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明風萬里

第三卷 五大臣時代 第一百六十九章 糧食新思路 文 / 石頭比較多

    第一百六十九章糧食新思路

    頒下了詔書,讓各省去推行糧食配給制、設立評議會後,朱由校也沒有閒著。

    他拉了方從哲等人,搬來了戶部歷年來的檔案,仔細研究起各省糧食產出。畢竟,即便是各省選出了議員進京,他們也不可能真正知道各省的糧食確實產量。為了不讓糧食分配工作會議成為笑談,朝廷只有事先做好準備,提供資料給各省議員。

    其實,戶部掌握的各省糧食產量也不是準確的。由於民間瞞報、少報成風,朝廷能掌握的資料只是很少一部分。無奈之下,戶部只好推算出一個大體數字,來供皇上使用。可顯而易見,這種模糊不清的數字,必定不會被各省議員認可。即將開始的糧食分配會議,必定會因此而拉扯不清……

    「方先生,」朱由校放下戶部送來的統計數字,苦笑道:「這樣的數字,你能相信嗎?」

    「聊勝於無而已,」方從哲倒也光棍,直接向皇帝承認了自己的錯誤。

    「戶部改制也兩年多了,統計署也成立這麼長時間了。」朱由校搖搖頭,表示不滿,「這統計出來的數字,也太不負責任了吧?」

    「微臣知罪,請陛下懲罰。」方從哲一臉凝重,跪下請罪。

    「既然知罪,那可有改過的辦法?」朱由校注視著自己的戶部尚書兼當朝首輔,等待他的反應。

    「有,」方從哲抬起頭,毫不退縮的和皇帝對視,「此前統計數目含糊不清,全因地方官員失職。臣請陛下降旨,准許戶部統計署在各地設立分支,專責統計之責。」

    朱由校扯動嘴角,微微笑了一下,「為什麼要設立新機構,而不是讓地方官吏勤勉辦差?」

    「那只是治標之法,」方從哲毫不退讓,「萬曆年間,朝廷曾推行考成法,卻人亡政息。究其原因,一為官吏習慣了敷衍了事,二因地方官員人少事煩,無力面面俱到。

    臣不能驅使官吏勤勉,唯有增派人手,專責此事……」

    「那要是統計署的人也懈怠了呢?」朱由校卻不滿意這個答案,「是不是還要增加一個機構?」

    「臣之意,並不僅僅是增加一個統計署,而是逐步的將戶部各官署都分派下去。」方從哲卻並不驚慌,沉著應對,「到那時,戶部各署的分支,可作為地方官員的佐官使用。其分工明確,共同處理庶政。」

    朱由校怔了怔,頓時便笑了,「這篇文章到越做越大了。方先生,把你的想法都說說吧。」

    「臣遵旨。」方從哲連忙應允了一聲,仔細分講起來。

    其實,方從哲所講的,就是孫承宗在直隸所推行的那一套。

    南北直隸本歸六部直轄,方稱為直隸。孫承宗出任直隸布政使後,為了不引起六部官員反對,並沒有按照其他布政司那樣設置官員。而是請了皇帝旨意,邀請六部派出官員,在直隸設立分支,以作為自己的屬官。

    因這些分支機構本是六部派出,便使得六部仍在北直隸保持有巨大影響力。試行一年多後,成績盎然,而六部和地方也都非常滿意,這也使孫承宗入閣的呼聲越發稿子起來。

    方從哲搶先向皇帝提此建議,便是想盜取孫承宗的功勞,壓一壓這個東林的後起之秀。

    朱由校似笑非笑的看了一眼方從哲,卻沒有點出他的用心,而是問他,「這樣大規模改動地方體制,妥否?」

    方從哲鬆了口氣,忙向皇上解釋道:「陛下,臣這個提議,一是為了加強朝廷威權,二是為了分地方官員之權。動作雖大,卻並沒有違背祖制,還請陛下明察?」

    沒有違反祖制?朱由校頓時便雷的外焦內嫩,只覺得分外不解。

    朱由校尋思著,這分拆戶部職權,成立各官署,本是朕提出的。可那時,朕是初來乍到,不懂啊。後來懂得多了,這種明顯違背祖制的事情,也就越做越少了。可如今,你卻告訴朕,這並沒有違背祖制,這讓朕情何以堪?

    朱由校睜著一雙迷茫的大眼,眼巴巴的看著方從哲。他隱約覺得,自己好像誤解了什麼東西。

    「啟奏陛下,國初廢中書省時,太祖皇帝曾言,『事權歸朝廷,設百官分理之』。故此,朝廷上下井然有序。」方從哲一臉的坦蕩,向皇帝陳述著自己施政的根源所在,「如今,為一府一縣之首者,在地方威福自用,儼然一方之霸。為大明江山計,當分其權、析其事,以求江山永固。」

    「原來是這樣。」朱由校喃喃的說道,他這才明白,自己當初將財政大權盡數歸於戶部時,有那麼多人反對。而拆分戶部,卻沒有人吭聲了。一場風波,也只是僅僅以李汝華致仕結束。看來,自己真的錯過了很多機會啊……

    沉吟了片刻,朱由校又開口問道:「方先生,那又如何防止官員殆政呢?如增派地方官員佐官後,他們仍懈怠不堪,豈不是虛耗國帑?」

    方從哲猶豫了一下,卻還是正色勸諫,「只要陛下能如今日這般勤政,那百官也不會懈怠……」

    朱由校頓時便愣住了,鬧了半天,這根源還在我身上啊?又想了想,接著問。

    「以先生之言,地方收稅當以統計署統計為準,」朱由校向方從哲請教道,「又如何保證,他們不和地方勾結,瞞報、少報數字呢?」

    「可改良考成法,」方從哲沒有半點猶豫,便答了出來,「官吏按照賦稅增長幅度陞官,地方以賦稅增長幅度增加科舉名額。」

    「言之有理,」朱由校微微頷首,表示滿意,「方先生,你可將今日之議,寫成條陳,交內閣九卿共議。如無不妥,便以此推行。」

    「臣遵旨。」

    朱由校低頭看了看戶部報上的那一連串數字,又對方從哲說道:「既然這戶部的數字不敢用,那就行文各省,讓他們自己做好準備吧。總之,七月的糧食會議,一定要有個結果出來。」

    「臣遵旨。」方從哲久在中樞,自然知道各地災荒之重,也知道這糧食會議的關鍵所在。他猶豫了一下,還是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陛下,臣以為,這次糧食會議即便有了結果,北方各省的糧食缺口也很大。況且,各省路途遙遠,運糧也極為困難……」

    朱由校輕輕地歎了口氣,「先生所言,朕何嘗不知。但如果全憑朝廷運糧,沿途耗費不說,這貪瀆、擾民等等。稍有不慎,必定會斷送了我大明江山。而民間運糧、朝廷補貼,雖然看上去耗費比較大,但朝廷不用抽調民役,自然就沒了擾民之說。」

    稍微沉吟了一會兒,朱由校又道:「徐光啟徐愛卿已經在各省試種了苞谷、蕃薯等物,可推廣不易,百姓也不認可,只能徐徐圖之……」

    正說著,朱由校突然一愣,如果在海外設立糧食基地如何?自己不是正想拓展國人的海洋意識嗎?引導他們去海外種地,然後再運回糧食,這豈不是兩全之美?

    朱由校越想越覺得可行,便暗自盤算起來。

    如今北方缺糧,一為氣候原因,二為人口增長過速。自己如強制移民,必定會引起民亂。可若是和北地幾家大糧行的股東合謀,派他們在海外尋找良田墾荒,而朝廷給予安全保證和財政支持,這豈不是……

    見皇上正說著,卻突然沉思起來,方從哲頗感好奇,卻也不便直言想問,只好靜靜的等在一旁。

    過了良久,朱由校才幽幽問道:「方先生,如果我大明在海外墾荒,又有何地比較合適?」

    方從哲頓時便愣住了,過了半晌才遲疑道:「陛下的意思是?」

    「我大明不是災害比較頻繁嘛,」朱由校淡淡一笑,「朕就想,能不能在海外找一良田墾荒,然後將糧食運回賑災。如何?」

    方從哲這才明白過來。心想,這皇上還真敢想啊。不過,這倒是個好主意。

    雖有些擔心日後,怕大量海外糧食輸入,會造成大量百姓破產。可方從哲也明白,現如今,找到大量糧食才是當務之急。

    沉吟了片刻後,方從哲道:「微臣對海外地理瞭解不多,一時也說不上來。還請陛下稍微容緩,等臣回去查明了再來上奏。」

    「如此也好,」朱由校點點頭,又叮囑道:「此事事關重大,還請先生莫要聲張出去。」

    「臣遵旨。」方從哲點頭答應,便想起身告辭。

    可就在這時,一個小黃門慌裡慌張的跑了進來,「啟稟陛下,兵部尚書黃嘉善、熊廷弼有緊急軍情,正在宮門外求見。」

    「還不快傳。」朱由校一怔,便立即咆哮起來。

    「奴才遵旨。」小黃門嚇得屁滾尿流,站起身來便向外跑。

    目送小黃門出去,朱由校穩了穩心神才道:「先生可再留片刻,看看是何時再說。」

    「臣遵旨。」方從哲也一頭霧水,心想,這遼東建虜已經平息,而草原上,林丹汗正在和內喀爾喀、科爾沁等部落混戰,這又是從哪裡來的緊急軍情……

    一時間,君臣二人默不作聲,靜靜的等待著黃、熊二人的到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