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明風萬里

第三卷 五大臣時代 第一百二十三章 護航艦隊 文 / 石頭比較多

    第一百二十三章護航艦隊

    見皇上猶豫不決,方從哲張了張嘴,卻最終忍了下來。

    作為大明的首輔,方從哲熟悉大明的一切,對帝國所遇到的困難也有自己的看法。可是,這並不代表,方從哲可以幫皇帝選定殿試題目。殿試,是天子的權利。

    朱由校正在苦思冥想,卻冷不防看到方從哲的嘴動了動。朱由校心頭一動,隨口問道:「……方愛卿可有話說?」

    「呃,」方從哲一陣語塞,卻不敢直抒所想,忙轉了話題,另提起一事。

    「啟奏陛下,」方從哲微微躬身,「臣有一事上奏,還請陛下准許。」

    「遼東糧行請求,准許其海運糧食。」得到皇上允許後,方從哲急忙奏道。

    海運?朱由校的注意力一下子便轉了過來。

    在朱由校的記憶裡,大明的對外貿易是極其發達的。蘇杭地區及沿海地區手工場密佈,大量絲織品、棉織品、瓷器暢銷海外。隨之帶來的,是大量白銀流入中國。在使用貴金屬做貨幣的時候,中國史無前例的出現了通貨膨脹。

    可與此極不相應的是,民間的對外貿易如火如荼,朝廷卻獲利甚少。鄉紳們利用各種手法,向朝廷隱瞞真相。以至於有明一朝,海外貿易均處於自發、混亂的狀態。亦商亦盜的海商,遠途而來的西方殖民者,還有土生土長的手工場主,交織在一起,分享著這史上難見的盛宴。可明政府,卻一直處在財政極度困乏的狀態。

    「遼東糧行請求糧食海運?」朱由校一臉驚訝的問道:「……那,海運的路線又是如何選定的?」

    「啟奏陛下,」方從哲正色奏道:「運糧入遼,海運路線共有兩條。一條是自天津出發,運通州之糧入遼,在遼東旅順停泊。另一條是自山東登萊出發,運魯糧入遼……」

    『登萊』?朱由校心中暗恨。當初,我提議在遼東練兵,從海路運往遼東時,你們異口同聲,進行反對。隨後,遼東缺糧,我提議海運時,你們又反對。胡說什麼海運風險太大,漂沒太多……可是,如今民間自發運糧了,你們怎麼反倒准許了海運?

    嗯,不對。朱由校正在暗自誹謗,卻忽然想起一事。

    「方愛卿,」朱由校微微一笑,挪揄道:「既然遼東糧行的眾位股東不怕漂沒太多,那就讓他們運吧。方愛卿怎麼還鄭重其事的提出來?莫非……」

    聽皇帝語氣不善,方從哲心中一陣無奈。都怪那史繼偕,自己家族本就是海商,卻極力反對朝廷涉足海運,還在皇帝面前胡說八道。這不,報應來了。卻忘記了,皇帝提議海運時,自己也是冷眼旁觀的。

    「啟奏陛下,」方從哲急中生智,忙奏道:「……朝廷海運荒廢日久,船隻極少,實不能組織海運。便是如今,遼東糧行也是準備自己打造船隻,進行海運。」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朱由校微微頷首,嘉許道:「這些商人,倒也明白這個道理。」卻又冷不防的問道:「當初,李三才在遼東開設糧行,糧食又是如何運過去的啊?」

    「這,」方從哲心中一凜,只好奏道:「……也是海運。所走路線,也是天津和登萊這兩條。」見皇帝面沉似水,方從哲連忙補救道:「天津衛及登萊兩府官員貪贓枉法,私自放海船出海,已附李三才案處置。還請陛下明察。」

    朱由校微微頷首,卻笑道:「既然是走熟的路線,想必不會有太大危險。」稍微停頓了下,又道:「天津衛捍衛京師,實不能准許私船進出。更何況,通州糧食均為漕運而來,供應京畿所用。就准許遼東糧行在山東購糧,自登萊運往遼東吧。」

    「臣遵旨。」方從哲連忙領旨。卻又為難的奏道:「……若是從登萊起運,卻還有一大憂患。」

    「講。」

    「自登萊至旅順,沿途遍佈島嶼,如沙門、黑島、長山、大小竹島、南北隍城島,等等大小不一。各島之上,均有逃戶流民盤踞。雖多開荒種地,卻也嘯聚為盜,威脅沿途安全。」見皇帝似有所思,方從哲忙奏道:「……還請陛下調動兵馬,清繳海路。」

    「李三才當時又是怎麼應對的?」朱由校問。

    「自然是重金賄賂,買通道路。」方從哲無奈一笑,語帶譏諷。

    李三才是走私,不願大事聲張,便不得不買通道路。而遼東糧行雖為民營,卻辦的是皇差,自然不願給那些逃戶好處。相峙之下,遼東糧行自然要向朝廷求援,把海運放到桌面上講。

    一思至此,朱由校怎肯輕易上當。他斟酌了一下,才輕笑道。

    「那些逃戶雖然可惡,卻還是朕之子民。所居之地,仍是神州赤縣。方愛卿就由他們去吧。等到了朝政清明、河清海晏之時,那些逃戶必會幡然悔悟,遷回陸地。」

    方從哲只覺得心中發苦,這太極打得,連臉皮都不要了。這不是自己承認,大明現在朝政不清明嗎?卻也無奈。

    「陛下愛民如子,真乃仁慈之君。」方從哲隨聲附和了一句,卻又頗感為難。「陛下,那海運怎麼辦?」

    怎麼辦?涼拌。朱由校暗自好笑,卻一臉悲天憂人的歎道:「……遼東糧行也是朕之子民,運糧之事更關係遼東安危,朕豈能置之不顧。」

    「這樣吧,」朱由校一臉無奈,卻不容置疑的下了結論,「成立護航艦隊,專司護衛我大明海船。准許護航艦隊向所護送船隻收取一定費用,充作艦隊費用……」

    「陛下,」方從哲慌了神,皇上愛在大臣的奏請中夾私貨,這他是知道的。可是,組建護航艦隊,這私貨也太大了吧?這又是軍隊,又是海船的,豈不是要讓民間清議翻天啊?

    想起民間清議,方從哲就頭皮發麻,急忙勸道:「陛下,為了一個商行組建軍隊,這也太興師動眾了吧。這要傳了出去,豈不是惹起眾人非議?再說了,這組建艦隊,耗費巨大。國庫,怕是也支撐不住啊……」

    「方愛卿先聽朕解釋,」朱由校卻不願退步。笑話,好不容易找了個機會,能名正言順的組建海軍。豈能聽你三言兩語,便縮了回去。

    朱由校耐著性子給方從哲解釋,「方愛卿,昨日聽了黃尊平那番狂論,朕深有感觸……」

    「朝廷為什麼收不上稅來?縱有小民狡猾、心無君王之因。也是因為大量國帑耗費在宗室用度之上,而民生卻所用甚少。如此一來,民間自有怨氣。」

    「其實,」朱由校一聲長歎,「這收稅就像做買賣一樣。百姓向朝廷繳納了賦稅,便想著朝廷能護其平安,讓他們安居樂業。而朝廷為了讓百姓能多交些稅,就應該讓百姓看到交稅之後的好處。而過去的二百多年裡,朝廷正是忘了這一點,才使得百姓離心……」

    「而如今,朕修繕水利,又組建艦隊。正是想讓臣民們看看,他們交的稅,並沒有白交……」

    方從哲默默地聽著,卻若有所思。朱由校講完之後,便靜靜地等在那裡。

    良久,方從哲才回過神來,滿口苦澀的問道:「……陛下組建護航艦隊,就是因為收了遼東糧行的稅,要保遼東糧行一個平安?」

    朱由校鄭重的點點頭,「糧行如果偷稅漏稅,做了違法之事,自有國法嚴懲。可朝廷得人錢財,就要為人消災。海上風險大,又有海盜出沒,朕就要組建護航艦隊,保他平安。」

    「可是,」方從哲一臉苦笑,「陛下可知,水師耗資巨大。單憑遼東糧行交納的稅銀,根本難以支撐……」

    「那又如何?」朱由校眉頭一挑,「……可朕卻得了民心。」

    「陛下聖明,」見皇上主意已定,方從哲也無可奈何,便躬身道:「既如此,請准許老臣,將今日陛下所言,明發天下。使天下臣民,均知陛下愛民之心。」

    朱由校點頭應允,卻又見方從哲憂心忡忡。知道他是擔心國庫難以承擔艦隊的開支,便想了想,勸道:「愛卿不必擔憂。如今只有遼東糧行一家,艦隊規模自然不會太大,耗費自然就少。而等時間長了,其他商人自會看到其中好處了,這艦隊才會逐步擴充。

    再說了,艦隊護送船隊,不是還要收取一定費用嗎?等商船多了,這賦稅自然就會增多,而艦隊收取的費用,也會增多。」

    方從哲一陣苦笑,卻勸道:「陛下,這水師護送商船,收取費用只是權宜之計。陛下還需嚴加約束,免得軍將妄為,壞了陛下名聲。」

    「愛卿所言極是,」朱由校微一斟酌,便有了主意,「……這護送費用,當有戶部派人收取,軍將不得私自索取錢財。」又想了想,道:「這事兒,內閣要拿出個章程來,錢是戶部代收。但使用上,卻要優先考慮艦隊士卒,以免傷了士氣……」

    「臣遵旨。」方從哲連忙應了下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