。況且,」徐光啟尋思著,「我一人和夷人打交道,必定會眾人側目。可要是大家都和夷人交往呢?」想到這裡,徐光啟更是堅定了信心。

    沉吟了片刻,徐光啟開口問道:「陛下欲移民海外,可有目的地?」

    「有,」朱由校淡然一笑,「我大明鄰國,以朝鮮和倭國為最。但兩者都是人群稠密之國,又地處北方,天氣寒冷,得之無用。反倒是琉球小國,雖孤懸海外,卻也能開墾良田萬頃。其國主更是多次請求內附,朕當准其內附,並移山東百姓於其上。」

    前些時,奴兒干巡撫袁可立送來奏章,稱已經佔據蝦夷島,並遷移了幾個女真部落在其上。朱由校覺得蝦夷島這個名字耳熟,看了看地圖才知道是後世的北海道。而此時的倭國,還沒有將北海道收入治下。朱由校卻之不恭,只好將北海道收入囊中,正式將蝦夷島劃入了奴兒干治下。

    佔據了北海道,就關上了倭國的北大門。可朱由校還不滿足,又盯上了倭國的南大門。朱由校認為,只要佔據了琉球群島,就可以將日韓徹底的關在自己的羽翼之下。為了世界和平,為了華夏和日韓一衣帶水的傳統友誼,朱由校自然要保護好兩者的安全,將琉球收入囊中。

    「琉球雖好,可畢竟孤懸海外,陛下又準備如何治理此地?」對於將距離華夏最近的琉球收入治下,徐光啟並不反對,可也覺得鞭長莫及,難以治理。

    「將琉球和台灣合為一體,建一布政司。」朱由校的本意是在琉球建立海軍基地,徹底***倭國南下道路,還可以直接楊帆東渡太平洋。可礙於當前局勢,朱由校不得不承認,現將台灣和琉球合併建省,才是正途。

    「陛下,台灣島和琉球都是人煙稀薄之地,直接建省是不是有點?」徐光啟搖搖頭表示反對。

    「這倒也是,」朱由校有點尷尬,隨即卻展眉一笑,「我們這是做什麼?這琉球尚未到手,我們這不是瞎忙活嘛。」稍一停頓,朱由校卻又開懷笑道:「琉球和台灣都是小島,難以承受許多人口。倒是南洋各國,雖有土著居住,但也有大量華夏苗裔。朝廷正好可借助這些海外百姓,將各省的多餘人口移民出去。」

    「陛下所言甚是,可是,」徐光啟卻搖了搖頭,「如今的南洋已經和國初有所不同。」

    國初,鄭和艦隊遠航至非洲東海岸,印度洋上的土公無不頂禮膜拜,南洋只不過是華夏的內海。

    可隨著鄭和身死,大洋艦隊不再出海,華夏的勢力也從印度洋、南洋一路收縮,再也沒有出現在大洋之上。倒是隨之而來的西班牙、葡萄牙人,卻憑藉著對金銀財富的熱衷,成了海洋的主人。

    上百年過去了,如今在南洋稱王稱霸的,都是從西洋來的夷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蘭人,甚至西洋小國英格蘭,也開始在南洋建立據點。

    聽徐光啟這麼一說,朱由校倒來了興致。他依稀記得,大航海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兩國掀起的。可沒過多久,海上的霸權便被海上馬車伕荷蘭掠奪。隨之而起的,便是日不落帝國英格蘭。

    這些事情朱由校都依稀有點印象,可具體到什麼年代就有點抓瞎。按照對現有情況的瞭解,朱由校大體估摸著,現在應當是西班牙、葡萄牙被荷蘭挑戰的時期。

    要不,荷蘭人怎麼會跑到台灣來呢?

    帶著疑問,朱由校向徐光啟請教……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