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明風萬里

第三卷 五大臣時代 第一百六十七章 上青天 一 文 / 石頭比較多

    第一百六十七章上青天一

    方從哲回到內閣,卻沒有立即處理公務,而是找來自己的親信家人,仔細吩咐了兩句。

    作為內閣首輔,方從哲已經是三朝元老了。雖在政事上建樹不多,可政治閱歷卻十分深厚。在他入宮覲見,卻發現魏忠賢御前獨奏的時候,他就覺得,這裡面有問題。

    雖然,魏忠賢是東廠廠督,皇帝的親信爪牙。可在皇宮裡,魏忠賢只是個奴才,能和他平起平坐的,不在少數。而司禮監秉筆兼乾清宮總管太監曹化淳,便是其中之一。

    但方從哲清楚地記得,自己進御書房前,是曹化淳幫著通傳的。而通傳時,曹化淳卻站在門外,沒有進去。很明顯,皇上是在和魏忠賢密談。可什麼樣的事情,又必須要避過曹化淳這個親隨太監呢?

    方從哲心中不解,只好讓家人留意。而自己,更是約束家小,步步謹慎。

    如此過了一個多月,家人卻沒有發現什麼動靜。而朝中,也沒有人因廠衛而丟官罷職,方從哲這才稍微靜下心來。隨後,南方各省請求在本省設立評議會,方從哲的注意力便轉移了過去。

    南方各省請求在本省設立評議會的奏章,是三月中旬送到京師的。隨之而來的,還有南京各部的聯名上書。

    這些奏章雖出自不同人的手,卻眾口一詞的提出,要在本省設立評議會,幫助朝廷教化百姓。至於設立糧行,以及糧食配給制,奏章上連提都沒有提。

    文淵閣內,朱由校將手中的奏章仔細折好,又整整齊齊的放在一旁。這才抬起頭,問方從哲。

    「方先生,從四川向陝西運糧的事情,辦的怎麼樣了?」

    「啟奏陛下,」方從哲急忙上前,「臣已經行文四川地方,令其全力供應陝西,不得使陝西因災荒發生民變……」

    「四川推行糧食配給制的奏章,批了嗎?」朱由校打斷了方從哲的講述。

    「已經批了。」方從哲應道。

    『哎呀,糟了。』方從哲話一出口,心中便大叫不好。四川一旦推行糧食配給制,糧食分發的權力便從朝廷轉向了地方。為了保證四川本省用糧,四川士紳怎肯民間糧食外流。難道,要動用四川官倉不成?

    方從哲臉上陰晴不定,頓時便愣在那裡。

    「方先生,」朱由校不易察覺的皺了皺眉頭,「你可有話要說?」

    「臣,」方從哲猛的驚醒,稍微遲疑了一下,卻立即大聲奏道,「臣請陛下,召陝西、四川評議會議員入京覲見。」

    「哦?」朱由校有點奇怪,「說說理由。」

    「啟奏陛下,」方從哲的思路從未像此時這樣清晰過,「陝西和四川兩省之爭,根子不在兩地官員,而在兩省百姓。自有了評議會,有了陝西糧行,陝西就不得不自行組織民眾,從鄰省購糧。而出於同樣擔心,四川士紳就要阻止糧食外流,穩定民心。如今朝廷又准了四川推行糧食配給制,這就給了四川禁止糧食出川的借口……」

    方從哲越說,越覺得自己的結論正確。可說著說著,他突然發現,這些好像早在皇上的意料之中。要不,皇上怎麼會反覆提醒自己,『蜀道難』呢?!

    見方從哲已經反應過來,朱由校的臉上也掛上了一絲笑意,他剛想開口嘉獎,將方從哲的提議答應下來。旁邊卻閃出了一個人影,高聲呼道,「陛下,臣孫如游有本上奏。」

    朱由校的笑容頓時便凝住了,他隱約覺得,事情有些麻煩,但還是點頭應道,「孫愛卿,請講。」

    「啟奏陛下,」孫如游大聲奏道,「評議會挾制民意,威脅君父,實乃猖狂至極。臣請陛下。取締評議會,還大明一個朗朗乾坤。」

    文淵閣內,頓時便靜了下來。

    說實話,作為朝廷大員、儒家門徒,在場的大臣都對評議會的出現有些反感。畢竟,這違背了他們一直秉承的真理,那就是儒家的三綱五常。而且,隨著事態的發展,原本只是監管地方糧行的評議會,也漸漸地有了影響地方、乃至朝廷的實力,這怎不讓他們心驚膽顫。

    但是,這評議會,卻又給了有心人一個念頭,這才有了南方各省上疏,請求建立評議會的現象。

    至於那些內侍太監,更是對這個評議會深惡痛絕。說到底,這個評議會,還是由文人、清流控制的,和太監們所依附的皇權,有著明顯的對立……

    一時間,大家的目光都轉向皇上,等待著朱由校的判決。

    朱由校一直在打量著大殿內眾人的表情,想從他們臉上找出他們真實的想法,可朱由校失望了。大臣們的道行,都比朱由校深。這使得朱由校,又把注意力轉移到孫如游身上。

    「孫愛卿所說,確是忠心之言。可是,」朱由校語氣平淡,盡量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一旦取消了評議會,又如何保證糧食配給制的妥善實施?」

    「請陛下選派清正官員,分赴各地監管。」孫如游不加思索的答道。

    「如何才能挑選出清正官員?又如何能保證這些清正官員不弄虛作假?」朱由校步步緊逼。

    「此乃吏部尚書和都察院職責。」孫如游應對有序。

    「那麼,吏部尚書和左都御史,你們是怎麼看的呢?」朱由校笑了,笑的有些耐人尋味。

    吏部尚書周嘉謨、左都御史張問達,兩人對視了一眼,一起出列奏道,「臣盡力而為。」

    「盡力而為?」朱由校重複了一遍,又身子前傾,沉聲問道:「那就是不能保證了?」

    「正是,」周嘉謨苦笑道,「人心莫測,臣也不能保證,這清正官員,如何不虛有其表。」

    「這倒是一個大實話。」朱由校點點頭,不再理會周嘉謨和張問達兩人。

    其實,在場的人都清楚,如今的大明官場,早已貪瀆成風。士林風氣,也不再以清廉勤能為榮。但口頭上,卻都喊著要清廉、要報效朝廷。而實際上,卻都是嚴以待人、寬以待己,表面一套、背後一套。

    反倒是朱由校另起灶爐的評議會,因都是本鄉本土、知根知底的,還都有些約束,做事尚對的起良心。

    朱由校沉吟了片刻,又問其他人,「你們覺得,孫愛卿的提議如何啊?」

    「啟奏陛下,」解經邦考慮再三,還是站了出來,「陝西已經連續多年受災了。雖說每年的災情都不大,可對朝廷、對陝西地方來說,都是煩不勝煩。而陝西官倉,也因連續賑災而面臨枯竭。

    如今,陛下降恩於陝西,以糧食配給制來救助陝西庶民,陝西百姓無不感恩戴德。然商人重利,如不嚴加監管,必定會上下其手,苛待百姓。而朝廷力量卻有所不足,不能面面俱到,這才有了地方評議會。

    臣以為,地方評議會與糧食配給制、地方糧行是密不可分,缺一不可的。還請陛下明察。」

    「謝大人,」孫如游有些忍不住了,「這評議會,挾制地方,威脅朝廷,阻止糧食流通。有這樣的一個障礙,你又如何能調配糧食,賑濟百姓?難道,沒有這評議會,我大明就不能賑濟百姓了嗎?」

    「孫大人此言差矣,」解經邦搖了搖頭,「此前賑災,都是動用的官倉。而如今,官倉已經面臨枯竭。」說罷,解經邦便退回隊列,不再言語。

    孫如游怔了怔,他自然知道解經邦所言不虛。這糧食配給制,單憑朝廷也能推行,可關鍵是朝廷沒糧食。而加上地方糧行後,這籌備糧食便成了民間之事,官府只是督導而已。而評議會,卻在裡面起到了挾制糧行,使其盡心盡力的作用。

    「陛下,」孫如游知道事情已成定局,卻還想做最後努力,「這評議會,危害太大,還請陛下明察。」

    朱由校微微頷首,又問眾人,「大家之意呢?」

    幾個大臣互相看了看,卻不約而同的上前奏道:「陛下,地方糧行,乃是官民兩便之舉,還請陛下明察。」

    方從哲更是和稀泥道:「陛下,這糧食配給制本是應急之策。等災情緩解,百姓家家都有餘糧,這糧食配給制自然就成了一紙空文。到那時,陛下可以取消地方糧行,這評議會,自然也就不復存在了。

    至於各省之間,為了糧食而發生的糾葛。只要朝廷應對得當,進行調解,自然不成大礙。」

    「臣等附議。」方從哲話音剛落,大臣們便齊聲附和。獨獨留下了孫如游,孤零零的站在那裡。

    「言之有理。」朱由校點點頭,「既如此,便由方先生為首,眾愛卿通力協作,調節各省矛盾。」

    「臣等遵旨。」方從哲等人連忙應允。

    「至於孫愛卿,」朱由校沉吟了一下,「忠心可嘉,特賞銀百兩,以示嘉獎。」

    「臣叩謝天恩。」孫如游雖有些失落,但得了皇上賞賜,也不覺得十分難過。只在心中說了句來日方長,便磕頭謝恩了事。

    「陛下,」等孫如游起身回列,周嘉謨便出列奏道,「南方各省請求設立評議會之事,還請陛下聖斷……」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